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醫療物資之困:我們能做什麼?

2020-01-26     虎嗅薔薇

「缺的東西太多了」

武漢各個醫院醫療物資缺乏的信息在網上鋪天蓋地,是從1月23號開始的。包括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在內的眾多三甲醫院通過官微、微信群直接發布海報,面向社會公開徵集口罩、防護服等醫療物資。處在抗擊新型冠狀病毒一線的醫院以物資科長或工會主席挂帥,越過衛計委和慈善組織,直接向社會「喊話」,徵集醫療物資。我刊微博也收到大量讀者私信,他們多有親人在醫院工作,對親友處在防護物資缺乏的易感染環境表達憂慮。

醫院的醫療物資急缺到什麼程度?


楊照是武漢市指定的七家收治新型冠狀肺炎定點醫院之一的物資科負責人,他向本刊展示了兩份清單,都是面向社會籌集醫療物資所用。1月23日的清單上寫著「需醫用外科口罩、醫用防護口罩(捐贈產品需滿足YY0469-2010和GB19083-2010標準)」,而僅僅第二天,這些標準被悄然抹去,簡化為「N95口罩(無換氣閥)10萬個、一次性醫用外科口罩20萬個、普通口罩1萬個」。

作為醫院醫療耗材採購委員會的成員,楊照很清楚「YY」所代表醫用標準的意義。同樣能夠過濾99.5%以上顆粒物的口罩,減去「YY」標準後,意味著,它們會比同規格防霧霾口罩少一層藍色無紡布,但是,就是這層無紡布,讓醫用外科口罩擁有比普通防粉塵N95口罩擁有更高的抗菌能力。

同時,醫用標準也意味著更嚴苛的使用規定。普通N95口罩「可重複使用,不可水洗」,相比之下,能進入隔離區的醫用外科口罩,則要求「一次性使用,每4-6小時更換」。作為要上手術台的醫療耗材,醫院定期為送來的口罩留樣,甚至發生過召回事件。「可以說是口罩本身和這一套嚴苛的衛生標準共同保障著醫護人員的安全。」楊照告訴本刊,而在此之前,醫院從未採購過非醫療標準的口罩。


但他現在顧不了這麼多了,他告訴本刊,如果再不能得到有效補充,他所在的醫院,這家位列武漢市衛健委指定的7家新型冠狀病毒收治醫院的三甲醫院,口罩只夠繼續供應兩個星期了。

因為每天都湧進大量病人,具體物資的缺口難以統計,武漢普仁醫院一位負責人稱「我能說出來具體數據的是過氧乙酸,起碼需要800瓶」,800瓶用於消毒的過氧乙酸,可以撐半個月至一個月,其餘口罩、防護服則難以統計,只能用著看。

在漢陽醫院,n95防護口罩庫存已全部用完,一次性使用的防護服剩餘不足千件,該醫院設備科的王璐告訴本刊,這些防護服按正常每天兩三百套的消耗量,最多能再支撐2~3天。為控制用量,儘可能撐到年後工廠恢復生產。他們目前採取的辦法是,一套防護服重複多次使用。且優先供應給呼吸科、內分泌科和隔離病區的醫護工作者。其他醫務工作者只能戴基本的掛耳式口罩、穿普通工作服,「基本是暴露的狀態」。

把全副武裝優先給一線接待門診的醫生使用,幾乎是所有物資緊缺醫院採取的策略。

李由的母親在武漢黃陂區人民醫院工作。該醫院「發熱門診已經爆滿」,二線和三線的醫生隨時待命。李由的母親就是待命的醫生之一,處在這樣一個交叉感染的環境里,卻遠遠「輪不到防護服」。武漢市第五醫院負責人在接受本刊採訪時則提到,除了醫用外科口罩,其餘防護物資都緊缺,以至於該醫院「一度開不了診」。

爆發的需求

楊照是在1月20日真正意識到醫院醫用耗材的供應可能要出現問題的。這天,武漢市通報新增100多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

從去年底武漢首次通報有27例患者感染新型肺炎以來,楊照稱,他們院裡呼吸科和發熱門診的就診人數一直在增加,但總體上都處在可控的增長。「其實增加醫用耗材的採購、保障醫護人員安全,我們院領導早就做了這樣的決定。比如從1月14日開始,院裡的感染科要求穿隔離防護服,這在全省都是很早的,對於我們保障部門來說,醫院平時也有做相應的準備。」

但是關鍵問題在於,醫療用品採購,對於醫院來說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像類似口罩、消毒液這種大批量低價值的醫療耗材,通常是由地區衛計委通過省級的陽光採購平台統一招標採購的,也有一部分是醫院通過醫藥代理公司採購,周期相對較長。」楊照說,報告打上去後,雖然等的時間比較長,得到的反饋大都還算積極,不少企業表示有庫存可以調貨,但是也有醫藥代表提醒他,年底企業要停生產線,建議醫院多採購一些。但是,因為當時還不確定自己所在的醫院是否會被列為定點醫院,院領導最終拍板了一個相對保守的數字。


醫務人員身著防護服接診(中新社供圖)

