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儒風君
在古語中,臘是祭祀的意思。
每年的農曆十二月,人們都要祭祀各路神仙,保佑自己來年福運連連。
其中臘八是則是為了祭祀五穀之神。
人們用今年收穫的各種糧食混合在一起煮熟,祈禱來年的豐收與美滿。
如今祭祀的禮儀已經消失,但是臘八粥卻一直流傳至今。
「臘」盡春回
今天是臘八,也是大寒。
大寒是冬天的最後一個節氣,過了大寒就是立春。
漫長的冬天就要結束,臘月過完,就是春回大地,萬物復甦。
諺語講:「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
臘八一到,春節也就不遠了。
過去的人們,在冬天非常難熬,取暖吃飯都是很大的問題。
所以在冬日將盡的時候,人們變得格外開心。
臘八是在迎春,是為新年起一個頭,定一個調子,所以古代的臘八節格外隆重。
在過去,人們在臘月初七的晚上就開始洗米、泡果、去核。
半夜開始用溫火煮上,等到第二天清晨,臘八粥才算熬好。
傳統的臘八粥,用米、豆、棗、栗、蓮子等七種原料,共有五種味道,所以也叫「七寶五味粥」。
吃臘八粥,祭祀祈願、慶祝豐收,從唐宋一直流傳至今。
如果臘八粥吃不完,則意味著這家來年富足有餘;把剩下的臘八粥送給窮苦的人,則是為自己積攢福澤。
在臘八節,很多的佛寺也會施粥,饋贈信眾與人民。
這是佛家的習俗,也是對眾生的慈悲。
除了臘八粥之外,還有臘八蒜,臘八醋、臘八面、臘八豆腐。
大年初一素餃子蘸著臘八醋,吃著臘八蒜,意思是這一年素素凈凈,平平安安。
「八」方來財
臘八節的核心是祈願。
過去的人們在土地里刨食吃,幾乎是靠天吃飯。
所以風調雨順,糧食豐收,就是人們最大的心愿。
臘八節是為了祭祀五穀之神,所以臘八粥的材料幾乎囊括了農業社會裡所有的糧食種類。
人們認為這是富足與豐盈的象徵。
人們用當年新收的穀物熬製成粥,甩灑在門、籬笆、柴垛等上面,進行祈禱。
希望來年風調雨順,糧食滿倉,可以豐足富饒,免受饑寒之苦。
傳說當年朱元璋小時候家裡很窮,有一次給財主家放牛,過橋的時候把牛腿摔壞了。
地主把他關在小黑屋裡,不給他飯吃。
當時朱元璋差點餓死,幸好在屋裡找到一個老鼠洞,裡面找到了各種糧食。
朱元璋就把他們混在一起煮了吃了,吃的這一天是臘月初八,於是稱為臘八粥。
所以臘八粥是祝願,祝願來年五穀豐登,不必忍飢挨餓。
如今已不再看天吃飯,但是人們對未來的祈願依然在。
無論是臘八粥,臘八蒜,人們都希望在新的一年裡,可以豐饒富足,「八」方來財。
萬事「粥」全
《祀記·郊特牲》說蜡祭是「歲十二月,合聚萬物而索饗之也」。
意思是說,臘八粥合聚八方食物,調和千靈。
各種各樣的食材混雜咋一起,卻彼此沒有衝突,一鍋八寶粥,食材不下八種,卻依然軟糯香甜。
這與傳統文化中和諧共生的文化屬性,高度契合。
在中國人看來,彼此之間有差異並不是什麼壞事,只要可以求同存異,就能和諧共生。
臘八粥是一點點熬出來的,水在沸騰、米在翻滾、輔料在流動,不斷熬煮,不斷磨合,一切才能和和美美。
臘八粥在內容上有一種兼收並蓄的飽含,在製作上又有接納一切的氣度。
民間常說:以和為貴,和氣生財。
想要萬事周全,就要有一份廣博的胸懷。
新的一年多一點寬容,多一點理解。
好事多磨,事緩則圓,新的一年,也要有一份耐心。
只有這樣,生活才能和和美美。
儒風君說:
今天是臘八,也是大寒。
在寒冷的冬日裡,來一碗熱氣騰騰的臘八粥。
可口又營養,增福又增壽,驅散冬日的嚴寒,迎接春天的溫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L5RHXcBuNNrjOWzzaZ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