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石溝邊合作社組織農民到田間生產忙。
區農村農業局黨員幹部走訪結對幫扶的貧困戶。
本報記者 李霞 通訊員 翁國城 文/圖
荔城區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開展「破殼消薄」行動,充實扶貧一線工作隊伍,發揮黨員幹部的專業優勢和先鋒作用,主動擔當作為。加強產業扶貧力度,引導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參與特色種植,推進「專業戶+貧困戶」種植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以點帶面,吹響脫貧攻堅衝鋒號。
圍繞《關於打贏精準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實施意見》對照責任分工,荔城區堅持「脫貧不摘責任、不摘政策、不摘幫扶、不摘監管」,深入推進抓黨建促脫貧攻堅,進一步築牢鄉村振興堅強戰鬥堡壘,實現以組織振興推動鄉村振興,鞏固脫貧攻堅成果。
該區現有可享受扶貧政策的建檔立卡貧困戶423戶1411人,重點貧困對象16戶33人。2019年全區貧困戶家庭年人均純收入達到14483元,較2018年增長36.8%,4個貧困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不斷完善,2019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全部達到10萬元以上,其中有3個貧困村突破20萬元。
「今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收官之年,如期實現目標任務有許多硬仗要打,全區黨員幹部按照習近平總書記關於脫貧攻堅的重要指示精神,提高政治站位,堅定信心決心,強化責任擔當,把各項幫扶措施抓實抓細,竭力鞏固脫貧成效,確保脫貧攻堅戰圓滿收官。」荔城區委書記楊朝東說道。
強基固本,解決思想的「軟骨病」
連日來,荔城區結合脫貧攻堅,初步更新排查軟弱渙散村級黨組織8個,紮實推進針對性整頓措施,不斷補齊基層組織建設短板,夯實脫貧攻堅組織基石。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為了發揮基層黨組織在脫貧攻堅中的戰鬥堡壘作用,荔城區實施「強基固本」工程,突出政治功能,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結合去年「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加快推進軟弱渙散基層黨組織整頓。2019年共排查、整頓12個軟弱渙散村級黨組織,有效提升基層黨組織先進性和戰鬥力。同時,開展「破殼消薄」行動,通過「輸血」與「造血」雙管齊下,支持和幫助薄弱村集體經濟組織建設,拓展村級集體經濟收入來源,共籌措資金992萬元,以產業資本金的形式入股市振興鄉村集團,63個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村年經營性收入達到10萬元以上。
「脫貧攻堅要堅持扶志、扶智相結合。」區扶貧辦負責人介紹,不僅是扶持貧困戶從物質上脫貧,還要幫助他們在精神上「補鈣」,破解「等靠要」等「軟骨病」,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
省定建檔立卡貧困村下垞村是西天尾鎮最為貧困的山區村,平均海拔500米,共有436戶2067人,其中貧困戶9戶27人,主要收入依靠種植水稻和枇杷。為充分發揮產業扶貧造血功能,省派駐下垞村黨支部第一書記祝考泓和村「兩委」發動群眾,因地制宜,立足村情發展以特色水果為主的第一產業,通過產業發展帶動就業增收:投資95萬元建設15畝鋼架大棚出租增加村財收入;成立由9戶貧困戶組成、自主經營的九華憶情合作社,今年藍莓可投產收益;6戶貧困戶示範推廣果樹新品種,預計明年開始試投產。
最近,下垞村民林金星收到了農商銀行西天尾支行的5萬元貸款,及時解決了創業發展果樹種植的資金問題。這得益於荔城區小額信貸政策助力脫貧攻堅的好政策。去年,林金星在參加「雨露計劃」培訓後,在掛鉤扶貧黨員幹部的幫助下申請了小額貸款,開始種植西瓜、生薑、山蘿蔔等農產品,並充分利用產業獎補、技術培訓、貼息貸款等一系列優惠政策,擴大果樹種植面積,脫貧致富之路越走越寬。
據介紹,下垞村共收到農商銀行發放貸款53筆600多萬元,其中扶貧貸款9筆45萬元,有效緩解了貧困群眾「貸款難、利息貴」問題,助力貧困群眾增強造血能力,實現脫貧致富。
黨員帶動,當好群眾的「領頭羊」
