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口古鎮位於金城西門,兩河交匯處,既是兵家必爭之地、交通樞紐,更是韻味十足的歷史文化之鄉。河口是黃河「黃金水道」的重要港口,西北各地的長途運輸多要途經此處,在河口古碼頭卸貨、裝貨,運輸各類貨物。河口村古碼頭早已不復存在,現代化的水泥建材占據了整個河口古碼頭。
一、河口古鎮概況
河口鎮地處蘭州市西固區的黃河北岸,東與皋蘭縣中心鄉九河村接壤,西與達川鄉吊莊村相連,南以黃河為界,與新城鎮、東川鄉隔河相望,北與永登縣苦水鄉大沙溝村毗鄰。古鎮東西長21.5公里,南北寬10.5公里,全境呈葫蘆形狀。踞市中心47公里處,國道312、109線、蘭海高速公路、蘭新鐵路穿鄉而過,交通十分便利。
河口,古時又叫「莊河堡」,始建於同治元年,因其山環水抱的險要地勢,一度被譽為「黃金水道」。自然形成的河口渡口北接武威、南至蘭州,是古代黃河上游著名的四大渡口之一,素有「金城西大門」之稱,自唐宋開始就是重要的軍事戰略要地。
河口村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2011年河口村被確定為市級旅遊示範村,2012年被住建部、財政部、文化部核定為首批中國傳統村落,2013年9月被省政府批准為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擬申報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河口村保留了大量明清時期古民居建築,是研究西北明清建築的重要資料。
從東門走進河口古鎮,你會發現古鎮的中軸錢就是古鎮的中心街道,街巷上坐落著許多形狀各異的街樓。街兩邊都是絳色燈柱,燈柱底下為梯形黃色燈座,燈柱中段貼有兩片絳邊黃底黑字的「河口古鎮」篆書招牌。
中心街巷有一座過街樓閣,這座樓閣閣分兩層,分別是樓閣層和門洞層,樓閣層的閣頂為歇山頂,屋頂的正脊之中兩條行龍相向而戲,兩端的戧脊上各飾有5隻仙人走獸,檐下飾有斗拱,斗拱之下便是枋板,枋板上塗有建築彩畫,彩畫中間前面懸有黑底金邊金字篆書款的「文昌閣」三字。
這裡的民居多有不同,如「磨灘子」民居的楹聯為:「傳家有道惟存厚,處世無奇但率真」。緊挨著下聯的那堵牆,充分利用瓦片的弧線之美進行裝飾,筒瓦之下,利用兩瓦相合呈八字連續的樹葉,整個牆面則用整齊的瓦片裝飾成大面積的水波之紋,細看是一個個小扇面,通看則是海水之波,真是匠心獨運的裝飾。這種裝飾瓦片的牆不僅限於這一家,在很多民房中都有所見。
「南城壕」民居的匾聯都是勸人為善之文,如「欲高門第須為善,要好兒孫必讀書」。再如名為「台台子」的民居匾聯,匾曰:「台台子」,上聯為:「福祿禎祥增榮常樂」;下聯為:「親和仁愛益壽永康」。磚雕聯文的底色為萬字流水紋浮雕,顯得繁而不縟,典雅清爽!又如「張家巷」的巷口楹聯是:「要好兒孫,須從尊祖敬宗起;欲光門第,還是讀書積善來。」雖然聯語不如城中的文化精英對得工整,但質樸而直白,一看就懂。
還有一個巷門匾聯與眾不同,這個名叫「戲園子」的巷門匾聯更有思想,這裡應該住過許多戲曲之人,巷門匾聯上聯為「凈丑旦生,裝模作樣唱悲歡離合;」下聯為「公侯將相,耀武揚威演治亂興衰。」果真是戲如人生,人生如戲。
這裡還有一座四合院,院匾為木黃色素匾,匾字為右起淺綠色的楷書:「甘肅第一海關」,房中除了太師椅,還擺一些加長的家具,猶如櫃龕之類。不遠處是一座祠堂,堂門緊閉,但堂前的旗杆石掛著一個木斗,標誌該族之人已考取了某一種功名,故立杆紀念,以激勵後起之秀。祠堂邊上就是「子響棋院」,雖然棋院不大,但院中景色錯落有致。
繼續往前走會看見一個叫「三官閣」的臨河的城樓,樓的兩邊設置了一段城牆,城樓為重檐歇山頂建築,樓下地面挺有意思,用了許多廢棄的磨盤與大卵石一起填充地面,有的磨盤還呈現出陰陽魚的太極圖樣,樓下地面臨河之處設置了矮牆,矮牆豁口銜接著親水平台,走在親水平台的棧道上視野開闊,隔河可看到一座拉索大橋和藍天盡頭的遠山。
古鎮門口還設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館有多層,分為多個主題展出河口乃至蘭州的民風民物。例如有一個展室展示了「興興家布料店」、「萬盛魁藥店」、「泰如成磨油坊」等老字號店特色,照片上展示了「夯土牆工藝」,有的展廳通過泥塑再現了木工、煉鐵、砌牆、繪畫等技藝。有的展廳既展示了河口的婚俗「六禮」的畫面和迎親隊伍的雕塑,又展示了白喜事的喪葬全過程。
二、悠久的歷史文化
「河口」者,莊浪河匯入黃河之口岸,因瀕臨莊浪河與黃河交匯的地理位置而得名。宋代稱喀羅川口。清代以後,因古鎮上的大部分居民姓張,這裡就被稱作張家河灣,亦稱張家河口。同治元年始,在此建成「莊河堡」。
