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TVB劇集《使徒行者》以懸念迭起、流暢緊湊的劇情,以及劇中性格鮮明、形象立體的人物,成為當年的收視冠軍。
首部的成功,不僅促使續集產生,連影版都是受此推動。
2016年,由文偉鴻執導,古天樂、張家輝、吳鎮宇聯合主演的電影《使徒行者》,雖然口碑不及劇版,但超6億的票房依舊讓主創們嘗到了甜頭。
於是,《使徒行者2:諜影行動》日前與觀眾見了面。
目前,影片票房已超3億元。
依舊是「鐵三角」組合的臥底主題,依舊是黑白博弈、寸心輾轉,依舊是火爆激烈、情義拳拳。
除了上部中的熟面孔,本次片中還出現了不少新面孔。
比如,在片中扮演「Demon」的張亦馳。
Demon,意為「惡魔、魔鬼」。
所以,見名知人,張亦馳這個角色的屬性,已經完全在名字中。
《使徒行者2:諜影行動》講述某犯罪集團綁架兒童後,將他們訓練成童兵,並安插進公職單位,成為棋子、暗樁。
還有的,成為殺手。
古天樂扮演的「井進賢」是前者,張亦馳扮演的「Demon」是後者。
與欲退無路、在明暗之間如履薄冰、掙扎輾轉身不由己的「井進賢」不同,「Demon」身上的色彩,是純粹的暗黑,就像他的名字。
厚劉海下,邪魅冷酷的眼神半遮半露;塗得蒼白的臉色與暗紅的唇色,在他挑嘴冷笑時,更多幾分殘忍與暴戾。
這個角色,其實很符號,他全部的功能就是為主角製造障礙,並對他們的生命造成威脅。
他就像幕後者手中的一把利刃,嗜血、無情、瘋狂,只懂得殺戮,並從中汲取快感。
說他有爭議,是因為看過影片的觀眾,給予了「Demon」截然不同的評價。
正面,贊他演技好;負面,指他是戲中最大敗筆,太讓人出戲。
甚至有網友戲謔「你要是戴個口罩,這電影還能再上一分。」
但真正能夠認出「Demon」與《流浪地球》中的「李一一」是同一個人的,卻不多。
今年春節檔上映的《流浪地球》中, 「技術大觸」李一一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話癆、搞笑,關鍵時刻能扛事兒,被贊是全片最拉好感的人物之一,還得了個「李長條」的暱稱。
扮演「李一一」的張亦馳1991年出生在北京,雖然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但他學的其實是「導演」。
從大學開始,張亦馳就一直活躍在舞台上,還有個「話劇小王子」的稱號。
學導演卻做了演員,緣於張亦馳認為「不會演戲的導演不是好演員」。
在中戲,張亦馳是很多學弟學妹們的「偶像」,他們覺得他非常會演戲,還是導演系畢業的多面手——會編劇、演戲、導戲。
但張亦馳覺得自己太「理性」,所以在塑造角色時,他會「技術性」去彌補。
「感性」演員在塑造角色時,會用浸入式表演,讓自己與角色產生情感上的共鳴與溝通,把自己「變」成劇中那個人。
「理性」的張亦馳則是為人物設計小動作、利用小道具,來消除自己與角色之間的隔閡,凸顯人物的個性,讓人物變得立體、可信。
《流浪地球》中的「20面骰子」,就是張亦馳為「李一一」設計的小道具。
因為他分析了「李一一」這個人物的特點,智商超高、腦子轉得快,儘管已經是話癆兒,但語言仍然跟不上他的念頭,所以,這個角色需要一個「緩衝」的道具,供他去計算、排解。
回顧張亦馳演過的角色,我們會發現他所塑造的角色身上,都有很鮮明亮眼的特點。
演「張明瑞」和「杜度」這樣的「備胎男」時,他有點傻、有點逗、有點不靠譜,卻又帶著暖暖的可愛。
演《最好的安排》中的「召重」時,又是直率、義氣的。
即便都是反派,他在《火鍋英雄》中扮演的「沙僧」,也與《使徒行者2》中的「Demon」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區別,就在於「情」。
「沙僧」看著痞、拽、狂,滿身的暴力,但卻會在身受重傷時,還要拼了命去維護兄弟。
而「Demon」,不僅不在乎別人的生死,就連自己的命,都是拿去玩兒的。
他跟黃志忠扮演的「董先生」一樣,都是影片中與「善」相對的極致的「惡」,是犯罪團伙所代表的「罪」。
這樣的一個角色,觀眾覺得他丑、討厭都是應該的,說明他將觀影者的情緒帶了起來。
戲外的張亦馳呢?
卸去了「Demon」的白臉、紅唇妝,雖然依舊不是眉眼精緻、秀氣的「美」少年,但笑容燦爛、眼神清澈,哪裡還有片中的邪魅、乖戾?
明明有著同一張臉,卻又總是讓人認不出來,這才是作為演員需要具備的專業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