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安徽呈坎不看江南名祠羅東舒祠,枉來一趟
曾祥裕 曾海亮
徽州村落的形成,除地理環境、風水追求等因素外,宗族意識是主要支配力量。彰顯宗族財富的標誌建築當屬宗祠。
呈坎前、後羅族祠堂始建於明代中葉。此時正是羅族官宦、商賈等名人輩出的鼎盛時期。
呈坎羅氏,枝繁葉茂,人才輩出,成為歙縣「八大家」之一(據羅氏族譜載,歙縣「八大家」為槐塘程、呈坎羅、棠樾鮑、長林鄭、山前汪、溪南吳、岩鎮呂和葉有曹)。
家族的興旺激起人們對祖先的敬仰,不僅文昌、秋隱兩公後裔分別於明弘治戊午(1498年)建起前、後羅總祠,各支內部和小分支也紛紛建立支祠。
據粗略統計,前、後羅族共有祠堂20多座,可見宗族之旺、祠宇之盛!
從呈坎古村落的形態看,前羅家廟、後羅家廟、羅東舒祠、前羅長春社等是村落的核心,居首要地位。
住宅則是環繞這一核心進行組合。
羅氏自唐末由江西遷過以來,按羅盤八卦式對村落進行大規模的改造、組合,並突出左宗(即在村左建家廟宗祠)右社(即在村右建祭祀土地神的社屋),將村莊定位於藏風聚氣的最佳位置。整個村莊坐西向東,以避肅殺之氣,迎春陽之和。
與徽州其他村落相比,呈坎至今仍完整保存著宋、元、明等朝代具有很高歷史研究價值的亭、台、樓、閣、橋、井、祠、社、民居等古建築群體,現擁有國家級重點保護文物21處,被譽為「國寶之鄉」。其中尤以羅東舒祠(寶綸閣)堪稱傑構。
到了呈坎不看羅東舒祠,枉來一趟。
羅東舒祠全稱為「貞靖羅東舒先生祠」。據了解,羅氏後裔對老祖宗恭敬如同孔子。該祠是前羅十三世祖羅東舒的後裔為祀羅東舒所建。
羅東舒名榮祖,字仁甫,是宋末元初的著名學者。據前羅族宗譜記載:「自小穎異,以才俊稱,文章鳴世,長隱居,不仕元,惟耕讀是業,署所居為樂堂, ××式甘心泉石,以一善字持身,其教子孫,欲其家傳世守,寶而勿失,修族譜,收族屬,凡先世陵墓逐一稽考,後代親疏續其支派宗族,皆德其仁……有黃魯直之才,歐陽永叔之賢。元皇慶癸丑(公元1313年)謝廷蘭稱其與淵明同調,登嘯自高,良有以也。」
羅東舒祠座落在呈坎村北首,坐西向東,面靈金山,臨眾川河。祠堂占地五畝余,內面寬26.5米~29.6米、長79米、建築面積3300餘平方米。北側有廚房、雜院,南側有女祠(卯山酉向兼甲庚)。
整個祠堂四進四院,氣勢恢宏。經測,水口為丙午,酉兼庚 ,但是祠堂正門為正庚山甲向。
羅東舒祠融古、雅、大、美於一體,洋洋乎大有世族之風,是徽派古典建築藝苑中的一朵奇葩。
羅東舒祠中的甬道、左右丹墀、兩廂、露台(拜台),加上精刻的青石欄板及後寢十一開間等,均為民間祠堂所罕有。
我們攀上左右各32級木樓梯上樓,見到樓上也是11開間,12柱並列。屋頂閣柵外露,外襯雕花水磨青磚。屋脊南北兩端各置一隻哺雞獸。
憑欄而望,對面大堂頂部青瓦鱗次櫛比、苔蘚斑駁,遠山近水盡收眼底,令人心曠神怡。
閣樓以珍藏曆代聖旨、黃榜、浩封等恩論,故名「寶綸閣」此閣特請徽州名孝子吳士鴻題「寶綸閣」橫匾,以崇孝恩。
其它:羅家祠堂辛山乙向;燕翼堂為正庚山甲向;羅潤坤宅,酉山卯向;長春社正辛山乙向。
我們在考察中感悟到此地的書香氣息依然保留。
綜觀文化古村都是用心營造讀書風水環境。
呈坎《羅氏宗譜》有「織讀之聲不絕於耳」、「三世不讀書,歸於小人也」之記載。
呈坎八卦村自宋以來九百年間,士、農、工、商、學代代人才濟濟,層出不窮,湧現出一大批高官、隱士、巨賈、名道、高僧、史家、詩人、書畫家、制墨家、實業家、教育家、醫學家、自然科學家,共約三百餘人。《新安志》載明代(1368~1644年)276年間,呈坎羅氏官至主簿以上者達110餘人。
由此可見,呈坎千百年來興旺發達,代代人才濟濟,與重視教育密不可分。
一個古村落能夠長盛不衰,在於其歷史文脈有根基。
呈坎作為文化古村,在南宋就已聞名。南宋大儒朱喜曾譽之為「呈坎雙賢里,江南第一村」。
呈坎集中反映了徽州建築風水、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是研究考察徽文化的有效索引和珍貴範本。有志於研究風水文化的朋友不可不來呈坎考察,在你的心靈版圖上也會留下全新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