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娃「圈養」還是「放養」?兩種方式各有千秋,依據這3點選擇

2019-09-20     媽咪有方

文章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近年來,在培養孩子的方式上,有「圈養」和「放養」之別,也牽扯到不同階層培養孩子的問題。

兩種培養方式在安妮.特拉魯的《不平等的童年》一書中有相應的解釋:在相當的範圍內,美國精英階層對孩子普遍實行協作培養,也可以說是「圈養」,而工人階級和貧民對孩子實行的是「放養」,即順其自然地成長。

從國內很多家庭培養孩子的情況看,無論「圈養」還是「放養」,都暴露出很多問題,亟待改進和解決。

關於「圈養」

在政府當公務員的小何有一個寶貝女兒姍姍,這孩子自小就被父母捧在手心裡。小何兩口子為姍姍精心規劃了人生,從吃穿用度開始,到孩子上好學校,上什麼輔導班、讀什麼課外書,都為姍姍準備好了。姍姍就像一架機器一樣,在父母設定的軌道上運轉。姍姍都感到自己是被「圈養」的,自由度有限,她特別羨慕那些自由自在的同學。

像姍姍這樣被「圈養」的孩子很多,存在兩個弊病:

  • 一是孩子沒有自己的主見

因為孩子的路都是父母鋪好的,關於孩子的決定基本都由父母做出,孩子只是個執行者。平日如果孩子遇到困難和問題,也多是問父母,由父母替她拿主意。長此以往,孩子對父母有依賴性,肯定會沒有主見的。

  • 二是孩子缺乏自理能力

像姍姍這樣,事無巨細都是由父母打理的,她從小到大是被嬌慣出來的,能有多少自理能力可想而知。更有甚者,有個男孩上大學了,還由母親幫著料理生活,成了不擇不扣的「巨嬰」。

上述「圈養」孩子的方式,實際是對「圈養」孩子方式的誤解。真正的「圈養」注重的還是「協作培養」。

以美國中產階級家庭對孩子的「協作培養」為例,體現出以下三個特點。

家長根據孩子的情況安排活動

區別於中國一些家長熱衷於讓孩子上各種輔導班,美國家長安排孩子參加的是體育活動和文藝活動,通過活動讓孩子體驗競賽規則,增強了孩子的競爭意識和團隊精神,還鍛鍊了孩子的社交能力。

在家庭中注重說理和商討

父母對孩子不是居高臨下地下命令,也不會嚴厲地指責批評孩子,對孩子的不服從施以高壓。而是讓孩子多做選擇,由孩子自己做決定。而且,父母會用提問的方式了解孩子的情況,給孩子講道理,引導孩子解決問題。

是家長積極配合學校教育

家長會檢查孩子作業,當孩子確實難以完成家庭作業時,家長既會幫助孩子,又會與老師溝通,制定適宜孩子的學習計劃。

家長的目的在於教會孩子如何努力,並幫助孩子學會應對外面的世界。

由此可見,真正的「圈養」不是把孩子當溫室的花朵來養,包辦孩子的一切。而是幫孩子選擇方向和道路,讓孩子懂得生存規則和技巧,並具有自主的意識和能力。

關於「放養」

在理解了真正的「圈養」後,我們再來看看所謂的「放養」。國內有的家長認為,「放養」就是不給孩子太多的束縛,讓孩子在寬鬆的環境中,自然而然地發展。

同時,有的家長還把「放養」理解為「放任」。如有的家長沒時間管孩子,就把孩子交給老人和保姆,或是送到全托班,對孩子基本不過問。特別在農村,留守的孩子」放養「更徹底,實在令人擔憂。

這樣的「放任」,體現出的弊病非常明顯。

一是孩子沒有素質。

有的孩子自小沒人約束,更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做事隨心所欲,不懂得尊重和敬畏什麼,也沒有道德觀念。這樣的孩子進入到社會上,不會為人處世,容易惹是生非,非但融不入集體生活,還會成為不受歡迎的人。

二是孩子沒有規則意識。

在他們需要學習規則的時候,沒有人去教他們,對法律他們更茫然,導致他們無法無天日前,幾名留守兒童竟然結夥盜竊商店,並將值班人打死,犯罪行為讓人觸目驚心。

回過頭來看看專家對「放養」的解釋,即美國人的「放養」是對非「圈養」階層而言的,並且是那些沒有時間,又缺乏教育孩子資金的家庭的選擇。

還有一點要強調的是,精英階層「圈養」出的孩子,未來也會躋身精英階層。而「放養」的孩子沒有實力和「圈養」的孩子競爭,很難擠入精英階層,上升的通道並不暢通。

如何選擇對孩子的培養方式與問題

對我們的家長而言,「圈養」和「放養」不是非白即黑的問題,要真正理解其中的含義。而且有的家庭對孩子的「圈養」是管得過於死板,而「放養」時又放任自流。這些都是家長在培養孩子時要注意和避免的問題。

  • 家長該如何選擇培養孩子的方式

專家指出,有三項依據。

一是父母的時間。

如果父母時間充裕,可以選擇把孩子放在身邊「圈養」;如果像那些農民工那樣離家出外打工,沒有閒暇照顧孩子,只能把孩子「放養」在家。

二是孩子的特性

有的孩子比較懂規矩,適合「圈養」;有的孩子比較活潑,就要適度地「放養」。

三是家庭的經濟狀況。

客觀地說,「圈養」孩子是需要充裕資金的,「放養」孩子則不同。同時,家長們也要注意,「圈養」和「放養」並不是絕對和唯一的選擇,要打破其中的界限,選擇適宜自己孩子的培養方式。

  • 家長要努力克服「圈養」和「放養」中的弊病

家長要遵循的原則是:凡事不過分、不逾矩。

如在行為習慣上,一定要對孩子多做「圈養」,因為孩子積習難改,一味「放養」只會「助紂為虐」。

而在思想觀念上實行「放養」,則不要束縛孩子,要讓孩子暢所欲言,培養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

偉偉的父母秉承讓孩子自主、家長引導的培養方式。

偉偉作為男孩,愛好體育,當看到暑期足球培訓班招生的通知後,就告訴父母他假期想去踢足球,不去別的輔導班了。

偉偉的爸爸說:「男子漢就應該去踢足球,你自己選擇吧,我和你媽媽尊重你的意見」。偉偉的爸爸平日對偉偉的事不過多干涉,只是經常告誡偉偉凡事不要過分,要遵紀守法,有道德底線。

偉偉父母對孩子的這樣培養方式,很難界定為「圈養」或「放養」,但確是適合偉偉成長的方式。

今日話題:你的孩子是「圈養」還是「放養」的,你認為哪種方式適合培養孩子,該如何克服培養孩子過程中的弊病?歡迎你參加到話題討論中。

————————————

我是媽咪有方,一個3歲寶寶的媽媽,每天分享育兒知識,教子也可以很輕鬆。

媽咪育兒有良方,關注我了解育兒小知識,互動留言不要停,輕鬆帶娃不費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NwlTm0BJleJMoPMcQ3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