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別永遠的詩人:流沙河先生去世

2019-11-23   商報在線

  2019年11月23日下午3時45分,著名詩人、作家、學者流沙河在成都因病去世,享年88歲。

  流沙河

  中國現代詩人、作家、學者、書法家。1931年出生於四川金堂,本名余勛坦。主要作品有《流沙河詩集》《故園別》《遊蹤》《台灣詩人十二家》《隔海談詩》《台灣中年詩人十二家》《流沙河詩話》《鋸齒齧痕錄》《莊子現代版》《流沙河隨筆》《Y先生語錄》《流沙河短文》《流沙河近作》等。詩作《就是那一隻蟋蟀》《理想》被中學語文課本收錄。迄今為止,已出版小說、詩歌、詩論、散文、翻譯小說、研究專著等著作22種。

  1931年11月11日,流沙河生在成都,1935年遷回城廂鎮槐樹街老家。4歲開始研習古文,做文言文。1947年春,他考入省立成都中學高中部。和當時大多數熱愛文藝的青年一樣,他的興趣迅速轉向了新文學。巴金的小說、魯迅的雜文、曹禺的戲劇,還有艾青、田間、綠原的詩歌都讓他沉迷。他開始向報紙投稿,陸陸續續發表了十來篇短篇小說、詩、譯詩、雜文。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此時的他年僅十八,風華正茂。在那個人人積極投身於「創造歷史的洪流」的時代,以最高分考入四川大學農化系,才剛剛入學半年的他也再按捺不住自己的熱情,轉而棄學以追逐自己的作家夢。

  1950年,他出任《川西農民報》副刊編輯。此後又調入四川省文聯,任創作員、《四川群眾》編輯。1957年1月1日,他提議並參與創辦的《星星》詩刊正式建立,這是新中國第一個官辦詩刊。《星星》面市,一度好評如潮。值得一提的是,流沙河的好友、最為讀者熟知的另一位詩人,余光中,就是在《星星》上正式與讀者見面的,流沙河是第一個把他的詩作介紹到大陸來的人。

  1981年初秋,流沙河在列車上讀完台灣《當代十大詩人選集》,滿心喜悅,其間最使他震動的就是余光中,於是1982年3月的《星星》上,流沙河介紹了余詩,並選刊詩作20首。隨後流沙河連續出版了兩本專著《台灣詩人十二家》《隔海說詩》,都重點講到余光中的詩,後來更出版《余光中詩一百首》,專論余詩了。今日余詩紅遍大江南北,一人誦千人和,原本最早是從蜀地「傳」出的。

  2005年流沙河在機場迎接余光中

  1996年,從四川省作協退休後,流沙河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每日讀書、寫字。2009年開始,流沙河在成都市圖書館開始固定講座,講宋詞、論詩經、說文解字。

  圖據成都圖書館

  2019年9月20日,由四川省作家協會主辦的「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從事文學創作70年榮譽證書』頒發儀式暨四川文學創作學術研討會」在成都舉行,流沙河與馬識途、王火、王爾碑、木斧、方赫、白航、劉令蒙(杜谷)、李致等9名從事文學創作70年的四川作家,榮獲了中國作協頒發的「從事文學創作70年榮譽證書」。

  圖據封面新聞

  除了獲得這一榮譽,2019年也是是流沙河停止寫詩後的第30年,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流沙河詩存》,詩人流沙河再度歸來。

  據了解,這本「詩存」選自他曾經出版的六本詩集,它們是1956年7月重慶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農村夜曲》;1957年5月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告別火星》;1982年12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流沙河詩集》;1983年9月黑龍江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遊蹤》和1983年11月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故園別》,以及1989年12月花城出版社出版的《獨唱》。這些詩集成了《流沙河詩存》的擇優本,其所匯篇目均由流沙河胞弟親自選錄。

  吳獻供圖

  川人社編輯感嘆:「詩存里並無新詩,這大抵意味著這本《詩存》是我們最後一次見到他與詩站在一起吧。」

  流沙河專門為《流沙河詩存》設計了書籤,他要求了書籤的大小長寬,上面寫的是他最喜歡的戴望舒的詩句

  流沙河曾說:「我不相信生活中到處都有詩,只等你去俯拾。我只相信感自外來,詩自內出。」堅信這一點的他,寫出的詩歌又怎會是「只有骨頭,沒有肉的」呢?或許他並非完美,但在萬千讀者心中的他絕不是一個「失敗的詩人」。

  他是讀者心中永遠的詩人流沙河。

  吳獻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