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應對自閉症孩子的青春期問題,一個讀者在後台留言用「真是摁下了葫蘆浮上來瓢」,來形容家長們的慌亂無措。
本文作者凱爸,是一個18歲大齡孩子的父親,曾經從事過從小齡干預到大齡托養服務各個階段的工作,自稱是一個喜歡用大白話分享育兒經驗的中年男人。
凱爸和兒子
無處安放的青春
換個角度看待自閉症群體的「青春期」問題
文|凱爸
不久前,我曾跟一個對未來充滿憧憬的小齡家長說過一句話,自閉症孩子的青春期才是對家長的真正大考。
孩子前期干預方向的對與錯,未來的道路該如何走?甚至於孩子的運氣如何?在這個階段都會體現出來,用句成語來形容,就是「承前啟後」。
現在的問題是,無論是家長還是社會,對於孩子的青春期都缺乏足夠的重視,部分家長也可以說是逃避,不願面對。於是,接納和包容,就變成了一句空泛的口號。
對於可能要面對的問題,沒有做好充分的準備,遇到問題,當然也就無法從容應對了。
因此就出現了,一旦進入青春期,孩子開始問題頻發,家長茫然失措,無法應對的現狀。結果就一個,家長和孩子「相愛相殺」不斷,直到一起崩潰。
孩子成長的道路因此越走越窄,其家庭也備受煎熬。用一句話來形容目前自閉症孩子的青春期現狀,就是「越長大,越孤單」。
關於自閉症青春期問題行為的專業文章,已經有很多了,我不想在這方面多說。只想根據多年的自身育兒以及大齡工作經驗,從孩子成長軌跡和家長怎麼應對兩個方面,給家長們分享一些個人的看法和建議,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小貼士
自閉症孩子的青春期問題,無論自身程度高與低,都逃避不過去,只不過各有各的難處罷了。
我通過對凱凱(中度偏下),以及帶過的高功能,阿斯孩子對比發現, 中等程度以下的自閉症孩子,基本上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青春期表現更多的是一種本能需求。
但是阿斯以及高功能的孩子就不一樣了,除去原始的本能需求,他們的精神世界更為豐富多彩。
他們很想,甚至渴望參與到普通人的世界裡。但是由於是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去參與,就會和這個世界的現行規則起衝突。因此,他們的青春期問題會更加尖銳突出。
我想要跟大家表達的第一個看法:
家長在對待自閉症孩子的青春期問題時,一定要先把孩子當做一個進入青春期的普通孩子來看待,然後換種思維考慮,該如何幫助一個進入青春期的自閉症孩子,再去面對因為發展障礙,所帶來的種種困擾。
只有樹立了這種觀念,才能夠確保家長客觀、理智地對待自閉症孩子的青春期問題,避免在對待孩子青春期問題時草木皆兵,談性色變。
我這樣講,是因為普通孩子和自閉症孩子,從青春期成長軌跡來看,無論生理還是心理,本質上是沒有什麼太大差別的。
只不過因為自閉症孩子存在發展障礙,表現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如果一個家長,連普通孩子青春期該如何度過,都不甚了解的話,又如何能夠面對自閉症孩子的青春期問題呢?
我想表達的第二個看法:
自閉症孩子的「青春期」問題 ,絕對不是單一的,孩子自身的問題,不要把責任都推到孩子身上。
必須要從孩子自身、家長、以及社會三方面入手,共同努力,才會有效地解決問題,在下文中,我將詳細介紹。
之所以這麼講,是因為在做諮詢的時候,部分家長都是一直在跟我控訴孩子的所謂種種問題,甚至於劣跡。
但對於家長該如何去做,以及自身存在的問題卻很少提及,或者乾脆迴避。甚至連反思的聲音都很難聽到,我只能理解為,可能她們是真的不清楚。
基於這兩個看法,我來闡述一下個人對自閉症青春期的看法以及建議,如有不足之處,希望大家多多擔待。
青春期究竟是什麼
1
理清概念
我之所以還要囉嗦一下青春期的基礎知識,是因為在日常的諮詢工作中發現,相當大一部分家長對於」青春期「這個問題的了解程度,可以用」小白「來形容。
我不禁長嘆一口氣,家長自身都不了解這方面的知識,連青春期的概念都很模糊,又何談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關鍵階段呢?
