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上次有位媽媽私信給我,講到自家的孩子老是愛亂發脾氣,而且軟硬不吃。
"孩子今年才6歲,一生氣起來就歇斯底里,哪怕是軟下身段去哄他,又或者是拿起雞毛撣要打,他都是那麼的生氣不肯輕易妥協。我承認小孩子是個獨立的個體,成年人也有情緒崩潰的時候,但是年紀這麼小,就敢跟我們父母發脾氣,真的是前途堪憂!"
其實很多父母覺得孩子生氣是很不對的,但是我們人都是需要去表達情緒:悲傷、快樂、難過和憤怒。再者,不能隨意給孩子貼上標籤,暴脾氣不聽話等。
也不得不說,孩子有的時候亂發脾氣或者是大吼大叫,這些不良的行為都很容易就點燃了我們生氣的開關。一旦我們也和孩子一般失去自控開關的理智,那麼雙方都會陷入一個僵局。
當務之急,我們父母要做的其實只有兩點:第一是讀懂孩子真正的內心需求;第二是給予孩子行為上的及時反饋。
孩子莫名生氣還軟硬不吃,你知道為什麼嗎?
首先,我們先來了解人類的三個基本的需求:1、愛和歸屬感 2、自控感 3、勝任感。
如果人的三個基本需求得不到滿足,生活的滿足度就會下降,回憶一下我們發脾氣的原因。壓力大,被背叛,不被理解,遇到不開心的事情而自己無能為力等等。
簡單一句話來講,孩子和我們成年人一樣,在小小的世界裡,同樣會出現很多與能力不匹配但是無能為力的事件。這就會產生挫敗感。
我們來代入生活:
第一種愛和歸屬的需求,表明孩子需要陪伴和關心。
如果父母一直忽視孩子,孩子感受到不在乎和可有可無,則會將委屈和恐懼的負面情緒統統發泄出來。
第二種自控感的需求,表明孩子需要按照自我的意願做事。
當孩子玩積木、拼圖、玩泥沙、看書等;如果父母強硬的干預或叫停,孩子都會生氣於你干涉了他們的生活。覺得父母沒有給予相應的尊重和理解。
這也就是普遍的:為什麼你可以玩手機那麼久,我就看一會也不可以?
第三種榮譽感的需求,表明孩子有能力完成想要做的事。
當孩子重複的做一件事,或者是付出了很多的精力和時間,但是依舊做不好;一種叫挫敗感的情緒縈繞著孩子。
找到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才是重要的!
既然我們已經順利的找到了孩子生氣背後的三種心理需求,那麼我們就要進行下一步,學會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自家的孩子到底是因為什麼而生氣和亂發脾氣?
- 找到導火索
父母平時可以做一些小記錄,注意孩子什麼時候最愛生氣,在什麼情況下愛亂發脾氣。給孩子生氣的程度和頻率打個分,隔一段時間還可以給孩子看看。
就好比,當孩子早上亂發脾氣不肯起早餐,我們就得想想是不是起得太早,孩子沒有睡醒,所以有起床氣?
- 固定的模式
當我們有了上面的長期記錄,那就好辦了,我們可以觀察找到共性。摸清楚孩子愛生氣的規律,在什麼時候最容易被激怒。就好比如,孩子是個樂高迷,如果父母沒有經過他的同意,就將其按照父母的意願拼好,那孩子就好像被領域被侵犯的獅子。這就是孩子的一個生氣開關點,一碰則燃。
- 對應三種基本需求
這是最簡單的最後一步,也就是對應我們上述所講的三種基本需求做選擇題,根據孩子的表現和生氣的原因來那一類是他們缺乏的需求。
家長應該如何找到孩子亂生氣的開關並關上?
那我們已經做完上述的步驟,找到了孩子最終生氣的原因,那麼接下來就需要父母的聰明才智來很好的關上孩子亂生氣的開關。面對孩子的氣鼓鼓,你可以:
- 首先處理情緒和其行為
我們不能去大聲的指責,可以為孩子平復和控制情緒。如果孩子還是繼續的生氣,不聽你的勸說,那媽媽就可以讓孩子意識到我也被你整的生氣了,蹲下來和孩子平等的心靈交流。"你看,你的生氣跑到媽媽這裡來了,不如我們先深吸一口氣,然後在呼出來,我們先冷靜下來。媽媽也不生氣了,我們一起將生氣趕走好不好?"
最後得讓孩子為自己生氣的後果負責,比如將摔爛的杯子撿起來,將弄亂的玩具收拾好,去像被自己傷害的人道歉。
只有先讓父母先調整好自己的情緒,然後才能更好的著手去引導孩子的憤怒,幫助孩子用恰當的方式來表達情緒。
- 合理的滿足孩子真正的心理需求
既然我們知道了孩子是因為三個基本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而引起的愛生氣,那我們就對症下藥,事半功倍!
1)給予陪伴和關愛
給予孩子一個相親相愛,和藹有愛的家庭環境至關重要。因為幸福的童年可以治癒孩子的一輩子,而不幸的童年則需要一輩子去修復。不單單是指父母對於孩子的關愛,還有父母之間親密的愛,爸爸媽媽能夠和睦,也是對孩子最大的禮服。
媽媽可以和孩子一起準備晚飯的食材,多問問孩子在學校的趣事或者是最近有什麼開心的事情。發現孩子比較沮喪,更加要好好陪陪孩子。
晚上的時候,可以一家人聚在一起講故事,進行角色扮演也是個不錯的選擇!高質量的陪伴和日常一些不經意的禮物或驚喜,都會給孩子帶來濃烈的愛意。
2)尊重孩子
這需要我們高度的積極關注,面對孩子的挫折和失敗,我們不能去嘲笑和消極的評價。"你看,我就說你做不好,何苦去找這個苦頭呢?"被最親近的否定自己的努力,內心是很難受的,也會燃起一股無名之火。
本來孩子舞蹈練習的挺不錯了,但是家長怕孩子會驕傲,於是就雞蛋裡挑骨頭,久而之久,孩子的付出和人格沒有得到尊重,也就失去了想要去做的慾望。
3)放手也是一種愛的方式
隨著孩子年紀漸長,他們想要更多的自己做主的權利,比如能夠自己選擇穿這件紅色的外套出門;等會吃不吃水果;又或者是等下是看電視還是看繪本等。這些都會提升孩子的自主感,我的事情我做主。
當然了,我們強調的是合理的滿足孩子的需求,如果是太過份的需求,父母可以第一時間表示拒絕。比如玩火,玩水,玩電;吃過多的甜食和燒烤類;明確的告知孩子:
"吃太多的糖,牙齒會被蟲子吃掉,以後就會牙疼,牙齒還會變得黑黑的,就不好看了!""你看,這個新聞就是說小孩隨便下水洗澡,然後就淹死了,水有的時候也是很危險的!"
了解到父母的擔憂,也就沒有那麼容易失控。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的表達,很多媽媽面對孩子的愛生氣,軟硬不吃,操碎了心。但是很多複雜的事情背後都是簡單的成因,只是需要我們具體問題具體看待,遵循上述的方法,快速的找到孩子生氣的開關,關掉吧!
我是奶果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的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於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圖片源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