漢魏時期,這裡就是通往河西走廊、湟水流域的交通要道:西北有蘭州-和口-新疆的通道,西南為蘭州-河口-青海的要道。這裡不僅是古絲綢之路上通商旅遊的重鎮,也是軍事上的天然屏障,同時還是蘭州通往青海、西藏、新疆等地的交通要道,也是重要的國際通道。
河口,在明朝中後期的400多年間,莊河堡,曾是西出蘭州最大的商埠碼頭。因其山環水抱的險要地勢,一度被譽為「黃金水道」,自然形成的河口渡口西連青藏、北接武威、南至蘭州,是古代黃河上游著名的四大渡口之一。18世紀70年代,俄國即在嘉峪關設立領事館,並取得了嘉峪關通往河口經商貿易的特權, 他們在甘肅大量傾銷毛紡織品、布匹、火柴、煙糖等,進行不等價交換和騙賣,大肆掠奪我們的原料,如皮毛、煙草、名貴藥材、礦產等。清政府為應對這種現象,採取了經濟反傾銷手段。於光緒八年,也就是 。這個內陸海關一直延續到1945年前後才被撤消,抗戰時期,我國在河口置蘭州海關,行使國家重權,檢驗檢查往來的客商。
1877年,左宗棠率兵西征,也是路經河口通往新疆。左公帶領戍邊將士,一路插楊栽柳,在通往新疆的路上種下了一棵棵楊柳,為塞外的荒寒之地披上綠色。當年左公栽下的楊柳,被後人稱謂「左公柳」。
河口古鎮積澱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史料記載,唐貞觀十五年,文成公主奉旨與吐蕃松贊干布聯姻,她從長安出發,歷經隴山、天水、隴西到蘭州,由河口渡過黃河,經過3年長途跋涉,終於抵達拉薩。河口古鎮村北有座蓮花山,藏傳佛教傳說,文成公主正是在河口蓮花山被點化成佛的。
三、河口洪武張的來歷
河口古鎮為何大部分人姓張?傳說明末,李自成起兵於米脂,南下取關中,西進河湟,大將賀錦率步騎24萬由平涼進攻蘭州。末代肅王朱識鉉聞之,料不可敵,密令世子藏匿民間以存血脈。賀錦破蘭州,肅王戰不利而死,妃嬪多人殉難,其世子帶領王妃和僕從一路西逃,為賀錦軍追殺。世子一人獨免,逃到青石山腳下,過黃河冰橋,入八盤船巷子張明宦家,曲膝下跪,說明身世,央求搭救。深明大義的張明宦收留了他。世子遂拜張明宦為義父,改姓為張,取名張獻龍,字御天。明亡,世子回天無力,只好隱居於此。後娶達川女子為妻,生三子,分別稱大房、二房、三房。子孫生息繁衍,漸成氣象,在古鎮建起了互相連接的十二座莊院,俗稱「大莊子」,在今主街之北。至今子息已達2000餘人。這就是古鎮「洪武張」的來歷。
河口村現存有一座始建於清朝嘉慶三年的張公祠,就是為紀念這一支朱姓皇族的。除張公祠及其它幾座族祠,河口古鎮還保留了大量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建築,主要為四合院和商鋪,是研究西北明清建築的重要資料。其中四合院總占地面積約13000多平方米,被列為區級「古民宅」保護對象。
四、古鎮的發展及思考
河口文化曾經輝煌一時,現在卻漸漸退出人們的視線,柳祥麟的《古堡商街》,寫的正是西固區河口的變遷:「街呈十字店重重,昔日繁華尚有容。水陸碼頭衰去後,商家後代盡從農」。
其實河口村發展旅遊業的計劃,早在2006年時就有過恢復古鎮建設的設想,但由於種種原因,設想最終化為泡影。「2010年,河口鄉重新啟動了河口古鎮的建設計劃,經過前期規劃,河口村內已經重建了標誌性建築—鐘鼓樓,而後續的規劃正在進行中。
據了解,2013年,河口村申報全國歷史文化名村,可惜名落孫山,但它卻成了甘肅省歷史文化名村。同時,由於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河口村也與金城關一同成為蘭州市申報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內容。2014年年初,在各級政府的關注下,重建河口古鎮的規劃方案經過多位旅遊、歷史、規劃專家的審議最終定案。
有人說過「一座古鎮最吸引人之處在於古鎮的外觀風格與散發的文化氣息。」古鎮不僅要有古老的民居、廟宇,同時要通過建築風格來透露這個城市的文化內涵,讓遊客在旅行的途中能夠體味歷史文化。當然在建設古鎮的過程中,不能一味地複製、重建文化古蹟,要融入新鮮的文化元素,並且打造古鎮之間暢通的交通環境。
青山依舊,黃河流水晝夜川流不息,昔日聞名於世的河口古渡舊跡,早已經被時光湮沒。她的興盛,衰落,敗落甚至蹤跡全無,皆是時代文明的更替所帶來的結果,在歷史的今天我們追溯她昔日的燦爛文化,勾勒她的繁華盛景,然後從內心深處依依不捨地占有著她的落寞和精彩。希望有一天可以重新看見河口古鎮的盛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