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城憶往:小時候,我曾經親歷所城張家的祭祀大典

2019-12-05     天下新鮮事

我出生在所城裡,1954年我6歲時上幼兒園,地址就在所城裡大街十字路口東南角往南數第二個門。

幼兒園院子很大,顯得寬敞而明亮。房間也很多,我們就在院子北面那排房子裡上課,我仿佛記得那時叫南關幼兒園。時間不長,幼兒園搬至所城南門裡劉風鑣的老宅子裡。

所城南門裡大街16號老宅

這是一個古老的四合院,院子古色古香,優雅中流露出一種難以言喻的韻味。

幼兒園的教室設在南屋中,大約有二十幾個孩子。老師每天給我們上課,教我們唱歌,還給我們講故事。當入園的小朋友越來越多,而教室再也盛不下時,幼兒園又搬到時彥街所城張家祠堂大院兩側的東西廂房中,並起了一個響亮好聽的名字「所城紅旗幼兒園」。

所城張家祠堂坐北向南,是一座非常莊嚴而富有氣派的古建築。進入大門後是一門庭,走出門庭即為前院。前院的西南側有一座南屋,放置著張氏家族宗譜,祖宗牌位及一應祭祀用品,還有從前皇帝頒發的詔書。前院迎面矗立著一道圍牆,圍牆中間開有一道大門,兩側各有一道小門。中間的大門只有逢大祭時方能進出通行,兩側的小門用於平常時日進出通行。

進入小門後,便是祠堂正殿大院,東西兩廂是族人議事晤談的場所,迎面而立的是祠堂主建築大殿,放眼望去飛檐反宇,肅靜壯觀,令人頓生威儀之感。這是供奉宗譜及祖宗牌位進行祭祀活動的聖地。大殿的門楣上高懸著「孝思堂」三個大字的匾額,兩邊柱子上鐫刻有楹聯,上聯為「庭有餘香謝草鄭蘭燕桂樹」,下聯為「室無長物唐詩晉字漢文章」。

所城裡的胡同

平常日子,正殿的大門緊鎖著,孩子們只在東西兩廂的房屋中上課。

幼兒園的課程內容照例是唱歌、講故事,這會兒又加上了繪畫、摺紙等新課程。老師教我們畫小手絹,先畫一個正方形,然後再在其中添上漂亮的圖案。我添的是幾朵盛開的鮮花。我一生鍾愛的美術也許正是在那時萌芽了吧!

老鷹捉小雞是我們最愛做的遊戲,一個班級分成兩隊,每隊出一男孩扮老鷹,孩子們就在大院裡歡樂地叫喊著,追趕著,歡叫聲此起彼伏,打破了所城的寧靜。

課間時小朋友們就在大院裡追逐奔跑,嬉戲打鬧。偶爾會有幾個調皮的男孩子大著膽子從正殿大門門檻的縫隙中爬進大殿玩耍。我們還會去大殿後面西北方向處的一座小小的角樓上玩。那是一座窄窄的二層小樓,順著陡陡的木樓梯爬上去,上面有一間小屋,裡面放置著些許雜物。我們就在裡面坐著或瘋鬧,那時的小木樓似乎變成了男孩子們的世外桃源。

所城裡的老宅

對我來說和張家祠堂的聯繫可不僅僅是在這裡上了三年幼兒園,每逢重大節日我便會跟隨父親前往祭拜祖先,多次親身體驗了那種莊嚴肅穆的氣氛,並在幼小的心靈中樹立起對先祖的崇敬之心。

每逢祭祀大典,祠堂裡面人頭攢動,前來祭拜的族人絡繹不絕。

來人都由前院正門中魚貫而入,大殿正中懸掛著宗譜,案几上擺放著祖宗牌位。正殿內的供案上一對火紅的大蜡燭燭光灼灼,碩大的香爐香煙繚繞,大殿之中瀰漫著莊嚴肅穆的氣氛。供案之上的供品花樣繁多,令人眼花繚亂。三牲魚肉、鮮品乾果、冷葷拼盤、造形蓋碗,兩邊再各擺上十個碩大的紅棗餑餑,供案前掛有一幅繡有龍鳳圖案的紅桌圍,流光溢彩,引人注目。時辰已到,族長拈香三炷,引領諸尊長先行隆重的叩拜之禮,之後參加祭拜儀式的後輩再分別一一進行叩拜。後續之人綿延不斷,大殿之中一片祥和景象。

大祭之日分別為春節、正月十五、八月十五、十月初一,春節祭祀三天,其他俱為當日。我清楚地記得,張氏祠堂的祭祀活動一直持續到「文革」前才停止進行。

雖然自己從幼年時就深刻了解並熟知我們張氏先祖的歷史功績,但對外人來說,「所城張家」在不同的年代裡似乎有著許多不一樣的解讀,如官宦人家、富庶大戶、商賈紳士,抑或紈絝子弟、公子哥兒、剝削階級等,褒貶不一。事實上,歷史上真正的所城張家是產生過八代武將的名門望族和愛國世家,是抗倭戌邊的將門之後。張氏祖先正是用他們那捨生忘死的大無畏精神和家國情懷,譜寫了抵禦外侮的壯麗詩篇,為子孫後代樹立了光輝的榜樣。

每當我徜徉在所城古老的街道上,端詳著那雕花的屋檐窗欞,滄桑的拴馬石,每當我凝視著那莊嚴肅穆的張家祠堂,我仿佛看見了那守城將士們的刀槍閃爍和旌旗招展,我所崇敬的先祖們身先士卒,血濺沙場,率領著眾將士用鮮血和生命護衛著海疆,他們是這片熱土的真正捍衛者和守護神。

1957年,因為市政建設需要,上級政府要求張氏家族搬遷祖塋。其時張氏族長帶領諸尊長一起前往搬遷現場。

我當年9歲,也跟隨父親前往現場,親眼目睹了張氏先祖衣冠冢被打開時的真實場景。墓中果然只留有一堆棕黑色的鐵鏽殘片,赫然在目,令人悽然淚下。在遷墓現場,張氏族人全部肅立默哀。

由於我當時年紀尚小,以後也再未詢問過父親有關祖塋之搬遷去向,所以只有空留遺憾,留存心中的唯有對先祖的無比崇敬之情。

本文插圖均為冷永超作品

文 / 張善文

原文發表於《煙台晚報-煙台街》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U9m3m4BMH2_cNUgxsn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