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子走丟了,弟弟落水了,老婆被賣了,結果他幸福過了一生

2020-05-15     有兩夏子

原標題:兒子走丟了,弟弟落水了,老婆被賣了,結果他幸福過了一生

上次講了一個因果報應的故事,因為男主太作,害死了老婆孩子。於是有人說看了不爽,明明是那個渣男該死,憑什麼老婆孩子要跟著遭殃?這個,因為一顆老鼠屎,能壞了一鍋粥啊!

一個家裡,只要出一個這樣的人,全家都不得安寧。

今天我們再來講一個類似的故事,也是因果報應,裡面有作的,也有不作的,也許大家看了,感觸會更深刻一點。

說在江南常州府無錫縣有三兄弟,老大叫呂玉,老二叫呂寶,老三叫呂珍

呂家不算很富,但也算小康。老大娶了個老婆,叫王氏。老二也娶了個老婆,叫楊氏。長得都很漂亮。老三嘛,單身狗一隻。

王氏生了個兒子,小名叫喜兒,聰明伶俐又貪玩。

六歲的時候,跟鄰居家的孩子一起出去看神會,也就是「迎神賽會」,一種舊俗,把神像抬出廟來遊行,並舉行祭會,以求消災賜福。

魯迅在《朝花夕拾》里就有寫:孩子們所盼望的,過年過節之外,大概要數迎神賽會的時候了。

由此可知,神會現場一定是相當熱鬧。

熱鬧的地方,人一定多,人一多,就容易丟人。喜兒就把自己給走丟了,一整晚沒回。

呂玉和王氏到處張貼尋人啟示,但全無音訊。

呂玉心裡難受,就決定出門去做點小生意,往太倉嘉定一路,收些棉花布匹,到各地去販賣,順便打探兒子的消息

於是,打那之後,呂玉便每年正二月出門,然後在八九月回家。一連四個年頭,錢是賺了些,但兒子還是沒找到。

第五年,呂玉還是像以前一樣出門去做生意,到了山西,遇到當地鬧災荒,欠他貨款的人,付不起帳。但是呂玉的錢又都拿去買貨了,所以就滯留在山西了。後來又病了一場,拖拖養養,一晃三年。最後,帳總算都討回來了,而且對方因為耽誤了呂玉這麼長時間,還加倍酬謝了他。

呂玉拿了錢,收拾好行李,就往回趕了。

走到陳留的時候,突然內急,就找了個公共廁所解決問題。剛蹲下發現坑板旁邊有個青布搭膊

「搭膊」是一種長條形的布袋,可以裝一些錢物,一般都束在腰間。所以我們有時候看古裝劇,會到看有人從束腰巾裡面拿錢出來。

呂玉撿起搭膊掂了掂,還有些重。打開一看,裡面居然有約200兩銀子

面對這筆飛來之財,呂玉覺得,這不是個小數目,古人一向講究見金不取,拾帶重還,我要向古人學習!將這筆錢還給失主!

於是就在茅坑附近等著,結果足足等了一天,也沒見人來找。呂玉沒辦法,只得帶著錢繼續出發了。

走了五天,到了南宿州。呂玉找間客棧住下,遇到有個和他一起來住店的人,說五天前路過陳留,一大早的蹲個廁所把錢包給蹲丟了,一直到夜裡脫衣睡覺才發現。然後想著已經這麼久了,肯定是被人撿走了,只有自認倒霉了。

呂玉聽了,就過去和對方聊天。得知對方姓陳,祖貫徽州,現在在揚州開了個糧食鋪子。

呂玉連忙說,正好,我是常州無錫縣人,很順路啊,不如我們一起走吧!

對方聽了,覺得甚好。

到了揚州,陳朝奉請呂玉去家裡做客。朝奉是徽州方言里對富人的一種稱呼。

呂玉和陳朝奉喝茶聊天談人生,然後話鋒一轉,問他弄丟的那個搭膊是什麼樣的?

陳朝奉說,深藍青布,上面有用白線繡個「陳」字。

呂玉心裡明白了,便把自己撿的搭膊拿出來還給陳朝奉。陳朝奉一看,裡面的銀兩一分沒少,感動得不要不要的,立馬提出和呂玉一人一半,呂玉堅決不要。

陳朝奉心裡實在過意不去,就留呂玉吃飯,吃著吃著,越想越覺得呂玉是個大好人,自己正好有個女兒,12歲,不知道呂玉有沒有兒子,如果有,結個親家不是很好?

