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陸河|話說「陸河鍋廠」的前世今生

2019-06-15     陸河熱線網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食」在衣食住行中排第二位,這足以說明「食」之重要。說到食,家家戶戶都離不開鍋。可能現在許多年輕的陸河人不清楚,陸河縣曾經有一個「鍋廠」,生產的鐵鍋行銷周邊一帶。

陸河鍋廠全體職工合影(1966年)

據了解,陸河縣鍋廠的前身在該縣河田鎮河田圩鹽街尾媽娘宮附近的地方,是兩家私人企業,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1958年公社化後該廠國有化,成為一間國營企業,廠長是黃玉良。1961年,該廠遷往螺溪公社螺溪大隊、現新溪村委西眉漈(1962年,新溪從螺溪大隊分出,成立大隊)。該廠占地三十多畝,建有廠房、高爐、煙囪和工人宿舍等設施,有工人約30人。河田圩老鍋廠聘請的四五個當技術員的五華人也隨廠遷到新廠工作,廠長是翟庚。

不同年代的陸河鍋廠公章(該廠幹部鍾娘杜提供)

正式成為國營工廠以後,陸河縣鍋廠曾先後多次更名,飽經滄桑變化。1958年後,該廠取名為「廣東省地方國營陸豐鍋廠;1968年,更名為「地方國營陸豐縣鍋廠」;1980年下半年,恢復「廣東省地方國營陸豐鍋廠」;1988年,陸河建縣後更名為「廣東省地方國營陸河鍋廠」;2001年,陸河縣經信局把該廠移交給該縣國資委後更名為「陸河縣鍋廠」。因為該廠位於汕尾市陸河縣螺溪鎮新溪村委西眉漈,故民間俗稱其為「螺溪鍋廠」或「西眉漈鍋廠」(以下簡稱「陸河鍋廠」)。陸河鍋廠是一個國營企業,曾經非常旺盛,生產鍋嫲(生鍋)和犁頭等產品,為人民的生活和農業生產作出了巨大貢獻。

陸河鍋廠主要生產製造人們煮飯用的炊具鍋頭、「生烳鑼」和犁頭,陸河人稱「鍋頭」為「鍋嫲」。生產鍋嫲叫鑄鍋,陸河人叫「淋鍋嫲」。鑄鍋需要建高爐和「鍋嫲模」。高爐是用耐高溫的材料築成的,作熔鑄鍋的原料用。「鍋嫲模」是用一種無沙的粘土,也叫「爐泥」,曬乾後放到碓里踏(煉),做法相當於做磚瓦把粘土放到大圓槽里加水讓牛反覆踩踏,使其富有粘性、堅韌。粘土踏好後就把它在地上堆放成一堆堆半球形形狀做底座,然後,在上面做個形狀像它一樣的金屬罩罩著,罩和底座之間留著像鍋嫲一樣厚度的空隙,罩的頂端中間留個小圓孔,這就是「鍋嫲模」。

陸河鍋廠殘存的煙囪

當時,做鍋嫲模的爐泥原來在當地開採,後來在河田公社寶山大隊青龍背村開採。此種爐泥在耕地表層下面,是無沙和其他雜質的淡黃色或黑色粘土,村民們用鋤頭把它挖出來曬乾後,用畚箕挑到螺溪西眉漈賣給鍋廠,每百斤一元左右。再後來,就用手扶拖拉機或龍溪車把爐泥載到鍋廠。說起此事,青龍背村村民羅雲照向筆者詳細回憶了當時的情景。

據悉,鑄鍋的原料是生鐵。生鐵性能堅硬、耐磨、是鑄造的好材料。不過,生鐵的缺點是脆、不能鍛壓。陸河人稱生鐵為「生」。該廠遷到螺溪初期,由於公路未開通或車輛運力不足,生產原料舊鍋生、舊犁頭等要靠人力從河田挑到該廠,生產出的鍋嫲要靠人力挑到河田,真是費錢、費力、費時。

補過的鍋尾

鑄鍋的具體工序是:把生鐵、也可以是廢鍋生和犁頭生等倒進高爐,用木炭燃燒加溫使其融化。接著,把融化後的生水(液體)往鍋嫲模頂端的孔里倒,倒滿後立即用一把鐵尺在這個洞口一抹,這個地方就是鍋督(頂端)。這時,鑄造一個鍋嫲的工序基本完成。接著,按照這種做法鑄第二個、第三個......待這些鍋嫲降溫冷卻,但還有一定溫度時,就可以開鍋模,技術人員對每個鍋嫲進行檢查修理。俗話說:「十鍋九孔」。意思是說,剛鑄的鍋嫲幾乎個個都有「沙眼」(小孔),工人就在沙眼處輕輕一錘,沙眼就沒了。然後,把一個個鍋嫲收起進倉庫壘起。