2
青春期定義
青春期實質上分為兩個階段:
(1)10-14歲為青春期前期,也是生長發育的快速生長期。
(2)15-20歲為青春期後期,也可以稱之為生長發育的緩慢期。
小貼士
如果還不明了,那就再直白一點。根據生理期來劃分,男孩子初次遺精,女孩子初次月經,就標誌著孩子已經進入青春期了。考慮到自閉症孩子在飲食以及運動方面存在的問題,這個時間可能還會提前。
個人、家庭、社會三方面看青春期
孩子自身成長發育產生的問題
好多家長都跟我反映,孩子大了,沒有小時候聽話了,管也管不住了,問我為什麼?
我聽了有種啼笑皆非的感覺,說白一點,這其實是家長的教育理念以及手段,沒有跟上孩子的成長步伐,對於孩子缺乏深刻的認識。
孩子都十四五了,還用七八歲時的教育手段,把他們當做小孩子來對待,肯定會碰壁。
所以我們要先了解一下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心理變化。
首先是身高增長帶來的視覺變化
在孩子的眼睛裡,看待大人其實分3個階段:
A.(3-8)歲年齡段的孩子,看你是仰視的,心理上就有一種不得不服的感覺;
B.再大一點,(8-12)歲的孩子,可以平視你了,心理上就已經萌發了反抗的意識,估計成熟早一點的,已經開始行動了;
C.等到進入青春期13歲以後,相當多的一部分孩子,對媽媽都是俯視了,孩子就會覺得我可以反抗一下了。
體重增長帶來的力氣變化
我發現,因為飲食問題或者是運動較少的原因,自閉症孩子一般都發育得較早,體型偏胖,可以用人高馬大,力大無比來形容,再動手試試,估計要是媽媽的話,還真不是他們對手。
小貼士
簡單來說,孩子身高會決定他的視線,視線會影響到他的心理。體重增長會讓他的力氣越來越大,家長單純的使用暴力手段來控制孩子,就會越來越難,甚至於會受到來自孩子的暴力「還擊」。
為什麼要用「還擊」這個詞?因為絕大多數諮詢記錄都顯示了,先有家長的壓迫,後面才有孩子的反抗,這也算是個因果循環吧。
逆反期的到來
因為社交障礙的存在,自閉症孩子會在逆反期產生許多問題行為。
高功能的孩子會焦慮,抑鬱,和家長開始對抗,不喜歡上學,離家出走等等(普通孩子有時也是這個樣子)。
功能低一點的可能會自傷,自殘等等眾多表現。
這些問題如何解決,有很多文章已經表述過,大家可以自己去找資料了解。
我想說的是,其實這些心理變化和普通孩子是一樣的,都屬於自我意識,獨立意識的覺醒,都屬於從生理到心理充滿各種矛盾,蘊含重重危機的「人生第二反抗期」。簡單點說,就是告訴家長,不要把我當小孩看待了,得學會解讀。
對於我們孩子來講,有些行為,並不受自我意志控制,並不是部分家長想像的那樣,孩子是故意氣家長,處處與我們作對。
家長明白這些,心裡頭就會好過一點,心態會平和一些,對待孩子的時候,能保持理智,避免歇斯底里的情況發生。
小貼士
以上所有的表現,其實最後都把矛頭指向了,家長最應該關注,實際上卻被經常忽略,甚至於故意迴避的「青春期」性問題。
10年前,凱凱8歲。美國的葛蘭·昆特來我們的省會城市開展免費公益性質的《發展性障礙兒童性教育》的專題講座。
我興致勃勃地打了接近60個電話給認識的家長,家長們的反映卻讓我瞠目結舌。
有說孩子還小的,有說沒時間的,有說我是來當托的,最搞笑的是一位家長用質疑的口吻說,我們這樣的孩子還會有性的念頭嗎?
於是乎,我作為這所城市的代表,一個人孤孤單單地參加了講座。
結果就是,我的育兒理念上受到了一次巨大的衝擊,我第一次意識到了青春期離凱凱並不遙遠,認識到了自閉症孩子青春期性問題的嚴重性,明確了性問題必須從小抓起,之後及時對凱凱提前進行了有效的相關教育,算是做到了未雨綢繆,可以說是受益非淺。
我再把話說得直白一點。啥叫青春期啊?其實就是性發育期。
關於性發育期的問題,以及如何具體去解決問題?建議看看葛蘭·昆特著作《發展性障礙兒童性教育教案集》,還有我曾寫過的文章《人性的壓抑,星兒該不該遠離性》。
家庭如何面對
自閉症青春期問題
我重點要講的就是這個問題,為什麼?
