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對某些事物的叫法比較特殊,往往取吉諱衰,且常有一番寓意。舉些例子:傘,因諱「散」而叫「遮」,散與遮意義完全相反;豬舌,因諱「蝕」而改叫豬「利」;熟豬血,因諱「出血、見血」而改叫「豬紅」;把「轉潮」說成「轉潤」,諧音「轉運」等等。
卵,客家話指蛋,乃承古義,如「以卵擊石」「危如累卵」「覆巢之下豈有完卵」等,其中的卵即是「蛋」。但客家話里「卵」亦有歧義而往往也暗指男睪,此稱不雅;卵,多數客家地區讀音近「亂」(五華音相同),「亂」為吉之大忌,故而被諱,「亂」相對應的吉詞是「伸」(音春),意為整潔、圓滿、順暢(參照上一節《「春車」與習武》)。 客家人的風俗中,雞「春」為吉祥之物,人們把「春」裝進竹籃內,加蓋一張紅紙,作為禮物贈送,寓意紅紅火火,春春車車;「春」亦是婚禮中的吉祥之物,新郎新娘拜堂後,新郎把煮熟的紅「春」食完,寓意順意與圓滿;「春」亦常作為敬品和祭品,人們常把「春」煮熟並用紅曲染成紅色,作為小三牲來祭祀伯公。因此,在客家人心中「春」是食品、是禮品、是敬品,「春」是吉祥之物。
卵,因諱「亂」而改叫「春」,是客家人風俗的保留,客家話里較少直接稱「蛋」的,多稱為「春」。不過,梅縣及部分客家地區仍保留稱蛋為「卵」更古的叫法,因為「卵」與「亂」梅縣音差別較大,而不必諱之。南方方言 「膥 」(音春),意亦指卵與蛋,此為後人依其義而憑想像所造之字,並不吻合客家話「春」(蛋)的吉意,也不能詮釋「春」的所有意義。
(來源:梅州日報 丘桂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