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廷劇中,當某個皇子說「我父皇怎麼怎麼樣」、「我母后怎麼怎麼樣」的時候,是不是感覺特別高大上,一看這皇子就是身份尊貴啊!
現實情況是,如果在唐朝真有個皇子這麼說了,那他可能是穿越過去的。因為在非正式場合,唐朝的皇子公主從來不會這樣稱呼,在正式場合更不會這樣說了,是直接叫「陛下」、「皇后殿下」的。
那麼問題來了,這些皇子公主平時是怎麼稱呼自己的「父皇」、「母后」的呢?
唐太宗李世民給自己的兒子李治的信中,自稱「耶耶」,也就是爺爺。沒錯,這些皇子公主平時見到皇帝,要喊人家爺爺。
那見到母親呢?喊「阿娘」或者「娘娘」,這可不是平時電視劇里那些什麼什么娘娘,這個娘娘就是喊自己母親的。
不光皇室這樣,整個大唐都是這樣的。在這一點上,皇子與庶民無異,平時稱呼自己爸媽時,都是叫「耶耶」、「娘娘」。如果場面比較嚴肅,比如要接受來自爸媽的教導,就要喊「父親」、「母親」。
除此之外,對父親的稱呼遠不止「耶耶」這一種,以下這幾個詞,都是當時的唐朝人稱呼自己親爹的。
哥哥大大大人父親阿爺
沒錯,哥哥也是稱呼爹用的,如果你穿越到唐朝,看到一個貌美的小哥哥上去搭訕,過去就喊人家「小哥哥」,那這個貌美的小哥哥心裡可能就要這麼想了:小娘子,你我看起來差不多大,為何追著我叫爸爸?
如果在大街上被人偷錢包了,你拉住一個巡邏的官差就喊:大人,他偷我錢包!
這位官差心裡可能也要這樣想了:不就追個小偷嗎?至於認我當爸爸嗎?
如果你看見一個老人手裡拎著很多東西,走路都顫顫巍巍的,過去跟人家說:爺爺,我幫您拎東西吧。這老爺子肯定要白你一眼,沒見過這樣當街就占便宜的,把人家生生叫低了一個輩分。
由此可見,穿越有風險,一不小心說錯話,滿大街認爸爸不說,還很容易得罪人。
在唐朝,「大人」和「哥哥」都是專用的稱呼自己父親的詞,這一點唐朝全社會達到了高度統一,從皇宮到鄉野無一例外。
那大家可能就好奇了,父親這個人,身兼爺爺、哥哥、大人三種稱呼,那要是見到爺爺了該怎麼稱呼,見到哥哥了該怎麼稱呼,見到官員了又該怎麼稱呼?
先說爺爺,唐朝人對爺爺的稱呼是「阿翁」、「太公」、「祖父」,對奶奶的稱呼是「阿婆」、「重慈」。遇到一位不認識的老人,你還可以叫人家「丈人」。
那,你自己的老丈人你又要叫什麼呢?
唐朝前期,稱呼老丈人也是叫丈人的,另外跟著妻子回娘家的時候,會隨著妻子叫「阿爺」,後來唐玄宗李隆基時期出了一位鬼才,當時剛剛祭祀完泰山,按律所有官員官升一級,然而這位鬼才憑著老丈人的關係官升好幾級,從九品芝麻官直接升到五品。李隆基就問他你怎麼升的這麼多,他回答:泰山之力也。
由此,後世人將老丈人都稱作泰山。
再說哥哥,自己的親哥哥,稱「阿兄」,弟弟稱「郎」,但是在唐朝,「郎」這個稱呼比較有意思。唐朝人按家中行第排序,在家排行第幾,就能稱呼幾郎。比如楊玉環就能稱呼唐玄宗為「三郎」,因為唐玄宗在他家排行第三。
年長之人稱呼少年人,也可以按這種方式來稱呼,不過前面加上一個姓。比方說你姓王,排行老六,別人就可以叫你王六郎。
「郎」在唐朝是很常見的,唐朝民風開放,少年姑娘都可以在街上閒逛。而少年就可以稱作「郎君」,姑娘就可以稱作「娘子」。別有什麼非分之想,這兩個稱呼就跟現在「大哥」、「大姐」的意思是一樣的,不是表達夫妻的意思。
而夫妻之間的稱呼,先進程度大家可能想不到。他們夫妻之間,就跟現在一樣,彼此稱「老公」、「老婆」。
我們看電視劇時,往往看到英雄救美之後,美人羞答答的對英雄說:公子,救命之恩無以為報,不如以身相許……
在唐朝要是美人說出來這句話,英雄可能會後悔救了這個人。因為「公子」這個稱呼,是特指宰相家的兒子的。唐朝稱宰相為「相公」,兒子稱「公子」,這也是個特有的稱呼,別人都不能用的。要是你不是宰相兒子,還大大方方接受了別人喊你公子,那讓宰相知道了作何感想?
由此可見,穿越過去說錯話了,還能幫別人認爹。
接下來就是「大人」這個稱呼,唐朝這個稱呼是稱自己親爹的,那稱呼官員什麼呢?
這一點上不得不感慨唐朝的思想之自由,民生之平等,在所有封建王朝中都是不多見的。官員之間、上級對下級,下級對上級,平民對官員、僱傭的勞動者對主顧,主顧對僱傭者都可以相互稱「某」,或者直接以官職相稱。
比如對面是江州刺史,你就可以直接說:江州刺史,某有事情請您拿主意。
即便是在皇帝面前,平民也可以自稱「臣」。
不過遇到地位比較高,受人尊敬的人,一般人還是會用敬稱「閣下」,不會傻傻的上去就喊人家官職。
當然,唐朝也不是對所有人都是這麼平等的,唐朝有一類人,「律同畜產」,這類人就是簽了賣身契的奴僕。對這類人,一般都是主家隨便起個名字,然後平時直接叫名字。
那麼,如果你真的穿越到唐朝,你爸爸的哥哥家的二女兒,你管她叫什麼?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HNmZngB9EJ7ZLmJ68g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