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路可走的國家:位於地球最中心,平均一年消失一個海島

2019-08-16     行走在陌路

如果把地球分為東南西北四個半球,那地球中心點應該在太平洋橫跨南北緯和東西經的交界點上,恰巧被倒霉的吉里巴斯包圍在內。雖說陸地面積只有800平方公里,但算上海域面積的話,卻有350多萬平方公里。

為什麼說吉里巴斯倒霉?因為其他島國在想方設法的讓自己的陸地面積儘量擴大,哪怕沒條件也要填海造地。唯獨吉里巴斯最倒霉,40年前獨立時還有813平方公里的陸地面積,40年後少了13平方公里。

大約在5000年前,南島人就在吉里巴斯區域生活,19世紀初英國借著鋪設太平洋電纜的機會將其納入帝國,後來又送給美國。只可惜,美國並沒有把吉里巴斯當成海外領地,二戰後在這裡進行了一系列的氫彈試驗。

原本天青海藍的吉里巴斯,至少有10%的土地是無法居住的,雖說進行核試驗的聖誕島比較偏遠,但核輻射擴散導致周邊3座島礁都被污染。更倒霉的是,因為氣候變暖還被淹沒了兩座,如今附近海域連漁民都不敢去。

作為太平洋偏遠島國,吉里巴斯的唯一經濟來源是漁業,全部出口到紐西蘭和澳大利亞。按理說這兩國並不缺海鮮,但為了換取吉里巴斯遼闊海域的捕魚權,兩國也算是費心費力的又是進口又是援助。

除了一些耐鹽度超高的植物外,吉里巴斯只有椰樹能存活,所有陸地土壤的鹽化度都很高。別說農作物,打再深的井都出不了淡水,島民們從早期的收集雨水到學會蒸餾水,再到如今的淡化水,幾乎一輩子都在為淡水發愁。

除此之外,最高海拔只有2米的吉里巴斯,面臨更大的問題是海平面上漲,僅僅是2009年至今就有10個島礁被淹沒,平均一年消失一個。聯合國曾預測,2100年海平面會上漲0.5米以上,第一個被淹沒的國家就是吉里巴斯。

吉里巴斯總統早在十年前就公開承認國家已「無路可走」,在歐盟及美日澳新等國援助下,吉里巴斯政府花了630萬美元買下斐濟瓦努來霧島的22平方公里土地,但多數人都不願離開家園,依舊死守在岌岌可危的海島上。

為什麼不走?紐西蘭記者曾經採訪過島民,得到的回答是「文化習俗和生活習慣都很難適應」,甚至還有「人多細菌多,容易死亡」的說法。但實際原因卻是,幾十年來早已習慣享受各國援助,養成不勞而獲的心態了。

紐西蘭曾經想過把整個吉里巴斯國民都移到國內生活,條件是「陸海空三權共管」,也就是紐西蘭與吉里巴斯共同擁有主權的意思。遭到拒絕後實施每年75個移民名額的方式,但島民們並不買帳,每年都有大半名額空置。

換個角度想想也不難接受,島上條件雖然不好,但起碼的水電配給還是有的,柴米油鹽和教育、醫療也都由相應國家提供。比如澳大利亞每年捐助1500萬澳元(下同)、中國台灣1100萬、紐西蘭600萬、日本200萬等等。

再算上聯合國、世銀世衛及亞銀的援助款,11萬人口的吉里巴斯每年收到的援助款都有好幾億澳元。按5億來算,平均一人一年可分得人民幣2萬多元,這還不算糧食醫藥等援助。所以,吉里巴斯經常能看到不出港直至廢棄的漁船。

既然不用努力工作也可以維持一定水準的生活,那還有誰願意移民去其他國家,每天為了生計各種奔波勞累?所以,吉里巴斯島民寧願守在島上,冒著被淹沒的風險想盡各種辦法也不離開,頗有寧死不走的意思。

​2019年4月,吉里巴斯遭遇小型熱帶風暴,受影響的島民超過6萬人。有趣的是,島民們第一時間想的不是如何永絕後患,而是尋求援助。然而,在如此頻繁又長期的援助下,吉里巴斯的人均GDP卻從未超過1600美元。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2sFomwBvvf6VcSZtIL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