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胡彥斌發博「求放過」,已經過去 50 多個小時了。
從網際網路時代的傳播周期或者話題生命力來看,他所掀起的巨浪正在平息,吃瓜群眾們各自散去,胡彥斌理應獲得他所期待的寧靜。
但公眾人物的情史撕扯,從來不是「你和我」或者兩個家庭之間的事,大部分變數都來自於粉絲。
而鄭爽的粉絲們,還不打算收手。
控評各路大 V 的相關發布,已經是慣常操作了,反正現在去微博搜索「胡彥斌」,出來的全是「我站鄭爽」的所謂熱門微博。
然而路人看法到底如何,大家心裡有數
各種投票結果也和輿論風向有所顛倒。
為了截圖所以特意選了兩不偏倚的「吃瓜項」
在這些輿論場上的「繁榮」過後,鄭爽粉絲們還要去胡彥斌超話里踩上幾腳。
連人家的籍貫,也給強行改了……
粉絲大可以洋洋得意於這場戰鬥的全面勝利,但輿論有正就有反。
看看這三天裡鄭爽的微博輿論負面高頻詞,有多少關於她,又有多少是來自於粉絲?
鄭爽的粉絲不講道理,是真·吃瓜群眾們早就達成了一致的觀點。
隨手搜索一下「鄭爽粉絲」,出來的第一條內容就是這個,答題時間是 2016 年
這次拼盡全力要證明「鄭爽壓根沒提胡彥斌、完全是男方對號入座、自作多情」而代替派出所給兩個大活人改籍貫的做法,更是暴露了她們的毫無邏輯。
22 號凌晨,胡彥斌剛發微博後不久,就有粉絲罵他「說上海的就一定是指你嗎?」
為了全面擊潰胡彥斌,她們不惜出動了和爽子剛分不久且分得相當難看的張恆,說「鄭爽搞不定的憑什麼不能是他」?
她們拿來證明「張恆是上海人」的,是……百度百科……
普通觀眾因為資料而誤弄錯張恆的籍貫,情有可原,但鄭爽卻絕對不會弄錯。
在《女兒們的戀愛》里,張恆坐在鄭爽身邊親口說了,生他養他的地方是武漢。
而且去武漢這件事,也是鄭爽提出來的,她說想到(當時的)男友長大的地方看一看。
不能用「張恆也是上海的」來說事之後,鄭爽的粉絲又從「胡彥斌是寧波人不是上海人」這個所謂的「冷知識」上找到了突破口。
被拿來當證據傳播的,是《寧波日報》在 2008 年7 月 14 日刊發的一篇新聞報道。
採訪中胡彥斌說過這麼一句,「網上很多資料會說我是上海人,其實我是寧波人,確切地說,是餘姚人。」
這成了鄭爽粉絲口中的「實錘」。
但要做閱讀理解,那總該通讀上下文吧?不然語文考試會不及格的,各位。
這之後的兩段就是在介紹胡彥斌和寧波的種種聯繫:他的老家在餘姚,那邊還住著很多親戚,所以胡彥斌和家人常會回去。
但對於寧波而言,胡彥斌依然是個外來客——
他的寧波話不太流利,對城市日新月異的變化也不夠熟悉。
主動提到自己是寧波人,是因為他的行程耽擱讓約好的專訪受到了影響,那麼 「我也是寧波人」來開始這段對談,是能拉近他和記者距離的最有效方法。
在演唱會上說「我是寧波人」或者學寧波話,也是一樣的道理。
人情是很微妙的存在,不能非黑即白地摳字眼式解讀。
每次有什麼八卦新聞,我們都要從頭去講一遍這個人經歷過什麼、做了哪些事,不是要替人立碑作傳,而是儘可能多地去豐富相關信息供看客如你如我去做判斷。
