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纏娘"似乎是自古不變的規律,孩子從出生到哺乳,直到牙牙學步,都是和媽媽更親一些。
可是,養娃的時候,老爸們到哪裡去了?孩子們對他們又是怎樣的態度呢?
"孩子像上了發條一樣,一分鐘都不能停,還必須要賴著我,我剛剛收拾好的屋子,他跟著你的屁股後面,就弄亂了……"
周末的時候,閨蜜說她在家做家務,她家5歲半的孩子是真的皮,盡給閨蜜搗亂,如果閨蜜大聲一點斥責娃,換來的是比電池還持久的哭聲,令她頭疼欲裂。
但是有意思的是,孩子只要看到爸爸在旁邊,就會特別老實,寧願端坐在那裡發獃,也不亂蹦亂跳。
為什麼孩子在爸爸面前不敢"撒野"?有什麼難言的苦衷?
孩子的思維沒有很複雜,親近的自然更親近,在爸爸面前不敢"撒野"其實是一種拘謹的表達,說明在父親面前,孩子感受到了壓力,顯得緊張。
爸爸有這些情況,孩子會有苦難言。
第一,存心立威
很多家庭流傳這樣一句話"一個家裡,孩子總得有個怕的人吧",意思是如果孩子對家庭成員都肆無忌憚,恐怕會管不住,哪個孩子不淘氣?
而在家裡充當"惡人"角色的,往往也是孔武有力的爸爸。久而久之,孩子對爸爸會產生一種"畏懼感",這種畏懼感則是孩子"近媽遠爸"的原因之一。
第二,"母親依戀"是無法言喻的本能
對孩子來說,和爸爸之間總沒有跟媽媽親,其中一個孩子無法言明的苦衷就是"母親依戀",根據美國兒童少年研究表明,孩子對母親的依賴,往往從孕育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0-3歲最為明顯,隨著年紀增長而逐漸淡化。
閨蜜告訴我,還記得她剛剛生完孩子的時候,孩子抱在誰的懷裡都會哭鬧,只有靠在媽媽身邊,孩子才會砸吧著小嘴,慢慢睡著。看著孩子的表情,她說自己生孩子造的罪,似乎都不算什麼了。
所以,對母親的依戀,也是讓孩子和父親產生隔膜的原因,這才出現媽媽在的時候更調皮,爸爸在的時候相對寧靜的原因。
第三,"角色育兒法"造成的困境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父母之間、夫妻之間,似乎都默默地達成了一種共識,在孩子面前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
比如,媽媽可以扮演溫柔的、體貼的人,讓孩子能和媽媽交心。而爸爸則扮演嚴厲的、嚴肅的人,隨時制止孩子行差踏錯。
這就讓孩子更依戀媽媽,而對爸爸更加謹慎,生怕會遭到爸爸的責備。難免讓人想起那首兒歌《好爸爸壞爸爸》。
總得來說,孩子在爸爸面前不敢"撒野",在媽媽面前顯得淘氣,是很多孩子的處境,可是這未必是好事。因為父母雖然性別不同,但在孩子的心中,地位是一樣的,如果在他心裡總有偏重,對發展並不是好事。
要知道,很多孩子將來到了青春期,出現叛逆行為,都是因為父親這個嚴厲的角色,給的壓力太大。
其實,爸爸媽媽都應該成為孩子的"伴",當老去了之後,回想起自己的孩子在自己面前"無憂無慮",可以"放肆撒野",也是一件幸福的事,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