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連城魯土司衙門,又稱永登土司府,魯土司是領地里最高權力者

2019-07-24   飛鳥行走

威嚴華麗的紫禁城位於北京,而在蘭州的連城鎮上竟然也存在著一座幾百年歷史的小故宮,它就是魯土司衙門,這座備受讚美的魯土司衙門十分低調,在黃土高原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承載了許多歷史的故事。

一、魯土司衙門的歷史

連城魯土司衙門又稱作永登土司府,魯土司衙門舊址,位於甘肅省蘭州市永登縣連城鎮連城村。距離永登縣65公里,是甘肅、青海邊境眾多土司建築中保存比較完整的一座宮殿式古建築群。是由魯土司衙門、妙因寺、土司花園三部分組成。它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魯土司衙門是我國目前歷史最悠久,建築最宏偉,保存最完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予重點援助的一座土司衙門。然而由於它坐落偏僻,交通不便,很少被外界所知。

魯土司衙門整個建築依山傍水,坐北朝南,布局嚴謹,一進數院,氣勢威嚴,雄偉壯觀,雕樑畫棟,絢麗多彩,俗稱「三十六院、七十二道門」,頗具王侯氣魄,有「小故宮」之稱,是甘青邊界眾多土司衙門中最具宮殿風格的古建築群。該衙門始建於明洪武十一年(1378),明宣德、嘉靖年間屢有修葺。現存建築為清嘉慶二十三年(1818年)第十五世土司魯紀勛從北京朝貢回來後,仿北京的王公府第,按工部法式建造的,為磚、木、石結構,占地面積225畝,今存3.3萬平方米,其中明代建築面積2877平方米,分衙門、官園、妙因寺三部分,均坐北朝南,磚木結構,東西相連,成為一個整體。建築布局以衙門中軸線為主,東北角為官園,西側為妙因寺。

首先是牌坊,這時為了紀念四世土司魯鑒的戰功而建,原建於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中有成化十一年(公元1475年)所書綠底金字「世篤忠誠「匾額,順治年間曾重修。牌坊寬14.5米,三楹四柱,每楹有廡殿頂,彩繪斗拱,豎柱八字形木橫橫串,並有夾柱石。左右配以三小間四頂平頂結構的小牌坊,甚為精巧。

大門為懸山頂,寬12.3米,楹、門6扇,俗稱六扇門,每扇門上繪有高大的神荼和鬱壘,中掛縱匾藍底金字「世襲指揮使府」。門為嘉慶年間所建。大門地基高約70厘米,正中鋪卵石斜坡,兩側為磚砌八字牆。門旁有鐘鼓樓各三間,兩側設有班房,均已拆毀,門前原有石獅一對,已風化,只余石座。

儀門又叫鳳鳴門,懸山頂,三楹,寬11.4米,原有白底黑字「提督軍門」匾額。原建於明萬曆年間,係為紀念八世土司魯光祖曾任南京大教場總理提督而建,嘉慶時重建。此門不常開,《明會典》:「凡新官到任之日,至儀門前下馬」,迎接上級官吏時,土司迎至儀門外,大堂有重大政務活動或審理重大案件時,也要大開儀門,儀門兩旁有小門,曰「生門」、「絕門」,據云一般百姓出入生門,被土司判死刑者出絕門。院落兩側配有廂房各五間,分別是問事斷案和軍備儲存之所。儀門之後有千頭柏四株挺立。

大堂平面呈凸字形,面積356平方米,懸山頂,七架梁結構,中三間,前眉有卷棚式檐廊伸出,兩邊次間獨立成室,上原有紅底金字「報國家聲」匾額,大樑上書「大清嘉慶二十三年歲次戊寅己未月辛卯日乙未時重建」字樣。大堂極為高大壯觀,不僅占據了最主要的建築空間,而且在布局和建築上調動種種手段來烘托它的莊嚴肅穆氣氛,集中體現了土司在該地區的中心地位和至高無上的封建權威。大堂內原有木製台墀,上擺案桌、刑簽、堂鼓、懸磬等物,「前有大堂,聽政之所居也」,是魯土司辦理髮布政令、舉行重大典禮、公開審理大案之所。大堂前有廂房各五間,分別是文案和案卷之所,形成嚴謹的院落。