況且不管你倒推幾代去挖胡彥斌的老底,對外界來說,胡彥斌就是「上海歌手」。
他出生於上海,出道也是因為參加了上海亞洲音樂節的新人歌手賽。
出名了被認可了是靠上海美術廠出品那部《我為歌狂》,參加華語榜中榜和張敬軒同場 PK,也被認定是「唯一上海歌手」。
出席活動的時候常常會冒出上海話
寫歌也希望能傳遞更多上海人的精神
2018 年胡彥斌出的那張專輯,名字起得我打都打不出來,因為《覅忒好》里的「覅」字,大多數人都不會認識。
拗口難記的歌名會影響歌曲的傳播,但還是希望能通過這種形式去傳播和普及上海話、吳語文化。
粉絲們理直氣壯地說自己以前不知道這茬,無所謂。
只是拿著百度百科尬洗的樣子,有點可笑罷了:
「張恆雖然在武漢長大但他在上海出生,所以張恆是上海男人。」
「張恆資料顯示出生上海,祖籍也和胡彥斌一樣是外地,應該享受同等待遇。
那胡彥斌是上海男人,張恆就必須是。
張恆『被開除』了上海籍,那胡彥斌自稱『上海男人』就絕對不可以。」
內部觀點不統一,自己邏輯又有問題,鄭爽粉絲還不准當事人覺得冒犯。
她們非要說滿上海都是男人,不單指一個胡彥斌,「 節目坐在鄭爽旁邊的許魏洲也是上海男人」。
麻煩粉絲好好回顧鄭爽在節目裡的原話,問上海男人是不是怕老婆、以後會不會聽女朋友的話,都是 奔著男女關係、兩性情感去的。
那麼她說「 好但自己搞不定」 ,當然是特指某個和自己有過情愛糾葛且沒能圓滿的上海男人。
爽子還特彆強調,她對上海男人「有積氣」,簡直是在給答題者劃定範圍。
她一共就公開過三任男友,去掉出身東北的張翰和來自武漢的張恆,剩下的不就是胡彥斌嗎?
搞不懂粉絲們非要拽著坐在旁邊的許魏洲,或者「上海還有很多男人」來扯皮是出於什麼邏輯, 想說明這段「東北女人和上海男人的悲傷故事」不是過去時,而是現在進行式嗎?
人家許魏洲可沒打算順著演下去……
籍貫問題扯不清楚,粉絲們又開始質疑胡彥斌發博的目的性。
她們拿著一份不知道哪裡來的群聊截圖,認為「胡彥斌買通稿水軍黑前女友」。
控評時也會帶圖去「正告」各位大 V 以及路人,是胡彥斌一直在提鄭爽,因為「胡彥斌需要熱度」。
掃了眼所謂的「錘」和論述,我長嘆一口氣,想請各位小朋友稍微區分一下水軍和通稿……
而且要說胡彥斌蹭熱度,用這種控評總結圖來反駁,不是搞笑嗎?
胡彥斌和鄭爽是公眾人物,他們倆的戀情既然從開始就被大家關注,那麼結束時做一番回應也算是在履行某種義務。
鄭爽能拿這段感情來寫書賣書,就不允許胡彥斌被問了千八百遍後做個回應嗎?
再說了,從這份控評圖來看,胡彥斌對鄭爽態度的改變也相當明顯:
2017 年8 月,《鄭爽的書》被爆有一個專門寫胡彥斌的章節,男方的態度是支持和感謝。
同月錄製的《飯局的誘惑》里,蔡康永當著胡彥斌的面念出來其中一部分字句。
胡彥斌也說沒想過會被寫進書里,希望大家支持鄭爽這本新書。
但他也說了,不可能復合。
他在其他節目裡也表示過,不會跟前任當朋友啊。
理由很簡單,「沒有必要。」
在胡彥斌看來,分了手還做朋友是一種互相傷害。
這不是放不放下的問題,而是如果大家還能夠繼續交往的話,為什麼要分開?
