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公路見證人⑤】70年橋樑情,上虞200多座橋與這位老人有關

2019-10-08     紹興交通

今年89歲的上虞老人張劍英,是一位橋樑工程師,1949年5月參加工作的他,與橋樑結緣已有整整70年,正好與新中國同齡。70年里,他參與了上虞200多座橋樑的設計和建造,是上虞橋樑發展最初的建設者和見證人。近日,小編來到張劍英老人的家中,通過他的老照片,聽他講述關於他和橋樑的故事。

「這座是百官新建橋,凈跨有20米,1964年造好,全省也是數一數二的T型梁橋;這座是崧廈太平橋,在大圍塗的時候照這個樣子造過幾十座!這些橋樑都是我們自己設計和施工的!」說起老照片里的橋樑,張劍英如數家珍,言語中滿是自豪。

一張1957年的老照片引發了小編的興趣,照片中的木橋上停著一輛現代感十足的「長鼻子」客車,這輛設計感十足的客車,現在看來都不過時,而在當時那個時代更是罕見。

「這輛長鼻子車威風吧,這是美國道奇牌的客車。當時整個上虞這樣的客車只有三輛,坐一趟車要三角六分錢,我們那時都不捨得坐。這座新橋開通當天,我們把這輛車請來,這是上虞解放後第一輛掛著彩球的客車。當時這輛客車從橋上緩緩駛過,木橋紋絲不動,現場掌聲雷動。」張劍英說,這是他參與設計和建造的長山頭橋開通時的一張老照片,這座架設在上虞上浦至湯浦的縣道公路上的木橋,也是上虞第一座正規木橋。

張劍英介紹,在建國初期,上虞的交通設施條件很差,幾乎所有的橋樑都是百姓用木頭簡易搭建而成,遇到颳風下雨,特別是爆發山洪時,常常橋毀人亡。有一次,在下管山區,這裡的路橋全部被洪水沖毀,當時生活在下管山區的百姓全靠路橋通行,急需重新建橋修路。

為此,張劍英冒著暴雨,穿著一雙布鞋,走著陡峭的山路從縣城來到了下管山區。當他了解到當地山上幾乎找不到可以造橋的木材時,張劍英利用所學橋樑知識大膽設計,採用高強度鋼索試建一座全長72米的柔性吊橋,供行人及手拉車通行,解決當地百姓燃眉之急,這是當時上虞第一座鋼索柔性橋。

說起這條高速公路,不僅老公路人有著很深的感情,同在嵊州公路局的新公路人張樟興也有很大的感觸。常台高速剛剛開通時,張樟興還是一個不到10歲的孩子,但是因為家裡就住在高速公路旁,每天上下學都要從跨高速公路橋上經過,張樟興對這條高速公路從小便很有感情。

70年來,他一直關心並參與著上虞大大小小的橋樑建設。即便是在退休後,依然心系上虞的橋樑工程。1998年,曹娥江公路大橋改造時,有方案提出要完全拆除老橋。這時,張劍英捧著老橋的設計圖站了出來,提出了他的建議。「我當時提出老橋不用拆,大橋下部結構依然可以利用。後來,大橋改造方案按照我的建議重新設計,只花了780萬元,為政府至少節省了三四百萬元的經費。」張劍英口中的這座橋,現在已是上虞人熟知的「彩虹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U3aqW0BMH2_cNUg66R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