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聽話別叫我媽」過度控制子女的父母,其實是有「空巢綜合症」

2020-04-21   爸媽有方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前些天收到一位讀者的來信,他向我訴苦說:「媽總是想控制我的一舉一動。」明明已經大三了,他的媽媽還是要每天問他,早上幾點起床、中午吃了什麼、上了什麼課、晚飯準備吃什麼、明天天氣怎麼樣、要穿什麼衣服等等瑣碎的小事,就連天氣降溫都不允許他自己買衣服,寧願讓他受幾天凍,也一定要買了衣服寄過來。

他說:「這太窒息了,沒有一絲自己的空間。」我問他,為什麼要那麼聽媽媽的話,不告訴他媽媽呢?他說他曾經跟他媽媽討論過這件事,甚至爭吵過:「不聽話別叫我媽!」沒過幾天,他爸爸就打電話來告訴他,媽媽天天在家哭,說:「孩子大了,不要媽媽了。」還為此生病住院了,讓他打電話給媽媽道歉。

那次的反抗以失敗告終,他也只能繼續做跟媽媽彙報一舉一動的「孩子」。他的很多朋友對此只有一個評價,「你媽媽控制欲這麼強,是不是有病啊!」

父母關心疼愛自己的孩子沒有錯,但是發展到了「病態」的地步,會令孩子感到很窒息。父母帶有「控制欲」的愛就像一把枷鎖,沉重的愛會把孩子壓垮,讓孩子難以獨自前行。

一、過度控制子女的父母,其實是有「空巢綜合症」

《中毒的父母》一書中寫道:過度控制子女的父母是有一種不健康的恐懼心理叫做「空巢綜合症」,他們害怕孩子獨立後自己就被遺棄了。

許多老人為了克服「空巢綜合症」,不斷地打電話給子女,不想讓子女脫離自己的視線,渴望從子女身上得到滿足,從而獲得一種安全感,這些正是「空巢綜合症」的表現。

很多父母從小就對孩子過度控制,隨著孩子越長越大,他們非但不放手,反而更害怕孩子離開。當孩子成年後,父母的這種「空巢綜合症」也逐漸增強,他們不僅干涉孩子的日常生活,而且對孩子的工作、與什麼人交往,以及婚姻家庭等方方面面都有掌控權。

孩子想要獨立生活、逃離父母的想法,與父母對子女的控制欲互相牽扯,最後其實是「兩敗俱傷」。

二、父母過度控制子女有什麼危害

01孩子會習慣性逃避問題。

父母過度控制子女會讓子女產生一種意識,即,我的媽媽/爸爸會幫我做好的,他們會教我應該做什麼。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往往會逃避問題,將問題丟給他人,或者尋找一個人幫助他們做決定,而不能自己果斷地做出決定,他們的依賴心理已經從小養成了,在職場或者人際交往中,這種心理往往會讓他們處於劣勢。

02孩子們會變得很焦慮。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控制是為了讓孩子們走上更好的道路。在孩子小的時候,這或許是有用的,但是,一旦孩子們處在一個競爭更大、父母幫不上忙的環境下,他們會對自己的認識產生誤解,他們希望自己一直是優秀的,一旦不再處於金字塔的頂端,他們會焦慮,嚴重的情況下,甚至會導致孩子抑鬱。

03孩子會習慣性否定自己。

在父母的控制下,孩子自己的想法很可能會被父母否定,甚至不再擁有自己的想法,一個從小就被一直否定的人,很難想像他會在長大後會突然變得自信起來。在與人交往或者工作中,他們大機率是隨波逐流的人,沒有自己的想法,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不敢大聲說出來。父母強烈的控制欲,是希望能夠得到一個優秀的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孩子的表現往往會與父母的期望相差甚遠,父母也會大失所望。

三、想要孩子以後孝順自己,父母首先做好這些

尊重孩子。

孩子是擁有自己思想意識的,不論他是兩歲還是二十歲。在孩子兩歲的時候,父母就應該學會尊重孩子,不論是在商場中讓孩子自己挑選買哪一個玩具,還是明白自己是否是飽腹的狀態,我們要相信孩子是有自己的判斷力的。學會尊重孩子,是培養出一個優秀的孩子所需要的也是必備的一種品質。

約束自己。

在孩子逐漸長大的過程中,他一定會擁有一些自己的小秘密和自己的單獨的朋友,父母對於此種情況,要做到的是,對孩子的事情保持關注但不限制。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學會克制自己,約束自己的行為,不去翻看孩子的日記,不去追問孩子的一舉一動,讓孩子擁有自己的空間和自己的小秘密。

發展並保持自己的興趣愛好

即使有了孩子,孩子也不應該是父母生活的全部重心所在,父母自己一定是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在滿足孩子的需求之前,一定要先滿足自己的需求。在照顧孩子的同時,不要忘記自己也是一個需要自己隱私空間和獨處時間的人,不要因為有了孩子而放棄自己的興趣愛好,失去自我,一生都圍繞著孩子。

結語

父母一定要意識到,自己強烈的控制欲不僅不會讓孩子和自己的生活變得更好,反而會讓孩子產生厭倦的心理,讓自己的生活更加糟糕。

父母不要覺得自己的「一切行為都是為了孩子好」,在孩子長大的時候,一定要給孩子充分的隱私空間,讓孩子學會處理自己的事情,讓自己擁有獨立的興趣愛好,這才會讓孩子能更好地成長。

今日話題互動:大家有控制孩子一舉一動的行為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