我個人覺得胡彥斌在節目裡討論這個問題的時候,是對「朋友」身份做了認真的尺度衡量的。
朋友是什麼,是之後還能出現在你生命甚至生活里,占據一定地位,大家會溝通交流,有交際有相互往來,甚至還能約出來吃飯喝酒的存在。而這一切的前提也是基於對人的肯定、對對方處事方式以及性格的包容理解。
那前任曾經跟你建立的是情侶關係,雙方有比朋友更深入親密的了解互動,帶著愛意的濾鏡那容忍的閾值也會更高,如果不是因為彼此有種種不合適,那怎麼會輕易分開?
如果分開是因為不合適的話,那大家還要以朋友的身份繼續存活在彼此的世界裡,相處時的不愉快不是永遠都會在嗎?
但如果需要幫助,那胡彥斌會義不容辭地出手。
出新書了幫忙吆喝,就是一種幫忙,而不撕破臉皮,是給都在娛樂圈廝混的彼此都留一點尊嚴。
但不代表還要再三提及,反覆上演意難忘。
況且這個意難忘里,早就有了新男主出場。
那麼胡彥斌宣布自己不願意再被捆綁,就是一種旗幟鮮明的喊話了。
誰能想到故事進行到 2020 年,接力棒竟然又傳到自己這裡來……
粉絲們發言之前可以先查查字典,弄清楚「通稿」「營銷」到底是什麼,搞明白傳播的規律、特點、形式和途徑,再來斬釘截鐵地「扒皮爆料」。
幾年前「斌爽一夏」剛被扒出點苗頭的時候,我就說過:
當一件事情發生,無關所謂的「官方態度」是什麼,你都不能讓所有人都閉緊嘴巴,或者只說好的、不說壞的。
傳播的本質,按照卡茲在《個人對大眾傳播的使用》中所給出的說法,是「使用與滿足」。
媒介接觸是從社會因素+心理因素媒介期待媒介接觸需求滿足這麼一個因果鏈鎖過程。
即便是新媒體時代,傳播議程又有了技術性的改變,但萬變始終難離其宗:
發布消息的大 V 不管是營銷號還是各大官微,堅持不漏掉任何一條信息,也仍然是在以滿足受眾自我表達和自我實現的需求,是在以利用新媒體平台去構建公共領域來滿足你我娛樂和互動的需求。
如果看不懂上述理論,那麼簡單總結就是,「 不愛看就點叉,憑什麼要求別人閉嘴」?
胡彥斌最後那條微博,其實就在表達對於這種非黑即白的飯圈思維厭惡。
你我圍觀娛樂圈大小事這麼多年,不是不明白「利益」在名利場中的重要性,但粉絲們會發揮飯圈思維中「非黑即白」的特點,將當事人在表達中所夾雜的複雜情緒通通抹去,把「利益」這個詞當做那些不利於自己的人事物的唯一目標和動機。
把胡彥斌放在「先開口提對方」的主動位置上,並將這個動作定義為「蹭熱度」
實質是抹去胡彥斌作為一個人所可能產生的各種情緒,比如無奈比如憤怒,包括對鄭爽和曾經這段感情的厭惡,並簡單粗暴地用「利益」來取代一切。
我之所以要花了這麼久來寫這篇文章,無非是想說明:
大家批評鄭爽、在這件事上同情胡彥斌,並不全是因為「營銷號下場黑」「節目組惡整」,以及「前任們都不是東西」……
經紀人和團隊固然有各種毛病,粉絲自己也難辭其咎。
鄭爽和她的家人、團隊、粉絲強強聯合,親手把曾經不管她怎麼黑臉怎麼鬧,都會被觀眾寬容待之的「小仙女」濾鏡給全面的打碎了。
她們始終不能理解,橫亘在「明星鄭爽」和「普通觀眾」之間的天塹鴻溝跟舞台上下、鏡頭內外、誤讀與真實……其實沒有半點關係。
作為成年人的我們,只是厭倦了反覆包容和試著去理解那些不具備同等情商、擔當、應對能力和思考邏輯的「孩子」(或者說「巨嬰」)這件事而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r0lDSnIBd4Bm1__Y13e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