經大堂,進如意門,即為燕喜堂,五楹懸山頂,面積 298平方米,建於嘉慶年間,曾掛赭底藍字陝甘總督那彥成所書「燕喜堂」匾額,中設棕床、長桌,擺有八扇屏,是魯土司的接官廳。堂之兩端隔開,各成一室,室門為八卦太極門,各有—匾上書「廿世巨家「、「四朝勛舊」。室內務有方形炕一個。院內有二道蜈蚣牆,分別隔成兩個小院,西房為議事廳,東房為中軍,房前有鐵鎖石盆各…『,據說象徵著「金鐘玉鼓」。

燕喜堂後有一朝陽門,門內是祖先堂。祖先堂是因為明洪武十—年(公元1378年)賜脫歡妻馬氏「建樓七楹『』之原址和堂內供奉歷代土司畫像而得名的。堂為歇山頂,七楹、二層,樓上供奉神像,樓下分列歷代魯土司圖像,中掛「效忠以純」匾額,後又增掛清末本邑貢生蔣毓麟在民國五年為魯燾夫人所題「譙國英風「的匾。房脊有「大清嘉慶六年六月吉日重修」字樣,但石條、房身、屋頂三部分,依舊保持著明代典型的三段式結構,尤以內外兩圈三十六根八角柱網形成「金箱斗底槽」的平面布局,為明初原物,在我國西北古建築中極為罕見。畫像於「文化大革命」中被焚毀。東西兩側各有樓三楹,東樓為書房,西樓為存放祭器之所。

東側設有二堂(魯土司小憩、退思、預審案件及處理一般事務之所,中懸明寧夏總兵李如柏所寫「忠孝傳家」匾額)、傭人院、書房院、內宅前院及後院,西側有倉院及馬廄,祖先堂後為大庫房(儲備食品及用品,原有官員專門管理,現已拆毀)。

土司衙門內原有許多珍奇異物和日用品,後絕大部分散失,現存的僅有左宗棠書楹聯、頂戴花翎、金銀首飾、玉器、如意、木塔、清漆盤、明清瓷瓶、盔甲等少量文物。

土司衙門的東鄰為土司花園,現有面積11334平方米。園內種植各種奇花異木,建築物有綠照亭、八卦亭,均為乾隆年間所建;還有重約一噸的隕石,墜落時間不明。原有許多奇花異草,後被馬步芳移種西寧。園內原有9棵大楊樹和7棵大榆樹,象徵九龍柱和北斗七星,現存1株酸果樹和3株核桃樹,均系明代種植。

土司信奉喇嘛教,源於西藏佛教。魯土司衙門曾有多處寺院,致使這一地區宗教興盛,有妙因寺、東大寺、西大寺、古城寺、尕達寺、宣化寺、宗家寺、顯教寺、感因寺、海德寺、元真觀、雷壇等龐大的寺院建築群,多為魯土司所建,每寺有大喇嘛1人,即是廟主,多以土司子弟擔任,有很大權勢。這是魯氏土司實行政教合一統治土民的佐證,也成為永登連城地區獨特的人文景觀。其中,妙因寺是影響最大、塑像最多、壁畫最精的一處寺院。

妙因寺位於魯土司衙門西側,是藏傳佛教善規派(又稱「格魯派「,俗稱「黃教」)在甘肅邊界的主要寺院之一。現占地面積9450平方米,建築面積2358平方米,是三世土司魯賢於永樂年間修建的家佛寺,原名大通寺,宣德二年(1427年)更名為妙因寺。並命都剛一員、賜印信一枚、劍符一道,及「作善廣濟」圖書一方。由於土司建寺、皇帝賜名,加之明萬曆十七年(1589年)四世達賴雲丹嘉措轉世於內蒙古俺答漢家族,大批的蒙古佛教信徒經由連城進藏朝拜,妙因寺就成了途中的必拜聖地。清初又因六世達賴和五世班禪來妙因寺,在尕達寺做過佛事活動,所以,連城被譽為前藏,香火鼎盛、喇嘛大增、寺院再修,至咸豐年間,則成了一座完整的具有漢藏民族特色的建築群。

二、何為土司?