就問呂玉,「令郎多大了?」

呂玉一聽,悲從中來,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淚,說:「我本來有個兒子,6歲的時候走丟了,我找了這麼多年,也沒找到。現在只想尋個螟蛉之子,幫著日後打理生意。」

「螟蛉之子」就是指義子,也就是所謂的乾兒子、乾女兒。

陳朝奉沒想到事情會是這樣,這氣氛好尷尬,想了半天,突然想起自己幾年前曾買了個小廝,就說:「我這裡有個小廝,長得清秀乖巧,年紀也差不多十二三歲。現在正陪著我兒子一起上學堂讀書。如果恩兄不嫌棄,不如我就將這小廝送與恩兄,也當是我的一番謝意了。」

呂玉一聽,這個可以有!就答應了。

等小廝回來了,陳朝奉就讓人把他叫了過來。呂玉一看,果然是清秀乖巧,而且還很懂禮貌。心裡別提多喜歡!再仔細一看,艾瑪!這不就是我兒子嗎!!

因為喜兒4歲的時候曾跌了一跤,左邊眉角有個小疤,這孩子跟喜兒長得像,左邊眉角也有個小疤。

呂玉問小廝,什麼時候到的陳家,家裡是哪裡人?

小廝說,來陳家有六七年了,家本在無錫城外,老爸叫呂大,老媽姓王,家裡還有兩個叔叔

呂玉這下子徹底確定了!這小孩子就是自己的兒子!父子相認,那哭得叫得一個驚天動地!

陳朝奉看了,自己居然幫恩公找回了兒子!真是天意!當下就和呂玉定了親,還拿出二十兩銀子給呂玉,說是送給賢婿的見面禮。

呂玉不好再推辭,只得收了銀子,包了艘船,帶著兒子回家了。

行到半路,呂玉突然聽到岸邊人聲鼎沸。仔細一看,原來是有艘船沉了,船上的人都落了水,在那裡喊救命。岸上路過的人連忙招呼附近的小船去救人,結果那些小船要先收錢再救人,兩邊就在那裡吵起來了。

這一幕,我們在現今的新聞里,也是經常看到。

呂玉心想,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正好多得了陳朝奉的二十兩銀子,乾脆拿這個做賞錢吧!就沖那些小船喊:「我出賞錢!你們救人了,賞二十兩!」

小船的船夫一聽,有二十兩!立馬蜂擁而去,把人給救起來了。

呂玉過去給銀子,突然發現被救起的人裡面,居然有自己的三弟呂珍!

這事看著也是相當巧合!但相信我們平日裡也沒少看到「撞人逃逸結果發現被撞的人是自己的媽」「奮力救人結果發現被救的人是自己女兒」這類新聞。因果報應有時候真的不得不信,而我們的選擇,也真的會直接影響到自己身邊的人

呂玉問呂珍為什麼會這裡?

呂珍說,你一走就是三年,家鄉有傳言說你在山西害病死了。二哥說察訪得實,嫂子也穿了孝服,只有我不信。前些日子二哥逼著嫂子另嫁他人,嫂子不願意,就讓我去山西再仔細問問,說活要見人死要見屍。我為了趕時間,就和別人一起租了艘船,那船夫說他的船是出了名的快,結果沒想到是沉得快。幸好遇到大哥了,這真是老天爺開眼!

呂玉一聽,居然還有這種事?要知道自己不但沒死,還找到了兒子!好不容易要一家團聚了,可不能讓老婆被二弟給逼走了,連忙讓船家開船,全速往家趕

這個二弟呂寶,是一個好賭的人,整天不務正業,有多少輸多少。

呂玉一去三年,王氏一個人在家。呂寶從別人嘴裡聽到大哥在山西得了重病,就起了歪心思。他先跟王氏說大哥已經死了,王氏一開始也是很懷疑,但那呂寶說得活靈活現,就跟真的一樣,王氏慢慢也就信了,還給穿了孝服。

呂寶見嫂子已經信了,就走起了第二步棋,勸嫂子改嫁,這樣自己就可以得一筆錢了。

王氏當然是不願意的。於是就有了呂珍落水。

這邊呂玉火速往家趕,那邊呂寶火速嫁嫂子。他決定,反正三弟也不在家,不管王氏同不同意,都要把她給嫁了!