但沒想到,1月20日武漢通報新增病例後,超過日常人數10倍的患者湧入了醫院,「這中間既有病毒潛伏期的問題,也有本身傳染病爆髮帶給人們心態上的變化」,楊照說,雖然截止到目前,因為檢驗盒部署不足,部分患者仍然無法確診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但同時,醫院接診的普通肺炎患者和因傷寒引起的發熱患者也在迅速增長。

「所以院裡肯定也有相應調整,比如按原來的患者密度,一天可能4次消毒就夠了,現在要增加到8次。我們儘可能調整和優化了新型冠狀病毒患者的確診和治療方案,比如通過設立發熱門診專區、做CT影像等排除一部分普通肺炎患者,減少不必要的醫療資源浪費,但仍然無法控制患者數量的井噴。

2天後的1月22日,武漢市衛計委公布的7家發熱門診定點醫院(市漢口醫院、市紅十字會醫院、市七醫院、市四醫院西院區、市九醫院、市武昌醫院、市五醫院)為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疑似病例和確診病例收治醫院,但醫療耗材短缺的危機已經發生了。

醫院常規的採購渠道目前處於供不應求的狀態。「廠家要麼已經放假,要麼訂不到貨,各家醫院都很緊缺。」王璐他們在發出網絡求助前,向七八家武漢當地的醫院打電話借調防護服,結果「一套都借不到,每一家醫院都沒有。」

武漢科技大學附屬天佑醫院同樣發布了「接受愛心捐贈公告」,該院醫生告訴本刊,幾天前他們想辦法自己購買了一些,但也難以為繼,「發了單子下來過,讓我們填報需求,也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有」。即使是醫院,面對突發的疫病也難言準備完全,一位負責採購的同事任菲稱,按照正常程序,「防護服這個東西幾乎已經很久沒用過。在庫存裡面量都比較少。爆發之前沒有備,等大家接到通知時廠家早就放假,很多貨調不過來,提前搶可能才有。」

一位上述七家醫院之一的眼科醫生告訴本刊,他們處於二線科室的醫生甚至只能通過海外的同學等協調購買,「我們有美國的同學,有澳大利亞的,有個北醫聯盟是同濟的,他們發揮了很重要的作用,他們馬上就呼籲幫我們買了,馬上就看到截圖說沒有貨了。我就要了一點,不敢要多,不好意思一個人用,還是要分出去,自己留個一兩套。」眼科醫生所在的醫院目前已經轉走了兩個重症醫生,隔離了好幾個。

難以抵達的救援

醫院的「自救」在網際網路上引發巨大反響,包括武漢大學校友會、卓明災害信息服務中心,以及大量粉絲團體都在積極協調各方資源。武漢普仁醫院一位醫生告訴本刊,自從呼籲信息發出後,他就不斷接到電話,「就在接你電話的這個當口,就有好幾個來電」。然而,這其中大多數的電話卻並不能轉化為有效的救助,原因是「物資進不來」。

家住重慶的蓮子,這幾天都在尋找能夠接受醫護物資的醫院。受她在澳洲開診所的弟弟所託,購買了一萬五千個醫用level2口罩,但是出海關需要出具國內接收單位的函件,而據「武漢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通告(第4號)」,對境外捐贈的規定是「暫不接受」。她看到1月24日網上開始流傳的一封感謝信,蓋著大紅「湖北省歸國華僑聯合會」的印章。

該組織稱,有海外僑胞發起募捐醫用口罩活動,委託他們捐贈。該組織感謝海外僑胞的拳拳愛國之心,但也無奈表示,在與湖北省慈善總會聯繫時,對方稱「疫情處置需要按照湖北省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指揮部的統一安排,暫不接受海外捐款款物」。

本刊聯繫了該組織,核實到感謝信是真實的,湖北省慈善總會給出的理由是,武漢市新冠肺炎防控指揮部通告(第4號)規定,「暫不接受與疫情防控無關的物資和境外捐贈」,該規定公布於1月23日。正是這種「拒之門外」讓蓮子捨棄官方渠道,轉而通過朋友轉朋友的方式設法捐贈。而普通民眾第一時間想到的武漢紅十字會,也公布了5個座機電話和1個手機號碼,用以接受捐贈,遺憾的是,多有網友挨個撥打多次,未能成功接通。

求助發出後,很多個人捐助者和明星粉絲群聯繫上醫院請求捐助。「有一個楊冪的粉絲群,建成速度非常快,一下子大概拉了一百七八十號人。也在跟我們溝通,要什麼樣的口罩。」棘手的是,N95防護口罩和防護服這類專業標準較高的物資,熱心網友們也很難找到貨源,王璐說,很多捐助者手裡的口罩只能滿足基本的防塵防霧的作用。

除此之外,防護服缺口仍然很大。任菲告訴本刊,目前捐助者還是以個人和小團體為主,他們一般也是在網上購買到這些物資後再寄過來。因此捐助者的購買渠道較窄;防護服的單價較高可能是捐助者寥的另一個原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aJB8G8Bgx9BqZZIwUF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