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老北京美食的背後竟然有這麼多秘密

2019-07-21     四九城

俗話說「民以食為天」,

這話放在咱們北京更是一點都不假,

且不說咱北京好吃的東西有多少,

就單說咱北京每個小吃背後的故事,

就足夠讓您嘆為觀止了!



艾窩窩



  


傳說乾隆爺平息叛亂後,把新疆的某個維吾爾族首領的妻子搶到宮中作他的妃子,也就是香妃。香妃被搶到北京後,日夜茶飯不思,急壞了乾隆。御廚使出看家的本領,可香妃連看也不看。乾隆只好下旨叫白帽營的人給香妃做家鄉小吃送進宮。





另一邊,香妃的丈夫自香妃被搶進宮後,也跋山涉水從新疆來到北京,藏身在白帽營里,想方設法打聽香妃的下落。當他聽說皇帝下旨讓白帽營的人做一樣家鄉最好吃的東西送進宮。





香妃的丈夫知道這是與香妃聯繫的最好機會,就做了一種江米糰。這種江米糰製法特殊,只有他會做,所以只要香妃一見到這種江米糰,就準會知道是她的丈夫來了。



江米糰子送到宮中,太監問他這東西叫什麼名字,他想自己姓"艾買提",就急中生智,脫口而出:"叫艾窩窩"。香妃一見艾窩窩便知道丈夫來了,心裡十分悲痛,就拿起一個艾窩窩咬了一口……乾隆聽說香妃吃東西了,十分高興,於是下旨讓白帽營的艾買提天天做艾窩窩送進宮來。從此,艾窩窩也就出了名,後來又流傳到了民間。


驢打滾





據說有一次,慈禧太后吃煩了宮裡的食物,想嘗點兒新鮮玩意兒。於是啊,御膳大廚左思右想,決定用江米粉裹著紅豆沙做一道新菜。新菜剛一做好,便有一個叫小驢兒的太監來到了御膳廚房,誰知這小驢兒一個不小心,把剛剛做好的新菜碰到了裝著黃豆面的盆里,這可急壞了御膳大廚,但此時再重新做又來不及,沒辦法,大廚只好硬著頭皮將這道菜呈給慈禧太后的面前。





慈禧太后一吃這玩意兒覺得味道還不錯,就問大廚:「這東西叫什麼啊?」大廚想了想,都是那個叫小驢兒的太監闖的禍,於是就跟慈禧太后說:「這叫驢打滾。」於是,我們的一道有名小吃「驢打滾」就這樣誕生了。


都一處



都一處燒麥館始建於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最初名為「王記酒鋪」是一家不起眼的小店。但在乾隆十七年農曆大年三十,家家團圓,許多店鋪也早早關門上板,唯有「王記酒鋪」還在營業。



這時小店進來主僕三人,衣帽整潔,儀表不俗;其中一位客人問道:「你這小店叫什麼名字?」掌柜的答道:「小店沒有名字。」客人生出幾分感慨:「這個時候還開門營業,京都只有你們這一處了,就叫『都一處』吧」。



沒過幾天,幾個太監送來了一塊「都一處」的虎頭匾,並告知掌柜的那位客人就是乾隆皇帝,從此「王記酒鋪」便改名為「都一處」。


全聚德



最初「全聚德」原本叫做「德聚全」,是個位於前門大街賣乾鮮果品的店鋪。由於生意不好,最終倒閉。



清朝同治三年,以經營生雞生鴨為生的小販楊全仁將此店鋪買下,開始經營烤鴨和烤爐肉。開店前,一位風水先生說:「這是塊風水寶地,前程不可限量,只是此店以前甚為倒運,要想沖其晦氣,除非將德聚全的舊字號倒過來,稱作『全聚德』。」



楊全仁一聽正合心意,就這麼著再加上日後掌柜的「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實誠勁兒,於是,聞名中外的老字號「全聚德」就這樣誕生了。


滷煮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皇帝巡視南方,曾下榻於揚州安瀾園陳元龍家中。陳府家廚張東官烹制的菜肴很受乾隆喜愛,後張東官隨乾隆入宮,深知乾隆喜愛厚味之物,就用五花肉加丁香、官桂、甘草、砂仁、桂皮、蔻仁、肉桂等九味香料烹制出一道肉菜供膳,後來命名這道肉菜為「蘇造肉。」



後來這道菜慢慢傳到民間,舊社會用五花肉煮制的「蘇造肉」價格貴,一般老百姓吃不起,於是他就用價格低廉的豬頭肉代替五花肉,同時加入價格更便宜的豬下水煮制。沒想到歪打正著,一發不可收拾地創出了傳世美味,這就是咱們日後熟悉的滷煮了。