因為在現階段,社會支持系統嚴重缺乏的前提下,家長是孩子最重要的支持系統,甚至於可以說是唯一支持孩子前進的動力源。
那麼家長該如何去做呢?我絞盡腦汁,也只能想到下面這些了,如有不足之處,請大家多多原諒!
要具有前瞻意識,提前做好相關知識的學習儲備工作。
趁小抓起,不要等孩子大了發生問題了,你再臨陣磨槍。
做好應對困難的心理準備,這個不要逃避,你也逃避不了,必須面對客觀事實。
作為父母,一定要改變你以前根深蒂固的教育模式,及時調整你和孩子的相處方法。
要善於從孩子的態度中,發現自身教育方式存在的問題。凡事有因才有果,孩子出問題,先反思一下自己。
小貼士
基本上來說,絕大多數孩子的青春期情緒問題,實則是大人思維方式的具體表現。
正確認識理解孩子複雜多變的情緒表現。
我認為:
A.自閉症孩子的情緒沒有好壞之分,要先學會接納。
B.要明白孩子的任何一種情緒或者行為,都是有其意義和價值的。絕對不是某些家長認為的無理取鬧。
C.很多時候,孩子的問題行為或者情緒的發生,都是因為不能及時找出動機和原因,所引起的累積作用,必須及時、梳理和解決。
D.要引導孩子對於情緒的自控能力。
家長要學會「閉嘴」,減少不必要的嘮叨。
對於很多有聽覺敏感的孩子來講,父母的「嘮叨」絕對是一大殺器。你的嘮叨極有可能讓他徹底崩潰,離你越來越遠。必要的輔助絕對不是靠嘴完成的。
一定要關注到孩子的興趣點,儘可能的與他產生共鳴。
找到孩子的興趣點,極有可能就會搭建起你和他之間溝通的一座橋樑,甚至有可能找到他未來的職業方向。
多尊重孩子,一定要發自內心地為他的單純善良,每一點進步,表現出你的滿意和驕傲。
尤其是阿斯或者高功能的孩子,很在意別人的態度。
當他們受到肯定或者讚賞的時候,會有強烈的滿足感;反過來,孩子如果總是受到批評和懲罰,就會產生強烈的挫敗感。
小貼士
孩子需要家長的肯定,但絕對不是敷衍,虛偽的表演騙不了孩子敏銳的雙眼。
減輕他的學習壓力。
我通過家長的諮詢紀錄發現,相當一部分阿斯或者高功能青春期孩子出現問題的誘因,都是從學習上先開始的。因為目標過高,壓力過大,於是引發了孩子後面一系列的崩盤 。
罪魁禍首是什麼?就是家長的攀比心理。只要一被忽悠,就開始熱血沸騰,覺得自己的孩子可以更好,甚至於可以和普通孩子並駕齊驅了。於是開始不管不顧的給孩子加壓,還美其名曰為孩子的未來著想。
但是架不住眼高手低,三分鐘熱血。孩子只要出一點問題行為,就開始驚慌失措,直到孩子被打回原型,家長幻想破滅,和孩子一起進入相愛相殺的惡性循環。
小貼士
家長在這個問題上一定不要頭腦發熱,當起了攀比之心時,請默念三遍,「我孩子是個自閉症孩子。」
儘可能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
雖然我心裡很明了,對於相當一部分自閉症家庭來講,這個很難做到,但是還是要寫出來,因為真的很關鍵。如何去做呢?
A.讓孩子感受到家庭很溫暖。
B.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真的很愛他。
C.父母雙方要對孩子的教育觀念、教育行為保持一致。
D.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要做好孩子行為規範的榜樣。
小貼士
一個溫馨和睦的家庭氛圍,對於孩子來講,比任何靈丹妙藥更有用處。未來就算沒有預想的美好,但絕對可以讓孩子開心快樂地生活。
開句玩笑,面對凱凱,我總是要提示自己,我是一個「演員」,要把自己最開心的一面呈現給他看。因為青春期孩子對家人的情緒變化太敏感了,有個風吹草動都會和自己產生關聯,影響到自身情緒。
正確面對青春期性問題,不要把它當做洪水猛獸,它只是一種再正常不過的需求而已。
就像《好漢歌》里唱的一樣「你有,我有,全都有啊!」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就不可以有呢?