大鍋蓋

陸河鍋廠生產的鍋嫲有幾種規格:最大的叫「煮糖鍋」,鍋面直徑80厘米;家庭用的大鍋嫲叫「菜鍋」,直徑73厘米。此種鍋嫲上唇裡面有五條圓形的線,因此,也叫「五線鍋」,或「大鍋嫲」(現在從外地運進的大鍋嫲鍋面直徑74.5厘米);其次,是叫「本舟」,即是「三線鍋」、大灶頭(爐灶)的「鍋尾」,鍋面最大直徑56.5厘米;還有「兩耳鍋」、「六耳鍋」、「八耳鍋」、「九耳鍋」;再次,還有鑄各種「生鍋蓋」、農民耕田用的犁頭、犁壁。犁壁又分為正犁壁和斜犁壁。

陸河鍋廠殘存的建築

該廠生產採用「三班倒」上班制度,日夜不停地連續生產,時間最長的一次曾連續生產2個多月。因為,停產會使高爐風管處於「一冷一熱」狀態,容易損壞。因此,不能輕易停產,只有等到風管損壞了之後,才停產休息。

以前,這種大的鐵鍋嫲與陸河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家家戶戶都要買鍋嫲作灶頭,前面一個大鍋嫲,後面一個鍋尾,一日三餐要靠鍋嫲來煮食。暖水(燒水)洗身、養豬煮汁(豬料)、做酒、逼酒、普米子等都要用到大鍋嫲。鍋嫲、水缸是普通家庭最大件的家具之一。若家裡的鍋嫲被打碎,那簡直就是一場災禍。兄弟分家添置鍋嫲也是一件大事,很多人要東借西湊才有錢購買。

大鍋嫲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一個大鍋嫲大概5元左右,一個鍋尾大概3元左右。那時,一個強壯的勞動力一天才賺四五角錢,甚至更少。而且這錢往往還不能立即到手,很多要到年底再統一結算。因此,普通人家很難湊夠5元錢買鍋嫲。於是,大家對鍋嫲都十分小心使用,認真保護。若鍋嫲損壞穿孔,只好拿給補鍋嫲師傅補,有的一個鍋嫲補了幾次。若是急用的話,就在圩日時把鍋嫲拿到圩里叫師傅補。有些補鍋師傅會輪流下鄉到各個村寨為村民補鍋(我在《補鍋的記憶》一文中有詳細介紹)。

鍋廠殘存建築物上的文革標語

當時,陸河鍋廠干群團結,工人積極性高,生產逐步發展,日產鍋嫲幾百隻。上世紀七十年代末,是該廠的鼎盛時期,產品除供應本縣外,還遠銷海豐、揭西、汕頭和惠州等地區,經濟效益較好。工人的工資、福利和勞保是比較好的,是很多人羨慕的單位。此外,該廠曾多次被評為地區和省先進單位。

1960年代初,該廠重視對職工的文化教育,開設了「文化夜校」。許多文化較低的職工到校學習,提高了他們的文化水平,從而提高生產效率。河田鎮河北村委的羅學森曾擔任過該廠「文化夜校」的教員。

陸河鍋廠仍健在工齡最長的張層師傅

1969年,該廠技術員張層(又名張壯層,任評委)帶著該廠生產的犁頭到汕頭市參加全地區的質量評比,榮獲第一名;同年,他帶著該廠的鍋嫲到廣州增城參加全省質量評比,榮獲第一名,該廠受到獎勵。

1989年,廣東省作出「十年綠化廣東」的決定。該廠由於生產鍋嫲等需要大量木炭做燃料,與省里的上述決定有矛盾,省里便指示該廠停產。該廠於當年停止生產。

1989年,《羊城晚報》刊登了該報記者到新建立的陸河縣采寫的文章,稱「陸河縣是新建的縣,經濟基礎非常薄弱,很多外地人不知有『陸河縣』。」其中有一段文字提到陸河鍋廠:「......該縣唯一的國營企業陸河鍋廠也名存實亡......」這句話真實地反映了當時陸河鍋廠所面臨的情況。

陸河鍋廠舊址內正在運營的小水電站

如今,陸河鍋廠廠房和工人宿舍大多已倒塌或破爛不堪,廠區一片荒涼。走在廠區,文革時期的標語依稀可見,仿佛還在訴說往昔的輝煌。鍋廠停產後,該廠利用廠區所在地豐富的水力資源,與陸河縣經委及民間合股擴容更新水力發電站,繼續為發展社會經濟作貢獻。

儘管陸河鍋廠早已沒有生產鍋嫲,淡出了民眾的視野,但是許多人不會忘記,其曾經為陸河、陸豐及周邊民眾的生產生活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圖文/羅新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e4OGGwBmyVoG_1Zehyw.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