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東地區的昔日養牛方式:槽養、縻養和代養

2019-10-15     樂亭故鄉人

作者:蘇玉志/原標題:槽養、縻養和代養

來源:樂亭文化研究會《讀樂亭》會刊網絡版

承辦:樂亭圈/樂亭故鄉人網站

題圖來自網絡,僅為配圖,和本文無關

解放前,家鄉中等以上農戶多飼養牲口,又以牛、馬、驢、騾為主。這四種牲畜中,牛養的最多,因為牛幹活不偷懶,使牛勁兒,省草料,好喂養,很皮實;馬的優點是走路快,增主人的氣勢,可以拉腳兒(跑運輸),缺點是不好伺候,俗語說「馬不吃夜草不肥」,主人每天不論冬夏,都得起夜添草,而它幹活假(遠不如牛實在)遇誤車只能沖兩下,沖不出就「撂挑子」,再不努力了;驢分大驢和毛驢,大驢本來是從山西等地引進的公驢,本地人管大驢通稱大叫驢,養者很少。毛驢指本地的品種,通稱小毛驢,多為黑、灰色。它能拉車、能拉犁、能馱、還能騎、且不費草料,也很皮實。是小門小戶的最愛,那個年代,農村幾乎見不到自行車,道路也不好,毛驢成了不錯的代步工具,趕集上店,探親訪友,騎上小毛驢,得心應手。由於身材矮小,拖碾和拉磨,騾、馬、牛,遠不如它。它的缺點是脾氣很犟(jiàng),所謂「驢脾氣」就是因此得來的。比如過河,它若不同意,任你咋打它也不過;騾子分驢騾和馬騾,前者是叫驢和母馬的後代,個頭兒碩大,後者是公馬和母驢的後代,個頭矮小,養的不多,驢的缺點是大嗓門兒,嗚哇嗚哇地叫起來驚天動地,傳遍四方,煩死人。大騾子很雄壯,套上車,走起路來雄糾糾,氣昂昂,十分氣派。記得解放前夕去集鎮趕會場,見一個落泊的鄉紳,坐在一個大黑牛拉的小車子(舊時馬挽的轎車,是為大家閨秀坐的)里,壯碩的大牛、肥胖的主人、狹小的車廂,蝸牛式牛步,慢慢悠悠,不倫不類,成了集市一道奇景。好馬配好鞍,美女配俊男。如果將老牛換成一匹精悍的高頭大騾子就順眼氣派多了。騾子干起活兒優於馬,速度快,效率高,草料還省於馬,但售價也高,是富裕戶的首選。在臨近解放時,幾百戶的村子養騾馬的不過幾戶,大多戶都喜歡養牛。

我的家鄉瀕臨渤海,養牛的方式分三種:槽養、縻養,和代養。

槽養:顧名思義,就是常年拴在家院中,草料伺候。牲口槽分石槽、木槽、柳編槽(似長方笸籮)等。牛飼料,平時以草為主,農忙時加點料。草主要是莊稼的秸稈,如豆秸、玉米秸、穀草(秸)、稗草(秸)等,用鍘刀鍘碎後喂之,夏季多喂青飼料,這種飼料,一般整棵成堆地添喂,無須加工。在無野草可吃的季節,只能槽養。

縻養:糜(mí)即捆拴之意,如說「把牛糜哪兒啦?!」。縻養多在夏季,實際是一種有條件的放養。將牛牽到河邊草灘或大型墳圈較寬闊的草甸里,在選中的草場中心,釘上一個木橛或鐵橛兒,用一根長繩。將牛縻在撅子上,讓牛自己啃食它喜歡吃的草。縻好後,主人可以離去干其它活兒,適當時候再回來挪一下橛位即可。縻牲口要注意兩點:一是選址要空曠防縻繩纏繞,二是繩子長度要適中,防止牛隻傷及墳邊棵苗或莊稼,那樣要產生糾紛的。那時有的戶將牛驢整天縻在野外,從未發生過丟失。唯有一次出了意外,才××將其飼養的大白馬縻在了村西南的才家墳,恰好遇到了敵人來「清鄉」,敵兵們對大白馬產生了興趣。但此馬既認生又烈性,不讓陌生人靠近,清鄉隊仗勢欺馬,大白馬卻不甘示弱,可能還踢了人家,所以可憐的大白馬就白白地死在了可惡的清鄉隊的槍口之下,不愧為一匹視死如歸的烈馬呀!

代養也就是商養。那時,沿渤海荒灘有專門收養牛隻的專業戶,養牛農戶在農閒期間將牛送到那裡代為牧養,省心省力;農忙時再領回來,牧場收取一定的代牧代養費。那種牧場非常簡陋,挖上一口土井,再用木棍建起一圈圍欄。晚上將牛群圈入露天的圍欄內,早上放出來,有專門牛倌兒來放牧。海邊無樹蔭,烈日當空,牛群24小時任日曬雨淋。牧場備有公牛,與牛群一起放牧,自由交配,送母牛的農戶,多有盼母牛在牧場受孕的期望。農村合作化後,再無人送牛了,牧場只好停業。一直等到允許個人家庭養羊後,牧牛場才時來運轉,搖身一變,成了收攬羊只的代養場,牛倌兒也隨之變成了羊倌兒。我村後來就遷來這樣一位羊倌兒,與村裡的養羊戶廣打交道,人們背後就稱他為「羊倌兒」。此人在村裡很出名,因為全村只他一戶,別無二家。拿今天的眼光來說,干這種營生,也是看準了商機的。從代養牛隻變成了代養羊只也算是與時俱進啊。

(作者蘇玉志,北沙崖人,蚌埠坦克學院原政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Y8Kzm0BMH2_cNUgSVp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