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作設計小品:立體剪裁重量110克的小挎包

2019-10-29   戶外運動平台

首先是一個立體剪裁的小挎包/腰包。前些年日系風的小挎包開始流行。一些手作品牌開始製作推廣。面料是亮點,但設計、剪裁、製作相對比較簡單。到如今各種品牌都在做了,一些大牌甚至潮牌都在跟風做了。看多了有點疲勞了!

前年南京戶外展上獲獎的那個阿悠設計黑晶的小挎包。我留意了下公眾號里的講解說明:阿悠說他做成立體剪裁增加下難度,提升下門檻。

我設計這個小挎包也是想再提升下難度,再加高些門檻。我這個的不同點是啥?我只用了廣義上(其實拉鏈那有打斷拼接,因為得有開口裝東西啊,不打斷沒法使用了。背面得裝背帶也得打斷拼接)的三個大片拼出來一個圓滾滾的立體形態。開始覺得挺牛,後來想了想其他立體包也是三個大片啊:側面和底面一個大片,前面一片,後邊一片。尷尬!那只能這樣說了。我這個剪裁拼接方式挎包類產品中從未出現,原創設計吧!冷汗!

以前用手工做立體剪裁真的是挺難的事情。可現在是21世紀了,直接三維軟體建模就行了,大大節省了時間和人力。三維製版整個流程中相對花費的時間最多的修紙版的過程。立體就是立體,平面就是平面,硬把立體展成平面,擠壓、變形、拉伸不可避免,這就需要手工去修了,哪少補上,哪多去掉,最終叫每條邊的拼接都嚴絲合縫。這個小挎包還好一共也沒多少面,修了幾天就搞定了。上次給冰焰做的那個3D睡袋我修S碼時修紙版,起早貪黑花了整整18天。那個設計太複雜了噩夢啊!

這個設計靈感來自於坐火車時看到一個乘客的小恐龍手機掛墜,覺得有意思就開始做功課查找了各種和恐龍有關的東西。設計方案一再修改、修改,簡化、簡化就成了現在的樣子。

包的正面有個很明顯的對角線拼接。其實有幾個考量:一是做恐龍的大嘴造型。還在眼睛位置縫了個圓logo標。下端我還縫了三顆牙。二是立體剪裁叫正面呈現半球狀。三是拼接位置縫完折到一邊再縫一道線,那一小條是三層了,硬度提高一些,緩解一點點軟塌塌的現象。

其實恐龍的形象做的不是那麼具象的。意到筆不到!簡練、抽象一些。太具象了顯著幼稚,適合小孩使用了。顯然我不是為小孩做的設計。還有個考量,舉個例子:一張端莊的人臉看著很舒服,但如果稍稍扭曲變形些會給人那種及其痛苦擰巴的感受。我用堅挺些的X-PAC面料,對角線的拼接加厚也無法避免包壓癟了。除非裡邊襯鋼板,但這也不現實吧!抽象就能避免那種痛苦擰巴的感受。其實這裡邊有個小遺憾的地方。恐龍的牙我本來想在黑色面料上用絲網印做黑色。這個包太難做,怕找代工給我做廢了,打算自己來縫做定製。但我所在的城市是重工業城市,還有查環保的緣故。根本找不到做絲網印的工廠。妥協下做熱轉印呢?熱轉印牢固的還是差點,時間久了會掉。現在是做的車縫,牢固度保證了,但酷感還是差了一點點!

背帶和挎包連接部位借用了各大牌小挎包的常用半圓弧連接結構。背帶轉向上方時可以肩挎,轉向兩側時可以當腰包。背帶上裝了插扣,系腰上時開合更方便些。我這個小挎包體積是故意做的偏小一點的。當腰包時更美觀些。

第三張圖是內部結構,不好拍就翻過來拍的,內部做了個簡單分區。分區的格擋上做了個帶拉鏈的小內袋。可以放一些貴重物品。

看圖可以發現我這個是做了內襯的。我採購的X-PAC是內層帶白色網布的。糾結了下做的內襯,後片中間是加了薄薄的EVA泡沫板的。得加內襯使其不暴露在外。還有對角線的拼接位置如果內側用織帶包邊。做起來省事了,用起來有點擋手了。做內側做起來費事,但好看些!

這個小包稱了一下,110克左右吧!

這次是一個非常非常小的洗漱包設計。不知道能不能擊中你的痛點?他的最大特點是乾濕分離。乾的完全防水。濕的透氣快乾。

我遇到的問題是:經常出差,對酒店免費提供的洗髮水和沐浴露不適應,所以會自己帶洗漱包。洗漱包全防水的打包行李時不弄濕其他衣物,但不宜帶進淋浴室,帶進淋浴室弄濕不可避免。濕了他不透氣又不容易干。再裝行李里會把其他衣物就弄濕了,不帶進淋浴室,拿一堆小物品又不方便。

那種網袋洗漱包快乾不防水的,進出淋浴室都沒問題,但濕毛巾沒那麼容易干。打包在行李里中時衣物又弄濕了。

糾結來覺得還是做個加法:乾濕分離。一個防水袋打包行李里不會弄濕其他的衣物,一個網袋帶進淋浴室也方便快乾。更實用些。

透氣網袋部分其實設計簡單啥形式都行。我做的也沒任何創意。就一個普通網袋。

防水袋部分想簡單那就買個小防水袋就行了。功能上都能滿足需求。但我有點小強迫症,我覺得防水袋的口攢做一團,不如平展的美觀好收納。

那做成防水拉鏈呢?YKK的供應商給我的答覆是:「YKK日本產的能起到防水作用,但價格很貴,難點是工期3個月(關鍵我拿到小樣了一看也不防水),YKK國產和台灣產的防水拉鏈其實叫「止水拉鏈」,他是防潑水的。還有針眼處理(可以用熱貼合,那這裡邊就深了,折騰無止境了)和拉頭縫隙不可能做成真正全防水的。

