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高管多次猥褻五年級男生,給部手機做補償!這一幕為2.5億家長敲響警鐘

2020-12-08     小樹苗兒童教育

原標題:企業高管多次猥褻五年級男生,給部手機做補償!這一幕為2.5億家長敲響警鐘

前幾天,看到一條特別心痛的新聞:

江蘇常州一位家長發現五年級的兒子,突然多了一部手機,沒事就拿著手機打遊戲,

再加上孩子最近身體有點不適,就起了疑心。

問兒子:「手機從哪兒來的?」

孩子跟父親講了這部手機的來龍去脈,

父親聽到孩子的講述,當時就嚇傻了:兒子被人猥褻了,手機是作為「補償」。

父親當即報了警,

據警方調查,嫌疑人韓某為某企業合伙人,在打遊戲時加孩子好友,並以送Q幣、遊戲皮膚、買個遊戲帳號等好處,誘騙孩子,對其進行了猥褻行為。

更令人心痛的是,

在一個多月里,韓某多次猥褻孩子,但孩子並未意識到這件事的嚴重性和潛在危險。

他不懂韓某對他做的這些事情意味著什麼,只是覺得做完了之後,可以拿到好處。

孩子的「不懂」、「好玩」,扎在心裡,特別疼!

很多時候我們都說,現在的孩子,比我們那一代成熟多了,他們什麼都懂!

手機比大人玩得溜,說話出口成章,從小接觸的知識更是大人小時候幾倍、幾十倍……

性教育繪本從小就看,卵子和精子是怎麼相遇的,他們都能背下來……

但為什麼,自己被猥褻了都不知道?還以為好玩?

這件事如果不是父親及時發現,後果真的不堪設想。

性教育,不是孩子懂太多了,是懂太少了。

1

多少孩子被侵害,卻以為在玩遊戲

性,這件事,在我們的傳統文化里,帶著很強的「羞恥」成分,

我們可以大大方方,跟孩子談孔子怎麼周遊列國,牛頓怎麼發現了萬有引力,就是不能談性,那多不好意思。

但你不想談,壞人會投其所好,挖空心思讓孩子了解。

《經濟學人》在2015年的一篇文章里說:

在中國,平均每10個未成年人便有1個遭遇猥褻或性侵。

中國有著2.5億的未成年人,這意味著遭遇過侵害的未成年人總數達到2500萬之多。

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王大偉教授認為, 兒童性侵的隱案比例達到1:7。

事實上,兒童性傷害的真實發生率,遠超過我們想像。

一位朋友,小時候學舞蹈,去爸爸單位玩,一個叔叔總讓她翻跟頭,朋友不懂事,以為叔叔覺得自己翻跟頭厲害,

原來那個叔叔是想藉機看她的小內褲,

朋友說,這件事是被爸爸發現制止的,自己當時並沒有意識到。

郭麒麟曾在一檔節目中提到兒時的一段經歷:

在他六七歲的時候,一次跟父母去吃快餐,中途去廁所。

沒想到還沒蹲下來,一位中年男子竟然推開門,光著下半身,對著郭麒麟做性暗示動作。

郭麒麟說當時腦子裡一片空白,那男子見他沒有反抗,甚至讓郭麒麟撫摸自己,

慶幸的是郭麒麟嚇得逃走了,但也沒敢跟家人說。

被性侵時,絕大部分孩子都沒意識到:自己被性侵了。

在孩子眼裡,大人意味著權威,他們的「沒有反應」「不知道」,通常來自於成年人的「權威」,尤其是熟人的權威。

當一個孩子身邊的人,跟他說:

叔叔這麼做是喜歡你。

這不是什麼害羞的事,大人都這麼做。

這個遊戲很特別,你別告訴別人,這是我們的秘密。

很多孩子不知道,他們正在被大人利用。

心理諮詢師宮學萍在木棉說演講中說:

兒童的性傷害與性創傷,並不都是大家想像的暴力行為。

我並不認為只有跟孩子發生了插入式的性行為,才是性犯罪。

按照業內標準,成年人將性器官的任何部位呈現在兒童面前,或碰觸孩子的任何身體部位,性犯罪便成立,因為這對於孩子來說是創傷。

這會讓孩子對成年人存在不安全感,形成一生都忘不掉的陰影。

更嚴重的是,孩子會認為這是自己的錯,自己「髒了」、「不純潔了」,不敢告訴父母。

用《房思琪的初戀樂園》的原話說:

李國華發現社會對性的禁忌感太方便了,

強暴一個女生,全世界都覺得是她自己的錯,連她自己都覺得是自己的錯,

罪惡感又會把她趕回他身邊。

2

面對性侵害,

孩子不僅需要知識,更需要能力

這一代父母,都很重視孩子的性教育,但尷尬的是,

我們告訴了孩子那麼多知識,到頭來,事情發生在孩子身上時,他們卻不一定知道怎麼辦。

你知道嗎?性傷害發生的方式,遠比你想像的多樣——

「我送你一個強大的遊戲裝備,條件是……」

「我家養了一隻名貴的小貓,想不想去我家看看」

在面對這些潛在危險時,孩子需要的不僅僅是知識,還有能力。

具體來說有三種:辨別能力、說「不」的能力、求助能力。

1.辨別能力

這件事是一件無關緊要的事,還是需要預警的事;

我要不要獨自去另外一個人家裡?還是要先跟父母商量;

他讓我看他的私密部位對不對?我要不要讓他看我的性器官,去獲取某樣好處?

