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沒那麼脆弱,父母的負能量讓他們接著,更有利於成長

2020-02-12     皓月長歌正面管教

剛剛看了一篇文章,標題中含有這樣一句話「家長不管多累,都別把負能量傳給孩子」,對此,我不太贊同。

文章中有這樣的內容:

孩子上了一天的學,很辛苦,回到家還要看到媽媽不開心的臉,聽著媽媽的嘮叨……換做是你,這個家是你每天放學後就想要立即回去的地方嗎?

如果我們的勞累成為了刺向孩子的利劍,我們就不再是孩子的親人,而是孩子的敵人。

我想說:

  • 你的「親人」和「敵人」的分界限設置地太低了;
  • 你把勞累和嘮叨的「攻擊性」想得太強大了;
  • 你把「家」太理想化了!家不是只有笑的地方,酸甜苦辣都可以有,而且正因為有各種滋味,生活才更加精彩。

但我最想說的一句話是:

——你太低估孩子的能力,也太高估自己的水平了!


(一)說在前面的話

孩子在0~3歲,生活能力有限,此時的孩子確實需要我們給予24小時的細心照顧。我們需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別把負能量帶給什麼都不懂的小寶寶。

這個階段的孩子,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都非常有限,有些事你即使想和孩子說,孩子也聽不懂。

所以,這個階段的孩子,照顧為主。


(二)父母不要高估自己的水平!

我想,除了神仙和看破世事的大師之外,每個人都會有喜怒哀樂,都會有正能量和負能量。

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要和孩子同在一個屋檐下生活至少十幾年。這十幾年中,難道你都要把負能量放在外面解決,回到家就天天保持一副笑臉嗎?

反正,我做不到。

曾有一段時間,當朋友圈盛行「零吼叫媽媽打卡」的時候,我相當焦慮。總覺得自己對孩子吼一嗓子,就非常失敗,是個壞媽媽,給孩子帶來了壞影響, 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甚至一生。

可是,真的如此嗎?

如果我們沒有一顆接納自己的心,就強迫自己不去發脾氣,不去發泄負面情緒,那麼可能會有更糟糕的結果在等著我們。

  1. 不是積累到一定程度,最終爆發個大的,向外傷害;
  2. 就是憋到心裡,影響身體,向內傷害。


如果你非要給自己定一個目標:不向孩子傳遞任何負能量。

那我只能說:

你給自己挖了好大一個坑!

不是自己早晚掉坑裡,就是把自己憋瘋了。

很有可能你會掉進一個惡性循環:

  1. 不能把負能量傳給孩子;
  2. 今天居然沒控制住,批評孩子了;
  3. 媽媽內疚、自責、有挫敗感;
  4. 這些感受孩子都接收到了,知道媽媽做得不好,有些不滿;
  5. 媽媽彌補孩子,孩子心安理得接受;
  6. 媽媽負能量不知不覺增加了;
  7. 又一次,媽媽沒忍住罵了孩子,然後又自責、挫敗……

如果你都把所有的負面情緒和負能量都忍住了,都憋在了心裡沒有發出來,那麼你要小心的,可能就是你的身體了。


(三)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

我相信四五歲的孩子,已經有了基本的理解能力。

我們可以想像一個場景:

一個媽媽工作不順心,回到家的時候心情很煩躁。她忍著不去說,佯裝開心地和孩子一起玩。

你們覺得:

孩子感受不到媽媽負面情緒的幾率有多大?

——很低很低。


因為孩子是天生的微表情專家!他們一定能感知到媽媽有些不開心,只是他們的表達能力很弱,他們說不出來,但心裡都有。

他們會迷茫,會困惑:媽媽為什麼看起來有些擰巴?有些矛盾?

這種錯誤的示範,不但不利於孩子理解負面情緒,如果長期下來,甚至會讓孩子形成分裂性人格。

孩子比我們想像中要堅強得多!

當你坦誠地告訴孩子:「媽媽今天有些煩,工作上有些不順心的事情。孩子,你能自己先玩一會兒嗎?媽媽需要安靜一下,調整情緒。」

如果你這樣和孩子說了,你就會驚訝於孩子接下來的體貼。

我對我的兩個孩子都說過這樣的話,孩子們都特別貼心地不再粘著我自己去玩,而且讓我感動的是,偶爾他們還會故意做一些讓我開心的事情,試圖幫我儘快好起來。

(四)媽媽接納自我之後,孩子才能學會接納自我

為什麼有的父母會試圖掩藏自己的負面情緒?

因為他們不接納自己的不開心,他們認為煩躁是錯誤的,不應該出現的。這種否定自我感受的行為,會同時進入到孩子的心裡,當有一天孩子長大了有了這些感受,他們也會認為這是不應該的,是錯的,也會進行自我否定。

同時,孩子沒有從父母那裡學到調整情緒的方法,他們便會進入一個很糟糕的狀態。

一邊否定自己不能有這些負面情緒,一邊沒有能力和方法從負面情緒中脫離出來。

所以,我們不要試圖在孩子面前掩飾自己,因為你掩飾也沒什麼意義,孩子心裡都明白。同時,你的掩飾還給孩子做了錯誤的示範,讓孩子將來無法處理這些負面情緒。


我們要先學會接納自己,接納這些負面情緒,學會與負面情緒共處,學會調整情緒。

然後,通過在日常生活中給孩子不斷做親身的示範,孩子才有可能從中學到正向面對各種情緒的能力,學到各種疏導負面情緒的方法,讓自己恢復到正常狀態。

這才是我們應該交給孩子的。

黑夜和白天是相互交替的;

沒有哪個世界一直陽光普照,沒有烏雲雨雪。

同理,正負情緒交替出現也是正常的,我們不需要把負面情緒藏起來,只給孩子看正向情緒。這是不完整不全面的。

孩子早晚有一天會長大,會獨自面對世界,會獨自面對正負情緒。

當他從溫室中突然來到田野里的時候,你不擔心他受不了風吹雨打,很快凋謝嗎?

所以,一開始,我們就要引導孩子勇敢迎接風雨,而不是只享受陽光。


(五)掌握平衡,適度表達,小心過猶不及!

雖然我們無需刻意隱藏我們的負面情緒,但是我們也不要忽視分寸,為所欲為。

表達出幾分,如何表達?需要我們掌握一個平衡。

在孩子能理解和接受的範圍內,和孩子表達出來。

比如:有些話,我們一定不要輕易說出口。

  • 如果我們實在笑不出來,不必勉強自己,可以和孩子板著臉,皺著眉頭,但不可以歇斯底里;
  • 我們可以抱怨兩句工作太多,這一天下來真的好累,但是我們不可以說「都是因為要給你們賺錢,我才要如此辛苦」;
  • 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媽媽現在心裡很煩,需要安靜,等一會再來找媽媽」,但是我們不可以說「你們怎麼這麼煩人?為什麼總是過來煩我!趕緊走開!」

你們能看出這兩者之間的差異嗎?

好好體會,然後好好說話。

因為這就是我們給孩子最好的言傳身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tSgQXABgx9BqZZIRyD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