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健身科普作者,我常常遇到這樣的讀者提問:
健身要吃蛋白粉嗎?
健身能吃泡麵嗎?
以及,
我要練多久才能瘦下來?
想練成彭于晏這樣,需要幾年?
彭于晏:我也不知道
這些都是典型的「學生思維」,或者叫「應試教育思維」,就是認為一件事情,不管多麼複雜,一定都有確定無疑的唯一正確答案,而且這個答案簡單到只需要從ABCD之中四選一。
但實際上呢?
真實世界是複雜的,綜合的,甚至是隨機的,涉及到人體更是如此,很多時候,
我們身體其實是一個黑箱,它並不是像計算機那樣,你給它確定的輸入,它就給你確定的輸出,永遠不會變。
舉個常見的例子:
很多人都習慣於把複雜問題簡單化,這源自我們大腦節約能量的偷懶本能,他希望聽到你告訴他:
晚上下班後,跑30分鐘以上,脂肪就開始分解,這樣跑一個月就能瘦!
但事實並非如此。
我們關於身體、訓練、營養這些領域,比較嚴謹和負責任的表述,一般都會說,主要是...有可能...大多數...很難...
因為人體太複雜,個體差異又很大,還受各種干擾因素影響,我們的身體數據還常常變化,所以根本沒辦法對這些東西加以量化,比如:
每訓練1小時=長10g肌肉;
每一勺蛋白粉=長10g肌肉;
每跑步1小時=消耗10g脂肪;
每吃一頓火鍋=增加20g脂肪;
......都不存在的.....
而把這些問題進行簡單化的,都經不起推敲,比如:
三分練七分吃——假如練+吃,效果可以達到100分,那麼我只吃不練,是不是可以達到70分?
運動後30分鐘才消耗脂肪——29分呢?29分59秒呢?難道你體內有個計時器,一到30分鐘就鬧鈴立刻開始分解脂肪?
等等等等。
健身裡面你所有能做的事情,訓練,飲食,恢復,睡眠,這些手段綜合起來,能給帶給你一個確定的增長和進步,它們每一項都很重要,在自己能力允許的範圍內,做到最好,只能是這樣。
因為沒有人能量化,你把這幾項統統做到最好,一年就是能漲5公斤肌肉,要是某一點沒做好,比方說今年常加班,睡不好,就只能漲3公斤肌肉,那麼多喝點蛋白粉,就還能再扳回來1公斤肌肉......
這東西就沒法算。
假如我們的身體能有這麼智能,那就好了,按公式往裡套,練3年+每天2勺蛋白粉+睡8小時=彭于晏,練5年+每天3勺蛋白粉+睡9小時=施瓦辛格,半年+每天跑1小時+只吃一個饅頭=瘦成魯豫......
最後,要提醒讀者的是,
運動對身體的改善,或者壞習慣對身體的糟蹋,都是要經過一個比較長時間才能體現,如果你的生活習慣總體傾向於「正向」的,那么喝罐可樂晚睡一次沒啥大不了的,而如果你天天可樂總是晚睡,然後寄希望於靠運動能夠把身體往「壞」的方向滑落的趨勢,給扭轉過來,那無疑也是想的太多。
但人都有僥倖心理,總會有人遇到各種與健身無關的問題,比如:
老楊,我每天加班到晚上十點,下班後我去跑步,會有效果嗎?
最好不要,相比運動,你的身體更需要休息;
那就沒辦法運動了嗎?
沒了,除非你換個工作。
老楊,我喜歡吃重油重辣的食物,吃的也多,我知道這個習慣不好,想問問還有別的減肥方法嗎?
沒了,自己改正不良飲食習慣,比什麼都好使。
我對讀者,一遍一遍重複過這樣一個事實:
我是一名營養師,也是一名基礎力量訓練師,但我解決不了你生活里遇到的所有問題。
健身也不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ZGVfnEBnkjnB-0zAjS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