去年4月,荔城區組織村黨組織書記代表到泉州市永春縣學習考察,重點學習黨建引領脫貧攻堅的經驗做法,拓寬村黨組織書記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的視野和履職能力;去年9月,舉辦全區村(社區)黨組織書記「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專題培訓班,強化村居黨組織書記黨性修養和履職能力……去年以來,荔城區持續實施「頭雁領航」工程,辦好脫貧攻堅「培訓班」,不斷提升黨員幹部脫貧攻堅專業化能力和水平。
在此基礎上,荔城區堅持黨建引領,優化基層黨組織力量,充實扶貧一線工作隊伍,發揮黨員幹部的專業優勢和先鋒作用,主動擔當作為。特別是精準把握市場內需,加強產業扶貧力度,引導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參與特色種植,推進「專業戶+貧困戶」種植產業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以點帶面,吹響脫貧攻堅衝鋒號。
黃石鎮黨委整合資金、土地、用工等發展要素,按照「支部引導、黨員幹部帶動、農戶特別是貧困戶參與」的模式,實施領頭雁示範田計劃。在以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為主體的同時,依靠黨支部引導,以流轉土地價格每畝不低於1000元的價格,將貧困戶承包地全部納入土地流轉範疇。全鎮12家專業合作社土地流轉種植面積1.6餘畝,吸收土地流轉群眾特別是貧困戶到合作社就業。陳英是溝邊農機合作社12名貧困戶「工人」中的一個。她家有1.2畝土地流轉到合作社,一年有1200元土地流轉租金,加上到合作社上班每天收入120元,一年下來共有2萬多元的收入。
龍頭企業引領,技術支撐保障。該區利用農業種植專業合作社優勢,邀請溝邊專業合作社黨員陳智敏開展「領頭雁」培訓,免費為全區貧困戶進行全程指導、跟蹤服務,同步保障貧困戶勞動力就業增收。
多辦實事,不擺務虛的「花架子」
抓好脫貧攻堅工作,要多做好實事,讓惠民政策落地生根。
春耕時節助農忙。今年3月中旬,在駐村黨員幹部陳宇峰的幫助下,黃石鎮西利村林志敏家1.2畝農田順利進行春耕生產。由於家中青壯年勞動力外出,73歲的林志敏老人的春耕農活成了難題。陳宇峰得知情況後,經過多次聯繫,幫助老人解決困難,最終由溝邊農機專業合作社為老人提供一條龍春耕服務。
在荔城區,還有不少黨員像陳宇峰一樣,活躍在田間地頭幫助貧困戶。據介紹,全區113個村黨組織結合開展「黨員聯繫戶」活動,劃分黨員責任網格,組建黨員志願隊,深入田間地頭紮實做好疫情防控下的春耕生產。截至3月底,全區機關企事業單位163名黨員下沉村一線包聯點,累計為當地農民群眾破解復產「瓶頸」236件。全區還下達61.35萬元區級財政扶貧專項資金,分配補助給貧困戶,組織產業發展指導員入戶指導,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影響,鞏固脫貧成效。
黃石鎮華堤村建檔立卡貧困戶陳劍友,因童年高燒導致腦癱失去行動能力,目前癱瘓在床。疫情防控期間,區機關扶貧掛鉤黨員幹部張香定期探視慰問,密切關注其生活和身體狀況,送去口罩、生活物資和營養品,協調爭取了生活救助2475元。同時,動員其親屬作為臨時照護責任人,保障其生活照料,並積極對接專業機構為他開展心理疏導和康復醫護,幫助其恢復生活信心。
和平村51歲貧困戶黃偉文,因犯間歇性精神病,喪失勞動力。區安監局黨員幹部陳慶雲及時協調區衛生局與精神防治院騰挪床位,給予兜底治療,減輕其家庭負擔;並對其危房幫助申請幸福家園改造,落實補助資金8萬元,為他的妻子鄒雪琴安排公益性崗位,幫助他的女兒高職畢業後學習玉雕工藝、實現就業。目前全家年收入達6萬多元。
就業扶貧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該區還積極開展結對共建幫扶活動,搭建「非公企業黨組織+村黨組織+貧困戶」的抓黨建促脫貧攻堅模式,引導三棵樹塗料、才子服飾、鵬飛印刷等30多家非公企業黨組織投身脫貧攻堅主戰場,掛鉤聯繫下垞村、青垞村、澄瀛村、汀峰村村級黨組織。據統計,近兩年通過投資建廠,優先招聘錄用貧困戶、殘障人士,提供就業崗位400多個;2019年結對幫扶貧困戶40多戶;祥恆包裝、永豐鞋業等企業開展助學活動,按照3萬元/人的標準資助貧困大學生,幫助他們完成學業。
一名黨員一面旗幟,一個支部一座堡壘。在攻堅一線,荔城區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全力打好脫貧攻堅戰,逐步建立完善穩定脫貧長效機制,打通政策措施落實到村到戶到人「最後一公里」,持續鞏固提升脫貧成果,進一步增強貧困群眾獲得感。
(來源:湄洲日報 記者:李霞 通訊員 翁國城 文/圖 編輯:吳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