國歷史上封建王朝主要是元、明、清時期在祖國西北、西南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多用羈糜、籠絡政策,分設由各族首領充任並世襲的「分土司民」之官,此官職稱為「土司」。我國的土司制度,分為土官和土司兩種,土官為文職,歸吏部管領,土司是武職,歸兵部統轄。土司制度的主要特點在於把部落酋長制與封建官僚制緊緊結合在一起。土司為了鞏固其統治,經朝廷認可,建立土司衙門,負責當地兵、刑、民、財等事宜,並設有監獄、刑具。除執行朝廷統一法規外,還可根據當地習俗訂立「土規」、「土律」,對領地內務類案件有審理權,土司作為封建王朝的命官,其職責是「各統其部落,以聽徵調、守衛、朝貢和保塞之令「。

土司就是領地內的最高統治者,清朝經過「三藩之亂」後,特別在雍正年間,清政府在西南進行「改土歸流「,全國大部分土司被廢除世襲。改任流官。因甘肅土司「有扞禦之勞,無悖亂之事「,所以予以保留,而且還設置了一些新土司。

魯,姓也。據史料記載:魯氏原系蒙古族,其始祖脫歡乃元朝皇室後裔,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第六子闊列堅的四世孫,元世祖忽必烈的侄重孫,授封安定王,官至參知政事(從二品、副宰相)、平章政事(從一品、二丞相)、左丞(正二品、副宰相)之職。朱元璋天元時,「順帝與太子諸皇孫夜半遜國去,公率數十騎扈從不及,遂流落河西……籍涼版圖投誠。「(《重續魯氏家譜》)。即脫歡於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投降明朝,就被安插在永登連城。至三世失伽「隨駕親征「,因「屢有勤王功績,因論之曰:昔周公旦遠征奄息,成王封之於魯。今爾內附已久,且有遠征之勞,勳業可比周公「(《重續魯氏家譜》),故賜姓魯,改名魯賢。直至民國二十年(公元1931年)廢除土司制度止,共相傳十九世,沿襲561年。直接承襲土司職權者23人,代理土司2人。

魯氏土司中多有為朝廷服務立戰功者,成為名將和顯赫的流官,其中以三世魯賢為著名,被稱為「功在邊疆,名垂竹帛」。在魯氏家族也有烈女誕生,其中還有一段感人的故事,四世土司魯鑒之女,知書達理,丰姿秀麗,稱絕代佳人,為甘州衛守備毛浚之妻,被明武宗(即正德皇帝)得知,欲納為嬪,派太監趙潾來娶。該女說:「邊疆民女,已為匹下之婦,豈能再辱上嬪之禮?且一醮不改,匹婦之志。請善言辭謝,以贖不可奪之死罪「,趙磷不許,強欲脅行,該女乃持刀自裁,被侍婢搶救得不死。該女趁家人疏防之際,用艾火灼毀其面容,因疾而逝,義節之聲,傳於一時。

魯土司在明、清兩代為西北眾多土司中影響較大的土司之一。土司制度有利於加強中央王朝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統治,穩定社會,促進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促進了各民族的相互融合,對形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具有重要意義。

魯土司系蒙古族,信奉藏傳佛教,是西北地區權勢較大的一個集軍事、司法、宗教於一體的地方特殊政權,有生殺大權,擁有土軍千餘人。連城魯土司統治永登及周邊地區長大560多年,對當地的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魯土司衙門的開發和保護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這座古建築群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並貼息貸款千餘萬對這座衙門進行了全面地維修加固。然而魯土司衙門所在地,甘肅蘭州永登縣,連城鎮,已不再是古時的兵家必爭之地,它的戰略意義已經不那麼明顯,加上地形偏遠,導致魯土司衙門及其背後的文化很少被外界熟知。

雖然魯土司衙門在國家文物保護機構,及當地政府的支持下已加以修葺,開發,但是來往遊客並不多,門票20元一張,每天最多也就能賣出一百張左右。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一、魯土司衙門內明清時期留下的文物大都沒有展現出來,房間內的陳設都是現代化加工仿製的,少了許多韻味和特色。二、連城鎮除了魯土司衙門以外,鎮內再無其他特色開發,導致旅遊線路單一,再加上基礎設施的不健全,以至於來此地觀光的人大多為一些歷史專家、學者,以及愛好者,而純粹的遊客很少。餐飲,住宿,風光,文化,娛樂沒有很好地結合統一起來,無法形成經濟閉環,由此魯土司衙門的開發依舊任到重遠,它背後的燦爛文化,需要我們一代代人去傳承和傳播開來。

時光飛逝,川流不息,魯土司衙門是中國歷史星河裡留下的流光溢彩,它的存在見證了魯土司管轄永登560多年的顯赫歷史。時過境遷,衙門旁邊的黃河第二大支流大通河依然水何澹澹,仿佛在為魯土司吟唱著屬於它們的歷史讚歌。滄海桑田,物換星移,這片土地上留下的魯土司文化還在每一個世世代代居住於此的人們的血液里流淌著和傳承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