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例子來去講解SCI論文統計方法的話,相信很多人會一頭霧水,所以今天我們來用一個實例和大家一起解析論文統計方法部分的寫作。
「Quantitative data such as systolic blood pressures was given in the form of mean±SD, and compared by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
相信這樣一句話放在大家面前,都是對其有種熟悉感。以前沒有經過達晉專業編輯老師指導的時候,我是完全不覺得有什麼問題的。但現在就不一樣了。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個句子的表述究竟有多少問題。
第一個問題是主語「data」是複數形式,謂語「was」是單數形式,這兩個不匹配。按說,這樣的基本文法錯誤,小學生都不該犯。作者犯了,原因是不知道「data」是複數形式。
第二個問題是過去時態的錯誤使用。過去時態本身其實沒有問題,用在這裡描述這件事情,它的場景是錯誤的。原因是論文的方法部分通常使用一般過去時態,這是因為你在描述研究過程中發生的事情,是過去發生的事情,比如患者的入組和干預,是過去發生的事,必須使用過去時態。
數據用平均數加減標準差形式呈現,這個句子描述的是論文的事情。你的論文送審,審稿人看你的文章,文章裡面的數據是怎麼顯示的,是現在的事情,不是研究過程中發生的事情,必須使用一般現在時態。
第三個問題是"收縮壓"是一個不可數名詞。你的研究中有多個患者,每個患者都有具體的血壓值,不意味著「血壓」可以使用複數形式。因此,"systolic blood pressures"是錯誤的。
第四個錯誤是「定量數據-quantitative data 」,是一個不規範、不科學的表述,會讓很多西方學者感到困惑。正確、並且能讓所有人理解的行話是「連續變量-continuous variables」。
第五個錯誤是「compared by independent sample t test-由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對比」,錯誤。對比分析不是由獨立樣本t檢驗進行的,是由作者用獨立樣本t檢驗這個辦法完成的。因此,「by」需要換成「with」或者「using」。
這些錯誤,單獨的看,其實不大,無傷大雅。但一個句子中大量出現,審稿人會認為作者是個外行,甚至認為作者在灌水,對審稿結果產生重大的負面影響。要是不懂如何改稿,可以找學術水平高的老師或是靠譜的機構來給自己指導。祝大家論文發表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