其實簡單可靠的還是卷口設計。我在用的迪卡儂的防水袋也是個卷口做平展的方案。看下圖。

他的問題在哪呢!防水袋的口在卷三折以上時才發揮作用。這個袋子只卷了兩折。所以袋口是漏水的。那改一下折成三折不行嗎?折三折袋口的魔術貼就得下移到第二折上。袋口因為要把毛邊藏一下,那位置是三層的,強度很高。第二折上是單層面料。對於追求輕量的超薄面料來說,強度是低的。還有就是針眼裡邊得壓膠。設計上太繁瑣了。

卷口包還有一種常見方案,見下圖。這個束縛的力只在中間。兩角存隱患,成為漏水的點。

我的設計方案是上邊形式的升級。束縛力的長度加長。卷口摺疊4次處袋身打斷一下縫個蓋,裡層做壓膠。蓋子和袋身用魔術貼扣合一下。設計和製作非常簡單而且解決了問題。好處就是袋口平展了。事物的兩面性。卷口包那個用卷口調整大小的功能就沒有了,這裡不需要那個功能也還好。還有些小細節,蓋子上是魔術貼的毛面,袋身上是鉤面。袋身的距離袋口遠些,鉤到裡邊網袋的幾率減小些。這塊可選方案很多,我只是選了個簡單的,不做糾結了。蓋子也可以變換各種造型,可以玩的很多。我這個想法也醞釀了很久,晚上睡覺靈光乍現,立馬畫了下來一早做了個小樣看。用了段時間覺得操作簡單好用就寫了些文字講解一下。我自己瞎琢磨的原創設計,簡單搜索了下沒看到類似設計。有見過類似方案的可以回帖提示一下,感謝!

第三件東西是金字塔帳篷用的人字形補長撐杆。本來要放在關於金字塔帳篷的帖子了。但受制於帳篷廠產能有限,生產太慢太慢太慢了,我做的數量少,再補貨感覺太慢太難了。雖然那個金字塔設計,用料,做工都比同類產品好,而且價格更實惠。性價比超高,但那帖子不敢發,把人字碳纖維杆移這裡說吧!

這個也沒什麼大創意,只是小提升吧!這東西最早見於日本的盧卡斯金字塔帳篷。對塔帳空間利用率的提示很明顯。

我之前做豆扣塔的時候有送這個東西。當時怕被罵抄襲做了些小改變。但自知雖然功能上很實用,但美觀度不好。其實日本那個也存在同樣的問題:實用性很好,但DIY風格太明顯。這次我好好做一下。

這類東西需要著重注意的點是上端接觸帳篷尖頂的部分。看下圖:管是斜撐的,加之截面是圓形。使得接觸點面積有限。帳篷尖的補強片做的靠譜的話沒什麼問題。如果做的不靠譜,就存在隱患,容易頂漏了。我自己做的塔尖補強是花了心思的一點不擔心,直接撐都沒事。但其他品牌的塔我把控不了。所以得在人字碳纖維杆上儘量排出隱患。盧卡斯的是用厚面料縫了個管狀套在杆子上邊。叫兩個接觸面中間有個軟的緩衝。我之前用的膠皮帽也是做的軟的緩衝。這次是做了個半球面的帽,用減少尖角,增大接觸面積的方式。如果還能頂漏,那只能審視下帳篷設計問題了。兩根管連接的部分最終採用的鋼絲繩。因為半球帽是鋁的,管是碳纖維的。鋁和碳纖維連接固定真沒啥好辦法。做螺紋扣?做插銷?都對碳纖維強度有損傷。只能膠粘了。膠粘也有問題啊!一是打不開了。如何連接部位的繩子斷了,沒法更換了。糾結半天最終連接部分選擇了強度高的鋼絲繩。重量肯定是比普通繩子重些了,唉!世間哪有完美的設計,都是各種妥協後取得最為平衡的設計。

第二個問題是什麼呢?看上邊的圖。管的內徑和半球帽的插入部分外徑,不可能做到插進去一點空隙沒有的境界的,也不可能做的塗上膠水插入後軸心絲毫不差的。稍稍偏向一邊的現象無法避免。也就會這邊膠水少一點,那邊多一點。實際中有多大影響嗎?我沒能力做出這種微小的實踐數據。但覺得應該有影響。糾結了下我在鋁件上做了淺淺的螺紋。螺紋的溝壑里能更多的存下些膠水,而且也增加了摩擦力。但即使做了這麼多工夫,也無法避免膠粘的脫落現象。除非一體的。但這事沒啥可能性啊!沒事我有售後維修。

第三個問題是連接的鋼絲繩既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太長時兩根杆子錯位交叉距離太長,穩定性差。太短時穩定性好了,但兩根杆子並不到一起不便於收納了。所以兩根杆子並在一起時最短的長度最適宜。這個簡單好理解吧。實際操作時鋼絲繩兩端有卡子。半球帽插在碳纖維管里的那部分內徑極小。沒有工具可以伸到裡邊把鋼絲繩裝上牢固可靠的卡子。所以卡子得拽出半球帽管的外邊裝。裝完一拉正好就得把握好半球帽插管內部分的長度了,太長繩子就長了,太短膠粘部分就短了,強度就有影響了。都是用心和平衡問題了。

碳纖維管插登山杖尖的部位,我加了防爆杆的鋁環。增加幾克重量,更可靠,更安心些,也更美觀些。

基本就是這些了,都是些微不足道的小設計。獻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