正好遇到有個江西人想找個老婆,呂寶立馬上前去推薦自己的嫂子。那個江西人也聽說過王氏找得漂亮,自然是願意的。於是給了呂寶三十兩銀子

呂寶拿了銀子,告訴那個江西人,嫂子雖然想再嫁,但畢竟還在穿孝服,就這麼嫁人,她為了自己的名聲也會裝著不願意。不如先找好轎子和船,到了晚上直接去家裡把人一抬,連夜開船走。這樣大家都好。

江西人一聽,覺得很有道理,就按呂寶的主意把一切都打點妥當,一心等著天黑。

呂寶回到家,沒跟王氏說這個事,但跟自己的媳婦楊氏透露了一點,說今天晚上江西人會來接王氏,怕王氏找他來哭鬧,決定先出去躲一會。

楊氏聽了,心裡不忍,就在呂寶出門之後,去找了王氏,把呂寶的話跟王氏說了一遍。但兩人都不知道,那個江西人是憑孝服來認人的

王氏聽了,果然叫天叫地哭起來了。楊氏勸了半天,王氏覺得,老公死了,自己一個人也確實沒有依靠,嫁給那個江西人也未必是壞事。而且這呂寶,一次不行一定還有第二次,到時候還不知道給她找個什麼樣的人家。心裡慢慢就想開了。

然後又覺得,既然對方今天晚上就來接她,自己穿個孝服肯定不合適啊,但現在一時半會又找不出其它的衣服,怎麼破?

楊氏便說,不如這樣,我跟你換一下吧!

王氏覺得可行,就換了。

到了晚上,江西人抬著花轎提著燈籠就來了。王氏和楊氏一起在屋裡等著,楊氏還在不斷安慰王氏,說這個江西人不錯,嫁過去以後受不了苦。結果一大群人衝進屋,看著穿孝服的楊氏,二話不說直接抬上轎就走了!

那真是,娶親來得太快就像龍捲風!一群人推開大門,走上大道,敲鑼打鼓就抬上船,然後連夜回了江西,剩王氏一個人風中凌亂。

第二天,呂寶得意洋洋地回來了,一看,王氏居然還在!當場傻眼了!再一問才知道,王氏和楊氏換了衣服,人家把楊氏搶走了!

這一下真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了。關鍵那三十兩銀子,昨天晚上就輸了大半,現在再想娶個楊氏那麼漂亮的老婆,基本是不可能了。

想到這裡,呂寶乾脆把心一橫,一不做二不休!再找戶人家把嫂子嫁了!拿了錢給自己娶媳婦!

結果剛一轉身,就看到大門進了幾個人,分別是大哥呂玉,三弟呂珍,一個十幾歲的小男孩,和兩個幫忙挑行李的腳夫

王氏一眼就認出老公和兒子了,那叫個激動啊!一家人歡歡喜喜團聚了。

呂寶心裡有鬼,不敢多留,趁著亂從後門溜了,從此再也不敢回家

呂玉也懶得管他,只說,要是我當初貪了那二百兩銀子,怎麼可能找回兒子?要是我當初捨不得那二十兩銀子,怎麼可能救起三弟?要是我沒有救起三弟,又怎麼可能知道老婆要被賣?呂寶他是自作孽不可活,人財兩空,報應不爽

自此,呂玉帶著兒子常做善事,家道也日漸興隆。等家裡都安定了,呂陳兩家就正式結了親家。一大家子,上上下下和和美美。

所以,有時候我們看新聞,看身邊人,看身邊事,覺得怎麼會有這樣的奇葩?卻不知古人早就將這些智慧寫進了書里。千百年來,人類的劣根性始終都沒有變過。而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距,也就是在面對人性中的陰暗面時,所採取的態度。

也許這個差距在當下看不出來,但日子一久,看看你身邊慢慢聚集到了什麼樣的人,會讓你對此深有體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OS2FXIBnkjnB-0z8nk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