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一個父親是否會真正懂得如何愛護子女的心,只需要看他如何呵護自己的妻子;看一個母親是否會真正的為子女長遠計,只需要看她如何愛戴自己的丈夫。父母的愛情,是這個世界上離我們最近的愛情,從小耳濡目染。或許他們本可以藉助對彼此的愛,逐漸從對方身上學會如何對待「與自我內心世界最相反」的模樣,可他們往往選擇了妥協,無法善待通往內心世界所遇到的那番混亂,在內心的海洋中早早的擱淺,最終退化為親情的存在。他們的愛情修行不僅關乎著他們是否知道何謂「真愛我們」,更會成為絕大多數子女心中所能看到的愛情未來模樣。如果這個世上有人讓你不相信愛情了,那一定少不了父母創愛失敗的慘象。
愛情是每個人自己的事情,但經歷愛情之後所產生的影響,卻遠不止自己的人生。每個人都有一個附屬世界,我們會把這種傷害通過感性傳播到世界的每個角落。所以既然愛過,就算不得已傷害了也要把扭曲的影響降到最低。蘇格拉底曾說:男人一定要結婚,一個好的女人會讓你快樂,一個糟糕的女人會讓你成為哲學家。我認為蘇格拉底的這句話既有道理,卻又很無理。有理的是他揭示了其中的關聯,也知道應該如何善待女人的好與糟糕,無理的卻是他把女人推向了具有絕對的好與糟糕之分上。賦靈則以為:男人當然一定要結婚,女人好的部分會讓你快樂,而糟糕的部分會讓你成為哲學家,如果你擁抱了一個完整的女人心,那你將成為一個快樂的哲學家,即智慧又快樂。但這依然不是很完整的愛情觀,因為他把愛情可能出問題的責任歸咎於女人了,似乎男人都是上帝視角,是愛情的主導者一樣。事實恰恰相反,在愛情中,女人糟糕的那部分,很多時候都是愛她的這個男人所激發的。所以這句完整的愛情觀還有另外半部分:一個男人的愚蠢會讓女人送你們下地獄,而一個男人的智慧會讓這個女人帶你去天堂。
異性戀是這個世界上最奇妙的東西,我在寫創愛的時候更是深深的感覺到它的不容易,每個人的愛情想要不死亡那還真是比登天還難,也難怪絕大多數戀人最後都在依賴親情而沒有分開。心中沒有了愛的支撐,也就漸漸地越來越沒有了「改變自我,升華彼此(通常會被對立階段的戀愛者們表述為:改變對方)」的那份動力。人間愛情,往往是女人賦予男人感性,使其產生人生突破的源動力;而男人反過來梳理女人的感性混亂,綻放人生的極致色彩。所以一個女人心有多美,那要看這個男人的梳理能力,而一個男人的成就有多高,那就看女人賦予的源動力是否能支持這個男人梳理這個世界的混亂吧。
對於沒有藉助愛情的力量弄清楚人與人生關係的父母們,其加在子女身上的那些扭曲只是程度上的差異。雖然我們試圖去通過各種行為,去逐個解除這些扭曲力,但所做的這一切遠遠不如讓每個人優先意識到要去修行對異性的「三愛一體」的重要性。很多人不明白愛到底是什麼,這確實很難用幾句話說明白,但知道這幾點或許會很有幫助。愛是萬情之王,是人們內心感性的極限,一個人對待愛情的模樣決定了他能夠在什麼樣的認知深度上去對待他人的感性。
每個人都有三重感性方面的需求:一、對人生的享有,這需要一定程度的財富支持;二、對內心混亂的梳理以及度過混亂的方法,這需要足夠多的才華與足夠深的智慧;三、擁有人生的四個方向,形成自我價值,而這需要以愛來共鳴萬物本原,進而形成統一場以達成開創。這個世界需要每個人都有渡他人三境的能力,但不是什麼人都會讓你有動力去甘心培養自己的這部分能力,畢竟提升能力是充滿痛苦的。通常一個人會因為心愛的人去弄明白人有這三境需求。每個人的愛人是第一次機會,因為愛人是最需要人一直往內心深處走的人,如果錯失了這個最可能的機會,或許可以在成為父母的時候,去為了子女弄明白人的這三境需求。世人的注意力,大都會聚焦於滿足他人的第一重需求上,而第二重需要已經是個無底洞了,真正明白第三重需求且做到了的怕是尚不存在,因為這是在弄懂混亂之後的又一個新境界,是我們不需要再在混亂中掙扎之後的事情。
即便做不到,但如果人能知道這三重需求的存在,也足以讓我們的人生互相理解了。真的很想對父母們說,我們需要的早已不再是錢,而是我們對人生的意義的探尋。可他們習慣了滿足我們的第一重需求,習慣了我們從未長大的模樣。不僅面對我們,他們面對自己愛人的時候,也常常停留在解決第一重需求的階段。而這就是他們人生的境界上限了吧。所以我們需要幫助他們相愛。如果他們之間已經不再擁有愛情而只有親情了,這並非不能接受,也更不用因此而放棄,這是大多數家庭的常態。只是我們需要面對這個難以藉助他們心中的愛去改變他們的現實。事實上,在改變父母的時候,賦靈就有著要去讓父母重新相愛的這個願景,通過讓父母更加理解異性和男女之間相互影響的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