社會大環境對
自閉症孩子青春期的影響
社會大環境對孩子個人成長的影響
在我看來,社會大環境才是真正制約自閉症孩子成長的最主要因素。
在我國,大齡自閉症人士的社會保障以及社區支持、就業、托養安置等是極其尖銳的問題。
而社會媒體對自閉症群體的關注、科普以及宣傳都可以用蒼白無力來形容。
本人通過整理諮詢記錄發現,社會大環境對於自閉症群體的理解、接納、包容度比較低,會對自閉症孩子產生以下不利影響:
自閉症孩子會因為行為表現不符合社會規範要求,被家庭成員隔離,限制,因此他們很少有參與公共活動的機會,最終導致孩子缺乏與之年齡相符的,對之有益處的生活經驗、相關知識和學習機會,生活環境中缺乏有意義的事情。
可以說,絕大多數的青春期自閉症孩子所處的環境都非常無聊,具體問題如下:
A.對能上學的孩子而言,如果老師講的內容或者讓他參與的所謂社交活動他無法參與,甚至完全不感興趣,那他逃避的方式就是層出不窮的問題行為。
家長問我為什麼,我很直接地告訴她,因為人在無聊的時候都需要自我刺激來打發時間,如同普通人無聊發獃就會開始轉筆,咬指甲,玩一些減壓的玩具。
B.退回到家裡的孩子,因為沒有科學合理的生活計劃,又因為問題行為被限制了與外界接觸的機會,那就更無聊透頂了。
怎麼辦,用自我刺激打發時間吧,功能好一些的,離家出走那便是家常便飯,畢竟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小貼士
關於這個問題,有許多家長問過我,我沒有限制他啊,有給他自由的時間啊?
我想說的是,自由時間有時候,對於孩子來講,其實根本就不自由。
當你跟他說,喜歡幹什麼就幹什麼的時候。絕大多數自閉症孩子都會選平常最熟悉的事情去做,但不一定是他喜歡做的事情,選擇原因僅僅是這件事情熟悉和會做。給家長的誤導就是他真的喜歡這個事情。
社會大環境對於大齡自閉症人士的生活及就業影響
無論阿斯、高功能還是中度,絕大多數自閉症孩子成年後都具備一定的生活、就業能力。
而未來如何生活,能否就業,這對我們自閉症孩子的家庭來講,是最最重大的問題。
如何去解決這個問題,家長恰恰是最無能為力的,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社會對這個群體的理解和機會支持。
很多時候,我們的孩子不是沒有這個能力,而是從來沒人給過我們孩子機會。
就算有,條件也是極其苛刻,那條件苛刻到普通人看了都得掂量掂量,對於自閉症孩子來講,那就更強人所難了。
大齡自閉症群體的看護及托養問題
這個問題,我只能用荒漠這個詞來形容,這個才是未來最難的問題。大齡的問題還沒等妥善解決,小齡的又長大了,10年以後,如果得不到解決,會是一場災難。
A.政府方面的重視支持嚴重缺位。
如果為數不多的養護機構普遍都存在缺場地、缺師資、缺資金的三缺問題。機構又會好到哪裡去?
在國內,服務水平不錯的大齡托養機構鳳毛麟角,剩下的只能納入到大託兒所水平,甚至可能還達不到託兒所水平。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託兒所的老師最差也還得幼師畢業呢。而絕大多數大齡托養機構,招聘門檻低到家庭婦女都可以上崗工作。
B.政府部門缺乏最基本的監管機制。
在中國,沒有政府參與進來做主導,任何事情都舉步維艱。
但不誇張地說,政府相關部門對於大齡托養機構的監管,可以用流於形式四個字來形容。就算偶爾去檢查,我所了解到的一些地方,檢查之前必然是先打好招呼,大家和氣一團。
不過,看到問題才能解決問題,幾十年來自閉症群體的權益,在各級家長不懈的努力下,還是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希望的曙光依然還在。
我也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喚醒,那些事不關己高高掛起的部分小齡家長,裝睡也沒用,孩子早晚都得長大,要想有個好的結果,就必須參與進來。
只有大家抱團取暖,向政府去爭取權益,引起政府以及社會對這個群體的關注和重視,才能為孩子爭取到一個更好的未來。
-完-
整理 | 小熊 梁雨 編輯 | 噹噹
圖片| 千圖網 內容顧問 | 孫旭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