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楊重琦對於樓蘭殘紙的研究不僅僅是學術上的研究,而且更有實踐上的書寫體悟。他不僅在書法上下過苦功,而且是下了很大苦功。緣於童年貧困的生活經歷,一直用毛筆寫作業的習慣一直陪伴著他。而與別人不同的是,在他研究樓蘭殘紙的過程中,他的書法取向也從傳統的碑帖臨習轉到了他所研究的樓蘭殘紙。這裡既有精微的臨習,又有基於個性的率意創作。從臨摹到創作,不僅有了對古人線條筆墨運用的細微體驗,更有了與古人對話的情感基礎和想像空間。
《王厚祥大草研究》獲書法界高度讚譽,掀起書法類書籍銷售熱潮
近日,楊重琦撰寫的《王厚祥大草研究》書法專著,由讀者出版社正式出版發行,得到了書法界的高度肯定和讚譽,在網絡平台上架短短十多天即登上書法類書籍銷售熱榜。
書法名家題名《王厚祥大草研究》
楊重琦撰寫的《王厚祥大草研究》以當代具體名家的大草書寫入手,從筆法、字法、構法、章法、墨法、筆勢等和樓蘭殘紙、魏晉大草經典做縱向和橫向類比,對大草做邏輯思維和書法思想的研究。該書採用了二維碼技術,在書中植入了30個歷代名家經典法帖的二維碼,突破了紙質書含量的限制,內容極為豐富,資料極為詳實。裝幀採用了不常見的露脊、拉頁等技術,讓書能夠完全平鋪打開,閱讀體驗大大提高。
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會長孫曉云為《王厚祥大草研究》題名
劉洪彪、張旭光、王厚祥在欣賞剛剛出版的《王厚祥大草研究》
江蘇省書法家協會秘書長徐燕為《王厚祥大草研究》題名
《王厚祥大草研究》一書是研究大草藝術的專著,作者歷時一年,搜集、整理了大量資料,對每個字進行縱向、橫向類比,通過類比探究其之間的內在規律、關係、邏輯、技法和思想。作者本著嚴謹的治學態度和科學的研究方法,基於王厚祥書「法」自然這一顯著特點,溯源頭、找根本、探流向、析分枝,較為客觀的論述了大草這一書法形式穿越2000年時空,從草書的實用書寫功能到現代的藝術演變的歷史軌跡,大草要由唐入晉和大草的邏輯思維的書法思想的研究,其次是對王厚祥大草的筆法技術的分析,提出了王厚祥草書筆法的核心是篆籀筆法和使轉筆法,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作了論述。以事實為依據、以歷史為參考,研究大草書法傳承的現實意義。採用圖文並茂的方式將字形、結構、筆法、章法做了對比,選用了大量的圖形對比,讓人直觀感受大草的技法。將枯燥的書法理論變成鮮活的實例,將枯燥的書法理論變成鮮活的實例,在大草研究方面獨樹一幟。《王厚祥大草研究》可作為大草藝術的教材使用。
《王厚祥大草研究》一書由「電擊星流」、「夢裡魏晉」、「大象無形」、「應該有酒」、「縱逸·靜默」、「與古人比」等6板塊,33個章節構成,厚300頁,16大開本,內頁採用厚實的特種紙全彩印刷,約30萬字,《王厚祥大草研究》由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洪彪題箋書名,裝幀精細雅致,印刷精良清晰,感觀大氣厚重。該書也是作者楊重琦繼《中國書法初始化——二至四世紀魏晉樓蘭殘紙研究》之後的又一部書法專著。
作者楊重琦和王厚祥在一起
作者和本書《序》作者吳川淮在一起
作者為購書者簽名
2019年11月2日上午,由江蘇省書法家協會主辦,江蘇省現代美術館、江蘇省青年書法家協會承辦的胡抗美、劉洪彪、張旭光、王厚祥第四屆「萬殊一相·狂草四人展」在江蘇省現代美術館開幕。該書法展是胡抗美、劉洪彪、張旭光、王厚祥四位當代大草領軍人物第四次共同舉辦的展覽。「萬殊一相·狂草四人展」從張芝故里甘肅啟程、經二王故里山東、懷素故里湖南,再到張旭故里江蘇。開幕式現場,楊重琦先生攜《王厚祥大草研究》一書首次亮相,得到了與會書法大家的高度讚譽,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洪彪、江蘇書法家協會主席孫曉雲、中國書法家協會草書委員會副主任、江蘇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劉燦銘、江蘇省書法家協會秘書長徐燕等欣然題名聯袂力薦。前來觀展的書法家、書法愛好者、書法培訓學校的師生競相在現場購書,有的作為參考資料、有的作為禮品贈送親友、有的作為教材授課……呈現了在近年來書法類書籍中難得一見的火爆場面。
