白鹿原的形成你了解嗎?太震撼,真是我們藍田兒女的醉人驕傲

2019-07-15   暖西安LIFE

白鹿塬是在中更新世時期河流衝擊階地的基礎上,被風積黃土覆蓋,又經過近代地質垂直斷裂運動與河流切割後形成的階梯狀或台狀黃土高原,廣義上仍屬渭河平原。它是西安市東郊的一種特色地貌,為了與河流衝擊階地相區別,習稱「黃土台原」。白鹿原東起點與簣山相接,南依秦嶺終南山,西到滻河,北臨灞河。

原面的形成

白鹿塬的崛起與荊峪溝的出現,與滻灞兩河息息相關。白鹿塬在即將形成時,由於白鹿塬上千萬年降水徑流在低洼處,匯流侵濁地面,並沿原坡侵濁流下,有的原坡地還出現大小不等的細溝壑,有些細溝壑在不斷流水的侵濁下會逐漸向原面內部伸長加深,荊峪溝就是在坡面流水的侵濁下形成的大沖溝壑。 早期的荊峪溝又短又小,由於流水不斷彙集,向幼小溝谷的下方和兩側侵蝕,同時溝頭又向原內伸展侵蝕(稱溯源侵蝕)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溝谷不斷加深,變寬,伸長,終於形成了長達30公里,上游下切深度為80—100米,下游(溝口)逐漸增加深達210米的深大沖溝。原的中部,順白鹿原走向發育「v」字深切溝谷——荊峪溝。溝底有多處水庫和瀑布,最大落差約10米多。 荊峪溝原頭在藍田縣縣城以南8公里的將帥圪塔(荊山),源頭一帶地形開闊呈「u」形,有多股泉水露出,是荊水的發源地。溝內終年流水不斷。上游兩條支流匯合處叫「鹿走溝」,鹿走溝以下稱荊峪溝。荊峪溝於紅旗街辦高橋村附近入滻河,成為滻河東岸最大的一條支流。

河川的形成

白鹿塬位於灞河,滻河之間與藍田縣焦岱鎮之東的秦嶺北麓簣山相接,西到灞橋區狄寨、紅旗及席王和長安區魏寨、炮里及鳴犢。南面及西面毗鄰滻河,北臨灞河,居高臨下是古城長安的東南屏障,因居灞水之上,故自漢代起又稱灞上。白鹿塬歷史上曾先後歸屬過芷陽、灞陵、南陵、灞城、白鹿、寧民、灞橋、長安、藍田等縣治。據《雍錄》載:「白鹿塬者、南山之麓」,呈西北向傾斜,直達紅旗、紡織城及席王。東西長30公里余,南北寬約10公里,原面標高600—776.5米。荊山最高處海拔1000米。東南高,西北低,東北端安村北高出灞河240—320米,西南端灞橋區內高出滻河150—200米。因原面與河谷高差懸殊,原坡陡峻,加之新地質構造運動的影響,原邊新、老崩滑坡甚發育,原坡為一較嚴重的地質災害地帶。因滻、灞河流水系的不斷沖刷,形成了階梯級河川,下部由第三系冰水堆積層組成,中部夾雜一層三趾馬紅土,上部覆蓋厚100—150米的第四系黃土夾古土壤層。

地形地貌

編輯

白鹿原長25公里,寬6~9公里,面積263平方公里,是西安境內最大的黃土台塬。塬面自東南向西北傾斜,海拔680~780米,東北側高出灞河240~320米,西南側高出滻河150~200米,塬面高亢,與灞、滻河谷高差懸殊。塬內荊峪溝順塬面傾斜方向發育切割,將塬面分割為南北兩部分,左側南塬又稱炮里原,塬面平緩;右側北塬又稱狄寨原,起伏較大。 [2]

據《雍錄》載:「白鹿原者,南山之麓」,東西長25公里,南北寬6~9公里,走向南東—西北分布,總面積273118.93畝,占全縣總面積的9.64%。原面完整,地表覆蓋著一層褐色土,中部夾雜一層三趾馬土,下層由棕紅色沙質泥岩及白色砂岩沉積而成。 [3]

狄寨原

狄寨原,位於灞河、滻河之間,該原從藍田縣焦岱鎮之東的秦嶺

白鹿原冬季地貌景觀 [4]

北麓呈北西向展布,直到區狄寨鄉江尹村一帶。長達27公里,寬6~9.5千米,原面標高600~776.5米,東南高,西北低,東北端高出灞河240~320米,區內在西南側高出灞河150~200米。因原面與河谷高差懸殊,原坡陡峻,加之新地質構造運動的影響,原邊新、老崩塌,滑坡甚發育,為一較嚴重的地質災害地帶。下部由上第三系冰水堆積層組成,上部覆蓋厚達100~150米的第四系黃土夾古土壤層。區狄寨鄉全境位於該原的西北部,面積近70平方公里。原的近中部,順原的走向發育——「V」字型深切溝谷——荊峪溝,切割深度在其上游達80~100米,在下游的車村西側切割深達210米,溝底出現多級瀑布,最大落差約10米。 [5]

炮里原

炮里原位於長安區(原長安縣)境東北。縣境內長約14公里,寬2.2~4.8公里,最寬處在炮里後村、前村和杜家嶺一線。原面平坦開闊,海拔670~681米,最高點在前村西北1公里處,原面高出荊峪溝及滻河川約200米。北面坡度在30°~45°之間,西南面坡度為18°~20°,師村、王樂村一段則為30°左右,因坡度大,上下原交通頗不方便。原周圍由於流水侵蝕及黃土濕陷性而形成眾多的切溝、沖溝和懸溝。最大沖溝是王溝,王溝下段兩側坡度都在30°~40°。地表上面為風積黃土,下部為沖積、洪積亞粘土、亞沙土沙礫層。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