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25年,瑞典海軍又把司令部搬回地下

2019-10-19     蘭順正

首發自:科技日報

時隔25年,瑞典的海軍將再次聽到從數十億噸花崗岩下傳來的指令。近日,外媒如此報道了瑞典海軍司令部將重返地下的新聞。報道稱,瑞典海軍正在重新把司令部搬回到冷戰時期一個旨在抵禦核攻擊的龐大地下堡壘中。這個絕密海軍基地位於距斯德哥爾摩約40公里的穆斯克。

對此,軍事研究員蘭順正告訴科技日報記者:「地下軍事基地建設的目的就是在對方發動襲擊時,儘可能把自己的有生力量保存下來。當年日本偷襲珍珠港,一次襲擊就讓美國太平洋艦隊損失慘重。因此,把海軍基地設在地下,就可以在遭到襲擊時,最大程度地保存自己的艦艇。當然,把海軍司令部設在地下也非常正常,它都是地下軍事基地的一部分。」

穆斯克基地建在瑞典斯登哥爾摩群島南部的穆斯克島上,1969年竣工,位於花崗岩洞穴內部,擁有數英里長的隧道,可以抵禦戰術核武器的攻擊。其占地面積1.5萬平方米,擁有3個泊位,每個泊位大約長140米,水深7米,可以停泊驅逐艦或潛艇。它還配屬軍火庫、野戰醫院等完善的設施。

很多戰爭大片里都曾經出現過地下軍事基地的身影,其實真實存在的著名地下軍事基地還真不少。

比如,英國倫敦的冷戰地堡。這座地堡是在二戰期間由倫敦交通公司挖掘。當時是為了建造可容納8000人的地下深層避難所。德國投降後,計劃將其改造為地鐵中央線的延長線。然而,隨著冷戰爆發,這座地堡被英國軍情六處接管。它也擔負著爆發大規模戰爭後充當避難所的任務。據稱,這座地堡還有一條中型救生船,是為了預防歐洲核大戰爆發後引起的洪水泛濫。

再比如,美國的夏延山軍事基地,堪稱世界上防備最森嚴的洞穴軍事基地,號稱美軍的「神經中樞」。夏延山軍事基地的隧道上有厚達300米的花崗岩山體,迷宮般的指揮所下面有巨大的彈簧和橡膠墊,能抗擊核彈頭的直接命中。其內部有供6000人用的全套三防生存體系,能在核大戰環境下生存數月,堪稱「末日基地」。

把海軍基地設在地下也並不少見。

「最近上映的法國電影《狼嘯》,講述了神秘的核潛艇部隊。其中一個鏡頭是法國面臨核彈襲擊威脅,戰鬥警報發出後,在地下基地大門關閉的一瞬間,男主角迅速跑入。在影片中這個基地就是法國海軍的地下指揮所。」蘭順正說。

冷戰期間,蘇聯在克里米亞半島巴拉克拉瓦就有一個著名的核潛艇海軍基地,即GTS-825工程。這裡曾是蘇聯潛艇的秘密藏身之處,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龐大的軍事設施,隱藏在此處的核潛艇是蘇聯發動核報復性打擊的最後一張牌,據稱可以抵禦戰略核武器的襲擊。另外,二戰期間,德國就在以「狼群戰術」著稱的U型潛艇基地廣泛修建堅固的洞庫,可使「狼穴」抵禦盟軍的大規模轟炸。

穆斯克基地和蘇聯的GTS-825工程構造很相似,即將山體鑿空,兩邊設有通道,可以讓船或潛艇直接進入。

正如瑞典國防研究局高級分析員尼克拉斯·格蘭霍姆所說:「此舉所基於的考量是,對手可能使用威力巨大的武器,只有穆斯克能夠提供所需的保護級別。」

「既然是司令部,其主要職責肯定是指揮,設置在地下也不改變其基本屬性和職能。當然,它也有其特殊性。第一是作為避難所,能在遭到大規模襲擊甚至是核攻擊時保存指揮的有生力量,比如關鍵人物。第二,是作為指揮所,具備能對外部『發號施令』的條件,如網絡通信設施。最後,有些基地還具備一定的反擊能力。地下司令部一般都是地下軍事基地的一部分,因此能在遭到襲擊時發射飛彈等武器進行反擊和自衛。」蘭順正表示,「一些重要地下軍事基地在選址上也有講究。比如,交通便利、緊挨軍事指揮員的辦公場所,一旦發生戰事可以在短時間內進入地下;地質結構穩定堅固,具備地理上的天然屏障,如花崗岩構成的山體,等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Lho420BMH2_cNUgT5U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