王致和



同治年間的一天,得寵於慈禧太后的太監安德海出宮辦事,路過「王致和南醬園」時,好奇地買了一塊品嘗。雖然聞著有點臭,可吃起來卻別有風味。




於是安德海帶回宮呈在慈禧太后面前,慈禧拿起筷子試著夾了一點兒放在嘴裡咂摸了咂摸:「還別說,這味道還真不一般……」不知不覺這一頓晚膳間,她竟吃了兩塊。



隨後問安德海這吃食叫什麼名字?安德海說叫「臭豆腐」,慈禧太后搖了搖頭,說這名字實為不雅。她見這吃食呈方形,且著青色,便賜名「御青方」,並將其列入御膳菜譜,適時進奉。


月盛齋




光緒十二年(1886年)十月,慈禧太后做壽,滿朝文武大臣到處搜尋奇珍異寶為她備壽禮。有位大臣尋思:「給老佛爺送什麼壽禮呢?宮裡的奇珍異寶她多的數不清,早就不新鮮了,我得送一份與眾不同壽禮!」





於是,他特意來到「月盛齋」,備了一份包裝精美的大禮盒兒,並系上「祝皇太后萬壽無疆」的綢帶,進奉給老佛爺。




不曾想,慈禧太后品嘗了「月盛齋」的醬肉之後備加讚嘆,特賜「月盛齋」四道「腰牌」,作為出入宮之憑證。每隔一日,「月盛齋」就會送特製的醬肉到御膳房。


壹條龍飯莊



光緒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春末的一天,南恆順來了兩位顧客,一位約20多歲像主人,另一位40多歲像僕人,吃完涮肉沒錢付帳。韓掌柜看這兩個人不像誆吃的人,便笑著說:「沒關係,您二位請便吧!什麼時候方便給帶來就行了。」




沒成想第二天一個宮裡的小太監就把錢送來了,這時大家才知道,昨天那個年輕人就是光緒皇帝。韓掌柜立即將昨天皇帝做過的凳子,用過的火鍋,當作「寶物」供奉起來。用黃綢子包好,不許別人再用。



於是「壹條龍」(過去把皇帝稱作龍)在南恆順吃飯的事很快就在京城傳開,人們便將南恆順稱為「壹條龍」……


便宜坊烤鴨



公元1552年(明嘉靖三十年),時任兵部員外郎(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副司長)的楊繼盛在朝堂之上嚴詞彈劾奸相嚴嵩,但反遭嚴嵩誣陷內心苦悶。一日來到米市胡同,見一小店香氣四溢,遂進店撿席而坐,點了烤鴨與些許酒菜,店主敬其剛直不阿,親自伺候左右。




楊繼盛早把不快拋之腦後,嘆謂到「此店真乃方便宜人,物超所值!」得知店鋪名為「便宜坊」遂即俯案一揮而就三個大字「便宜坊」



後楊繼盛遭嚴嵩陷害致死。嚴嵩讓便宜坊的老闆把匾額摘下,老闆不允。後嚴嵩派人強行摘除匾額,老闆以身護匾,遭毆打致吐血,嚴嵩因此作罷,便宜坊由此聲名遠播……


羊眼包子




相傳,清朝康熙皇帝曾微服到前門外,品嘗回民的羊眼兒包子。康熙皇帝走進羊肉包子鋪,掌柜向康熙皇帝問安後,陪著笑臉說:"不怕爺惱,爺在裡邊(宮廷)什麼山珍海味沒嘗過,還屈駕來嘗羊眼兒包子,小的實在不敢孝敬。"




康熙明知自己的身份已被識破,還是要吃包子。掌柜只好從命。康熙爺用筷子挾一個放在碟子裡,細心地觀察。只覺陣陣香味撲鼻,放到嘴裡一嘗,果然味道鮮美,質地不一般。




但是,康熙帝左找右找也未看見"羊眼兒",便問掌柜的:"為什麼看不見羊眼兒?"掌柜忙回答說:"回爺的話,餡肉沒有羊眼兒,只是做的精細些,包的個頭小一點,像羊眼兒,就給起了個'羊眼兒包子'的名字"。




康熙嘗了兩個,覺得非常可口好吃,便傳旨將其經常送入宮中。從此,羊眼兒包子名聲大噪,譽滿北京城。於是,四城各處的回民都做起羊眼兒包子,遂成了回民喜食美味。


芸豆卷豌豆黃



據說,一天慈禧正坐在北海靜心齋歇涼,忽聽大街上傳來敲打銅鑼聲和吆喝聲,心裡納悶,忙問是幹什麼的,當值太監回稟是賣豌豆黃、芸豆卷的。




慈禧一時高興,傳令將此人叫進園來。小販見了老佛爺急忙跪下,並雙手捧著芸豆卷、豌豆黃,敬請老佛爺賞光。慈禧嘗罷,讚不絕口,並把此人留在宮中,專門為她做豌豆黃和芸豆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_BZGWwBmyVoG_1ZXhK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