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風華》引發爭議?其實是因為它打破了刻板印象

2019-12-23     風影電影

《大明風華》上線後,引發了不小的爭議。有的豆友提到,這部劇有不少地方不符合史實,有過於"戲說"的感覺。

對此,我倒是持有不一樣的意見。前幾集給我的觀感,還算是可圈可點的,尤其在情節和人物設定上,有著不同於其他古裝劇的迥異之處。

雖然初看這部劇時,也會產生相似的疑惑,因為《大明風華》的確不是常見的類型。它既沒有像很多古裝劇一般,完全架空歷史;又沒有那種完全從歷史出發的正劇一般,嚴肅得令人無法親近。

《大明風華》介於兩者之間,有著符合自身的戲劇邏輯。而也正是它的"少見",令人產生了在類型上的新鮮感,和原先設想的老套的"大女主劇"的方向並不一樣。

劇中的朱家,這個特殊的皇族家庭,有著和常見的"君臣父子"式皇族家庭所相似的地方,關鍵詞包括:權力制衡、伴君如伴虎;但同時,它的特殊之處又在於有生活感、有人情味

明成祖朱棣(王學圻飾)和皇孫朱瞻基(朱亞文飾)是這個家庭的"一首一尾",他們平日裡的交流偶爾嬉笑怒罵、偶爾謹慎相向。朱瞻基生性活潑機敏,是他的父親朱高熾的"智囊";而朱高熾則天天在父親朱棣面前裝慫包,同時也是裝給自己的二弟朱高煦看,堪稱大智若愚的典範。

說起來,朱家的故事經常被影視劇所演繹,對於大部分觀眾都是不陌生的。但在之前的影視劇中,這一大家子好似每個人都是"野心家",乃至骨肉相殘都會無愧於心。這種演繹看似"正"、"嚴肅",卻也有著臉譜化的一面。

相比之下,《大明風華》則挖掘出了打破刻板印象的一面,把君臣、父子、爺孫的關係刻畫得很生動。

一如上半年很火的《都挺好》中那種雞飛狗跳的家庭關係,所謂的"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在《大明風華》中有著異曲同工的地方。我們看到的,是非常鮮活、不死板的"朱家的日常"

上圖中的這一幕,就是個很好的例子——前一天晚上,朱棣震怒,抽出劍鞘讓太子拿著劍對著老二朱高煦的脖子砍,鬧得叫一個天翻地覆。不過,這其實也就是做做表面功夫,來試探自己的兩個兒子。

太子回去對著自己的太子妃吐槽:"老二的頭差點滿地打滾"。太子妃問道:"你為什麼不幹脆砍了,也落得清凈"。太子回答:"今天砍了他的腦袋,明天掛到牆上的人頭就是我們"。這也揭示出家庭相處中的"退即為進"。

老二"先下手為強",來對太子"道歉",太子一句"讓大哥看看你這脖子?",叫人啼笑皆非。這種相處與寒暄的方式堪稱清奇,卻也是朱家上上下下的日常,隔三差五就會鬧上一陣。和傳統那種綿里藏針的古裝劇不同,它更幽默外放,卻也很難被預料到。

劇中的朱家人個個都是活寶,卻也都心懷城府、暗中布局,表面的玩笑和背地裡的暗流涌動,構成了鮮明的反差。老二在這之後動作頻頻,既有聯合三弟企圖逼宮,又不斷逼迫自己收養的靖難遺孤對朱瞻基下殺手,可謂真正的心狠手辣。

於是乎,每個角色的人設與我們的刻板印象,都有著截然不同的、鮮活的一面。

皇帝朱棣雖然是篡位之君,表面上面對所有人都極其強勢;但皇帝也是人,在他心中背負著"千古罵名"的枷鎖,午夜夢回時經常夢到父親朱元璋指責自己。所以他才如此害怕自己的每個孩子也骨肉相殘,走上自己的老路,只得時時刻刻留心、提防。

王學圻的表演,既有帝王的威嚴,又有人情味,把朱棣的外表和內在都表現得不錯。

朱家的每個男人,似乎都活在他們父親的陰影之下,除了朱瞻基。他因為父親的"裝慫",反而活得不那麼害怕,也是這個家裡和朱棣關係最好的人,當然,這種關係也源於朱棣對他在能力上的認可。

朱亞文表現出了朱瞻基生性洒脫、有謀有略的一面,他多次幫自己的父親和二叔在朱棣面前解圍,又能幫朱棣排憂解難,時不時也會放下臉面撒嬌,不斷周旋在這個家庭的每個人之間,是家中除了朱棣外最精明的那個人。

而劇中的另一條主線,還在於朱瞻基與孫若微(湯唯飾)之間以一個個"圈套"開啟的緣分。就目前劇集的發展來看,這條線並沒有喧賓奪主,幾個橋段雖然似曾相識,但發生地也算合情合理。可以看出,孫若微是一個聰明、敢作敢為的女子,背負著父母被殺的仇恨,但骨子裡仍舊較為單純。在之後的劇集發展中,相信這個人物的內心戲會變得更複雜。

依我看來,《大明風華》更適合被定義為"歷史傳奇劇"與"家庭劇"的混合體。不少人談論的"不符合史實",我卻覺得沒那麼重要。

也許,我們可以換種眼光看待這部作品。《大明風華》中對於國度的描繪,從朱家出發,打破了刻板印象。它在一定程度上結合史實講述,並由此而對歷史產生關照。在這其中,一切的"戲說"也在戲劇的邏輯中得以成立,從而產生戲劇維度的真實。

目前,這部劇才剛剛開始,我對其還是抱著看好的態度持續觀望,希望後續能發展得更出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tzzMW8BMH2_cNUgrTH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