楊重琦簡介
楊重琦,又名石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職稱高級編輯,資深媒體人,書畫評論者,長期從事新聞工作和書畫編輯工作。曾在甘肅省蘭州晚報工作22年,歷仼副總編、總編,蘭州市攝影家協會主席,蘭州市政協委員,獲第二屆全國百家新聞工作者稱號。現任甘肅省報業協會副會長,甘肅省新聞攝影學會副主席,大西北傳媒、《鑫報》社社長,國際青少年美術博覽館名譽館長,樓蘭書法研究院院長,蘭州大學、蘭州財經大學客座教授。著作有《蘭州碑林賦》(200l年刻立於蘭州碑林草聖閣前廳)巜皋蘭賦》《安寧賦》巜苦水賦》《臨夏磚雕賦》《大賦洮州》《蘭州經濟史》《百年中山橋》、《百年甘肅》、《隴上藏珍》、《中國書法初始化:二至四世紀魏晉樓蘭殘紙研究》《楊重琦書法藝術》《楊重琦書畫評論》等。
楊重琦的書法以篆入隸入楷,率性自然,氣息高古,頗有書卷氣、金石味。草書取法樓蘭筆意和懷素、王鐸,使轉圓婉,縱橫洒脫,法度嚴慎,自成風尚。楊重琦是書法理論研究者,提出了書法比較學、書法線條時空論、字體章法幾何論等許多新穎的、學理性的書法新論,引起書法界的廣泛關注。他對樓蘭殘紙的研究,對五體書法的成因及演進過程的研究獨樹一幟,被譽為"彌補了中國書法史上的空白,開啟了以紙為中心的縱橫交疊的書法研究方向"。
王厚祥簡介
王厚祥,號稷山,1963年生於河北省大城縣。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草書委員會委員,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河北省書協主席助理,主席團委員兼草書委員會主任,國書會執行會長,北京書畫藝術院副院長,中國國家畫院沈鵬工作室助教,清華美院客座專家。
王厚祥作品多次榮獲全國書法大賽特等獎、一等獎。有十幾部書法專著和字帖出版發行。多次為全國、全省的全日制學生通用《寫字》教材書寫範字。十數次入選國展,入選中國美術館當代名家提名展,成為被提名的36位名家之一,作品被中國美術館收藏。獲首屆全國大字書法展二等獎,第九屆全國書法篆刻展提名獎,第二屆全國青年書法展三等獎,全國三屆扇面書法展三等獎,首屆北蘭亭全國書法大賽一等獎,二屆北蘭亭全國書法大賽特等獎,全國第二屆草書大展一等獎,十屆國展全國獎。由中國美術館出版《中國美術館當代名家系列作品集書法卷·王厚祥》專輯,2011年入選全國12家書法媒體提名評選的「中國書法方陣·當代30家優秀範本」,成為30位當代代表書家之一,入選中國書法家協會「當代中青年60人展」,並被提名為前20位名家之一。2012年入選中國書協主辦的「三名工程」。2013年8月在中國美術館舉辦個人書法展。被網絡推選為「2013年度十大書法家」之一。2015年入選中國美術館50位名家提名展,《中國書法》雜誌在「名家風采」欄目做重點推介。
楊重琦的書及書法
馮國偉|撰文
我與楊重琦說熟悉又陌生。
說熟悉,是楊重琦作為蘭州新聞界的大佬級人物,先後任《蘭州晚報》總編和《鑫報》社長,推出過諸如「航拍蘭州」「西北人文地理」等大型專題,成就一時風雲。而且與我關係密切的幾位好友都曾在楊重琦手下干過,對其人其事多少有些耳聞。楊重琦其人,愛才惜才不貪才,才有我幾位好友後來北上南下的發展際遇。說陌生,是因為與楊重琦雖有一兩次場合中的交流,但畢竟缺少深入的了解。
因此近日看到他積十年之功出版的《中國書法初始化——二至四世紀魏晉樓蘭殘紙研究》和他的書法作品,不由內心感慨:這真是個不安份的人啊!他敢於從體制內辭職跑到體制外自主創業,他選擇放棄國外的生活跑到蘭州過自己的日子,他從一個書法熱愛者變成了專業的研究人員……總能給人帶來一些意外和驚喜。