這些都考驗孩子的辨別力。

包括以上這五條,請務必保證你跟孩子聊過,給到孩子正確的處理方式和答案。

並保證你跟孩子聊得足夠多、足夠透。

因為孩子真受到威脅的那一刻,你沒有辦法幫助他,只能看他自己的能力。

2.說「不」的能力

一個孩子,在讓自己覺得不舒服的事面前敢於說「不」,這是一種能力,

這種能力與家長的教養息息相關。

很多父母跟孩子的日常交流,總是希望孩子能聽自己的,讓孩子簡單服從。

慢慢地孩子就會形成一種思維模式,我只要聽大人的話就行。孩子在家事事服從父母,在外面也更容易服從別人。

孩子在外面可以「拒絕別人」的前提,是在家裡他可以拒絕自己的父母,父母更尊重他的想法,給他更多選擇權。

美國性教育專家黛布拉·W. 哈夫納在《從尿布到約會》這本書中說到:

在孩子小學低年級建立起自尊非常重要。

我們不需要讓孩子變乖,而是要讓他們有高自尊。

自我感覺良好的孩子不太可能因為同伴的壓力改變自己,也不太可能從事某些危險的行為。

以上這些情形,尤其要讓孩子清楚地知道,必須說「不」!

3.求助的能力

這件事如果我自己判斷不了,我可以求助誰?

發生了不好的事,我可以告訴我爸爸、媽媽嗎?

當在學校有一個同學對我做了某件事,我要告訴老師嗎?

人類的一個共同特性是:誰都不想自己被挨罵。

發生了不好的事,孩子需要有一個柔軟、溫暖的地方,讓他放心地把這些事說出來,而不是因為害怕,怕家長批評,憋在心裡。

遇到不好的事,求助是人的一種本能,但作為父母,要給孩子這樣的自信,無論發生了什麼事,都可以跟爸媽說。

無論發生了什麼事,我們都一樣愛你,不會嫌棄你。

3

哪些孩子,壞人不敢碰?

性侵犯,尤其是身邊熟人的性侵犯,我們以為是一次性發生的,

事實上並不是,他們實施這件事往往是有過程的,

而第一件事就是探視,看一個孩子是否有「利用」的可能。

1.這個孩子愛遊戲如命,那遊戲一定是壞人下手的「突破點」;

2.這個女孩很乖,不愛說話,家人對她一般,侵犯她就比較容易遮掩;

3.父母對孩子很兇,經常打罵他,主動關心他,他就容易「上勾」。

4.父母忙於自己的事,不太管孩子,也是壞人利用的一個點。

如果孩子,被父母長期忽視、粗暴對待,突然一個親戚、一個校工、一個老師對他特別好,關心他,幫助他……

這個時候他有「性請求」,「你願不原意幫我一下?」

孩子會誤以為,這是愛的表現。

壞人有一個特點,他們非常膽大,可以干出超越人性底線的事;

但另一方面,他們又非常怯懦,只敢找孩子下手。

這樣的孩子壞人看一眼就放棄:

孩子活潑自信有主見;父母很看重孩子,「保護」工作做得很周密;跟孩子的關係很親密,孩子隨時會告訴父母身邊發生了什麼……

這個時候,壞人絕對不敢碰這個孩子了。

台灣作家林奕含曾經講述了自己與母親的一段對話:

她很隱晦地問母親:

「我們的家教好像什麼都有,就是沒有性教育。」

母親回答她:

「什麼性教育?性教育是給那些需要性的人。你需要嗎?」

很多父母錯誤地認為跟孩子說有關性的信息,他們就會嘗試性,

事實上研究早已表明,學習有關性的知識並不會導致青少年去嘗試性事。

如果你真說多了,孩子會不願聽、會煩躁,會給你提示,這個時候適可而止就好了。

但大部分家長不是說多了,是說少了!

一位旅居法國的朋友介紹,在法國,媽媽會在孩子只有兩三歲的時候,每個月跟孩子講3次,

關於別人摸你怎麼辦?別人親你怎麼辦?哪些情下是不正常的,你應該找誰?怎麼保護自己……

從舉例到看書,甚至有的時候會讓孩子自己寫下來、畫出來, 直到孩子真的懂了,真的知道自己怎麼做了。

兒童性教育,宜早不宜遲,越拖延越可能埋下隱患。

希望我們父母,儘早把這一課給孩子補全、補好,

面對性侵犯,最該教會孩子的是——愛自己!

希望每一個孩子在性侵犯面前都有忠實於自己的勇氣,保護自己的能力,健康平安長大!

作者:教育編輯部蜜蜂來源:教育致力於為0~15歲兒童打造前沿、權威的家庭親子教育平台,通過解讀國內外先進教育理念、跟進教育部政策,為家長提供有指導價值和意義的內容。本文由教育編輯部原創,轉載請聯繫微信號(ID:judushu)授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cyXQ3YBxV5JH8q_L9R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