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娃是一道坎,養娃更是一道難以跨過的「鴻溝」。
拿吃飯這件事來說:孩子不愛吃、吃得少,我們費心費力地給孩子做飯、喂飯....可孩子就是不配合!
孩子能吃了就放心了嗎?不!
想吃啥就吃啥,一看見吃得就邁不開腿,剛吃完飯一會兒就說餓,可身高體重都沒見長。又要擔心孩子是不是疳積、是不是長蟲了?
其實這兩種情況,都是脾虛的表現,雖然都是脾虛導致的,但又各有不同,所以也需要用不同的調理方法。
說到脾虛,可能有些家長了解一些,知道脾虛的孩子不愛吃飯、吸收不好,長得瘦小、面色差。
但有些孩子往往表現相反,很能吃、不挑食,可以說是來者不拒。
前者就是經常提到的脾虛胃虛;而後者其實也是脾虛的一種,被稱為胃強脾弱。
脾虛胃虛的時候,孩子會出現很明顯的一個表現:厭食。原因在於胃裡面的食物並沒有被消化,還是在胃裡囤積,脾也沒有能力運化它們。
同時也因為脾無法將營養物質傳送給身體各個部位,孩子就會不長肉、不長個、抵抗力下降。
表 現
1.不愛吃飯是孩子脾胃虛弱的一種表現,短期內不愛吃飯,可能是積食+消化不良。所以,孩子這麼抵制吃飯這件事,很有可能是脾虛了。
2.另外一個表現是白天容易出汗。一旦脾胃虛弱了,氣血生化就會不足,陽氣也會不足,這時候汗水就會像漏電一樣從身體里冒出來。
正氣不足了,病邪就會容易入侵,從基礎的感冒咳嗽,不加調理可能就會演變成慢性咳嗽、過敏性鼻炎,其實都是脾虛導致的免疫力下降。
3.本來孩子都是精力旺盛的,但是脾虛的孩子在同伴還在跑的時候,往往就開始跑不動然後撒嬌求家長抱著了。
這是因為「脾主肌肉」,脾虛的孩子要麼消瘦要麼虛胖,同時因為四肢的營養不足,所以會顯得倦怠無力,孩子也就不愛動彈了。
調 養 方 式
脾虛胃虛的孩子,喂養的重點在於:消除積食+養護脾胃
這個時候,寶媽不能急於進補,要給孩子清淡飲食,少吃一點,讓脾胃好好休息、養護。同時,可以搭配小兒推拿進行積食保健:清補板門、腎經各300次。
同時讓孩子多喝溫開水,忌食寒涼食物,多吃新鮮蔬菜,適當喝一些健脾養胃的粥和湯。
胃強脾弱,這裡胃強並不是真的強,而是一種相對虛弱的脾而言的病態的強。所以,胃有能力去容納食物,孩子就會不自覺地想吃也能吃。
可是脾還是弱的,所以胃裡的東西根本就無法被運化,孩子自然沒有了長個、長肉的能力。
表 現
1.食慾強,尤其愛吃油膩寒涼的食物;吃再多也不長肉,還可能越吃越瘦,尤其是孩子的四肢;
2.脾氣暴躁,或是精神不好,不願意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大便乾結,或是呈現先干後稀的狀態,容易便秘;
3.面色發黃,毛髮稀疏;抵抗力差,容易反覆生病,尤其是呼吸系統和各類慢性症狀。
調 養 方 式
胃強脾弱的孩子,喂養重點在於:「控制飲食」+「消除積食」
控制,是需要家長能「狠」下心的一步,也是所有調理方法的前提,只有做好了,後面的步驟才能順利的進行。
所以,在每次吃飯的時候吃到7分飽就夠了,孩子即使再想吃,為了孩子的身體做家長的也要忍住。
其次,因為胃強脾弱的特性,孩子前期一直在「狂吃狂吃狂吃」在阻斷了不停補充的進程後,首要做的就是清理掉遺留的「垃圾」。
積食的推拿方也是需要用起來的,除此之外還可以給孩子備上消積化滯,和胃健脾的焦三仙。
雖然我們一直在說胃強脾弱和胃虛脾虛是需要不同的方式調理的,但也要認識到,它們的本質其實就是脾虛。
對於脾虛,學會這三個秘笈,即使一時拿不准孩子的情況,也能按這條路調理下去。
1.反饋式喂養
脾虛其實就是吃出來的毛病,所以調理它從源頭上走,一定不會出錯。記錄好孩子吃了什麼,吃之前舌苔等選項的狀態,吃之後又是怎樣的。
這樣可以清晰的了解到孩子對於每種食物的反應,也不會出現孩子突然咳嗽、發燒,你卻不知道原因的慌張了。
2.不過度醫療
孩子一生病就趕緊打針吃藥,會讓免疫力一直無法得到鍛鍊。就拿發燒來說,體內正邪兩股力量剛打起來,一針退燒下去,澆熄的不僅有病邪還有正氣。
病邪可以換個方式換個種類捲土重來,正氣可就只有這麼一股,被傷害後需要長時間的修復,這期間孩子就非常容易被病邪「趁虛而入」了。
3.好脾胃「吃出來」
大部分的脾虛是因為後天喂養不當,造成孩子積食、不消化從而又影響到脾胃,然後是一個惡性循環。吃出來的脾虛,也可以用吃的方法養回去。
脾虛是代表孩子進入了一個需要打持久戰的狀態了,普通的積食多是急症,只要一消,可能第二天就好了。
但脾虛不一樣,因為是長久的破壞沒有彌補,僅靠一兩天的補充,是不夠的,它需要一點一點的調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