翻閱《中國書法初始化》一書,這種意外在於,作為一個業餘愛好者,楊重琦卻有專業的廣博視野和全新視角。書中對樓蘭殘紙的搜集運用和個人視角的切入都使本書具有強烈的可讀性和收藏性。
樓蘭殘紙是一百多年前發現於新疆羅布泊樓蘭古城的文字,經過五年發掘,共收集到250多片殘紙、4000多個漢字,是迄今為止中國保存最早的、書寫在紙上的文字。樓蘭殘紙不僅有其政治經濟價值,更是豐富的書法資源。它的特殊性在於,為我們展現了魏晉書法的原始面貌,構成了中國書法的源頭。而這一資源尚待字閨中,缺少系統的梳理和闡述。
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楊重琦敏銳地看到了這一資源的稀貴和重要性,當然他也知道這種稀缺而帶來寫作的難度和挑戰。二至四世紀的魏晉樓蘭殘紙存留有限,很多殘紙又分布在世界各地,搜集不易,而且這方面的學術研究成果相對較少,如何在既有成果上開拓創新,難度之大可想而知。況且樓蘭殘紙作為藝術資源是屬於地域性的,但它更屬於世界。換句話說,就是不能把它作為一種地方藝術資源去對待,而要放在全國甚至全球背景下去分析和研究。而恰恰在這一點上,因為有國外生活的經歷,又在西北生活,楊重琦的研究既能藉助海外的資源,又能接上本土的底氣,使這本書在史料運用、成果借鑑和形式分析上有了得天獨厚的廣度。
而從視角上講,如同楊重琦主導過的航拍一樣,他的書給了人一些完全沒有和更加開放的視角。比如他提出了中國書法初始化這一命題。今天的書法人總愛說力追魏晉,可是對王羲之之前的中國書法面貌少有了解。王羲之的書法受什麼樣的傳統滋養?是如何形成的?作為與王羲之同時期或他之前的樓蘭殘紙所呈現的多樣性就更加有了對照的意義和系統梳理的必要。比如他運用比較學對樓蘭殘紙和《蘭亭序》、顏真卿、八大山人書風的比較,就給人提供了全新的維度和思考。……可以想像,無論從書法史還是從書法創作傳統的追溯,對樓蘭殘紙的搜集和研究都將會給人帶來耳目一新的感受。這一領域的開拓和研究將彌補學科空缺,更能給書法傳統提供全新的例證。
更讓人意外的是,楊重琦對於樓蘭殘紙的研究不僅僅是學術上的研究,而且更有實踐上的書寫體悟。他不僅在書法上下過苦功,而且是下了很大苦功。緣於童年貧困的生活經歷,一直用毛筆寫作業的習慣一直陪伴著他。而與別人不同的是,在他研究樓蘭殘紙的過程中,他的書法取向也從傳統的碑帖臨習轉到了他所研究的樓蘭殘紙。這裡既有精微的臨習,又有基於個性的率意創作。從臨摹到創作,不僅有了對古人線條筆墨運用的細微體驗,更有了與古人對話的情感基礎和想像空間。這也造就了楊重琦書法的新意和獨特性。他的書寫率性而多樣,筆鋒的揮灑既有中鋒也有側鋒,筆與紙的摩擦強烈,沒有士大夫書風的優雅和沉著,但有邊關軍吏急就章的節奏和情緒。楊重琦想在書風中儘可能靠近樓蘭殘紙的努力一目了然,但這種方向與經典帖學的書風審美是不一樣的。
這顯然是一條不同於他人的道路,人跡罕至,暗流涌動,往往付出的心血很大,但取得了成果卻很難預料。比如樓蘭殘紙畢竟是無名人士的書寫,書寫水平高低不一,如何借鑑,借鑑什麼,往往是個進進退退的問題。又比如樓蘭殘紙風格多樣化,這既是它風采照人之處,但也給學習者帶來困惑。楊重琦的書法就表現出了風格過於多樣化,不能形成一體的問題。
不管怎麼說,楊重琦總是那種最早吃螃蟹的人,成敗得失的意義也許不在眼前,而是在更遠的將來。畢竟,對他而言,他對於樓蘭殘紙的研究和書法實踐都是一個開始,或者一個起點,他還在勇敢前行,不計得失。
憑此,就應該點贊。
2015-6-24於蘭州
(後記:楊重琦是本地新聞界重量級的人物,由我來對他的書和作品指指點點似乎有些不太禮貌。但他執意讓我參加他的新書及書法研討會,並讓我不要講客套話。我也只能談些自己真實和初步的感受。都是直性子的人,這種直來直往的交流也許是最適合的。)
樓蘭殘紙欣賞
此作與王羲之初月帖可比較欣賞
樓蘭殘紙少頓挫,更為率性自由
活潑潑地,最能打動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