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九江讓人充滿敬意的神奇古塔,經歷地震和炮擊,仍屹立不倒

2019-12-22   心語視畫

所謂風景,不僅美在大好自然風光,更以深厚的歷史人文積澱而使其風光顯得更為壯麗。廬山,是榮獲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及世界地質公園的旅遊勝地,「中華十大名山」,令無數人熟悉的地方,每當談起廬山,你是否會想到它所處的城市千年古城江西九江呢?

九江,江西省副中心城市,地處贛、鄂、皖、湘四省交界處,號稱「七省通衢」,這在國內實屬罕見。歷史上,它經歷了從夏、商時期一直到至今,上下2200多年,整座城市的歷史文化非常深厚,境內眾水匯聚,萬里長江在這裡流過,千里鄱陽湖環繞古城,城中有甘棠湖、南湖、八里湖,這些溫柔,靈動、滔滔的水,讓九江城顯得溫婉無比,素有「江派潯陽郡,分明似畫圖」之美譽,作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水陸交通的絕對便利,給遊客探索九江帶來了「說走就走」的優質暢通。

到九江的第二天,輕霧籠罩著這座城,漫步長江邊,雖然遊客很少,但也有本地人沿著岸邊散步、看風景,顯得十分的悠閒與生活化。初冬的九江城,已經很久未下雨了,長江的水位處於低位期,對岸邊就是湖北的黃梅縣,依稀可見九江長江大橋,這是中國在長江上建造的第八座大橋,曾經它一直是中國最長、工程量最大的鐵路、公路兩用橋。這讓我想像如果是春天或者天氣好的時候,這浩浩湯湯的兩岸風光該是有多美,對於攝影愛好者而言,這裡是不是也給出了很多的可能性?

位於長江邊上的鎖江樓,鎖江塔,兩座建築遙相呼應,絕美搭配的同時顯得既古樸又滄桑,散發出中國傳統文化的氣質與神韻,是九江城的代表性地標,也是九江城文化的象徵,對於當地人來說,它們的重要性可謂不言而喻。

廣闊的水域既帶來了美好,也帶來了水患,更何況眾水彙集的九江城在古時水系比現在還要密集,頻繁的水災,使得治理水患成為九江歷代官府的大事。明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九江知府吳秀號召民眾籌集資金,彙集高師名匠在長江岸邊的回龍磯上歷時十八年,修建了鎖江樓和鎖江寶塔,並配置閣、軒組成一體,像大禹治水時用鐵牛鎮濤一樣,也用四條鐵牛護衛,為的是鎮鎖不馴服的江水,消災免患,永保太平,從而形成了九江城「潯陽十景」之一。

鎖江樓高三層,從修建之初,鎖江樓便是九江一處登高望遠的遊覽勝地,許多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詩詞楹聯,使鎖江樓增添了幾分人文底蘊,但它的命運多舛,屢遭劫難,在宋代被拆毀,明末重建後又遭遇地震被毀,清乾隆十三年再次重建,又被毀於戰火,直到2005年的 重新修復並對外開放。如今雖然已並非完全是古建築,但幾乎保持了最初的原始風貌,沒有被包裝和粉飾。

樓內藏有關於九江古塔精粹圖片展,最獨特的是一幅展現古時江邊景色的景瓷壁畫,寓情於景,情景交隔,瀟洒古樸,令人進一步了解鎖江樓背後的歷史,明白這座樓的歷史價值與文化意義。如果有來遊覽,不妨可在此細品一番。

鎖江塔又叫文峰塔,回龍塔,為石雕磚結構,六面錐狀,共有七層,高三十五米。每層塔的翹角檐邊都懸一銅質風鈴,全部建築為古代青色厚磚砌成。根據資料顯示,幾百年來,鎖江塔不僅在自然災害面前,屹立不倒,即使面對日軍的猛烈炮火攻擊,並且在塔身北中部位置被擊中三炮,仍然像一位鐵骨錚錚的硬漢,傲然屹立,呈現此刻的模樣,堪稱是英勇不屈的典範。

如今的鎖江塔從不同角度看都有不同的偉岸與壯美,頭頂風雲變幻,腳踏波濤翻騰,有一種壯氣凌雲之豪氣。可惜現在已不能登樓觀景,但如果時間充足,欣賞鎖江塔,可以從鎖江樓的樓台上眺望並拍攝全景,在這裡即使在同一位置同一角度,隨著天氣、光線的變化關係,它的風光氣昂也不一樣,令人難以忘懷。

四百多年的滄桑變化,它們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是珍貴的九江文化遺產,是一種精神文明的凝聚。2015年,鎖江塔晉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雖然「名氣不大」,但它們所蘊含的深厚歷史底蘊,令人不僅為九江人在這片土地上,與自然力不懈的抗爭精神而深感敬意,也為古人建塔工匠的非凡技藝而由衷讚嘆。

我是心語視畫,用心看世界,分享身邊美好。喜歡的話,就多評論,多點贊,多收藏哦。

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