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小歡喜》能看到這一層,就沒白憋屈

2019-08-27     Vista看天下

被觀眾要求改名《大悲咒》、《老悲傷》的《小歡喜》,即將迎來大結局。

從放出的預告來看,小輩的高考應該算是都有了個歡喜的結局。心累了四十多集,總算沒把觀眾鬱悶死在電視機前。

有劇透,慎點大圖

回顧這部劇走紅的過程,不難發現,能憑藉「過於真實、引發不適」的中國親子關係而火,並不意外。

但比較出人意料的是,觀眾越看越覺得,中年組的戲份才是這類題材國產劇尚未被挖掘的寶藏。

中年危機圖鑑

對於20幾歲的年輕人來說,平時朋友圈熱文——什麼《那些消失在朋友圈的中年人》《成年人的崩潰,都是無聲無息的》——再怎麼熱,都懶得點開:

「跟我有什麼關係?中年離我還早著呢。」

《小歡喜》卻把中年人的生存現狀拍成了視覺具象版,讓人不得不收看中國家庭親子關係「月球背面」的世界——

你都不知道你爸媽藏起過多少狼狽的樣子

最令人措手不及的,便是健康危機

溫柔和善的劉靜罹患乳腺癌,最心酸的卻是,即便突然面臨自己可能會死的恐慌,她本能地放在第一位考慮的是:治不好,孩子怎麼辦。

這就是中年人為什麼面對體檢的機會,總是戰戰兢兢:

比起怕死,更怕上有老下有小無人照顧,怕把整個家庭都拖入萬丈深淵。

身體健康、夫妻和睦的方圓,遭遇了職場危機

這樣一個能幹的、任勞任怨的骨幹,完全沒料到自己會成了博弈的棄子。

在45歲的壯年被「清理」後,方圓茫然而痛苦地發現,自己竟然無路可走。

年輕人看完開始發問,中年人在職場真會這麼慘嗎?

更悽慘的是,在反覆的糾結後,中年人活了小半輩子才深刻體會到世態炎涼——

中年人在別人眼裡,只是一個冷冰冰的職位,是值得和不值得打理的社會關係罷了。

中年失業,就必然會帶來財政危機

孩子要上學、要上補習班,當下和未來的費用已經是望不到頭的無底洞,偏偏方圓的父母還陷入傳銷陷阱,被騙80萬。

那畢竟是自己的親爹媽,還能怎麼辦?也只能苦笑地自我安慰,我們這代人趕緊變老吧,我們肯定不會這麼坑自己的孩子。

然後咬咬牙,把唯一的一套房子變現,填補屋漏偏逢連夜雨的捉襟見肘。

童文潔,一個孩子都老大年紀的職場女精英,也挺慘。

她的職場中不僅有下屬反水、勾心鬥角的宮心計,甚至即便已經到她的位置,依然有可能遭到上級的職場性騷擾而遲遲找不到方法反抗。

她的危機還偏偏遇上家庭最谷底的時機——老公失業,家裡負債,倆孩子馬上要高考,全家都指著她一個人。

當她終於扛不住了,問方圓自己可不可以辭職的時候,尚且還幸運地有個絕世好老公,可以不問為什麼就一口同意。

現實中又有多少家庭的中年夫妻,能做到這樣同心渡過難關?


這一切的憋屈和酸楚,都凝結成了最讓中年觀眾唏噓的一幕:

因失業而苦悶的方圓,在聽聞金庸去世的消息後,才敢借著酒勁兒、借著一個看似與自己的破事兒無關的新聞,在最親的人面前放聲哭泣。

誰年輕時不曾夢想過活成瀟洒的令狐沖?最後卻都在醉酒時分發現,自己其實早就被逼成了沒個人樣的岳不群。

中國父母,沉默而強硬

因為這些不堪的情節,許多年輕觀眾開始共情並意識到,父母不是只有「盯著自己學習、整天發火的爸媽」這一個身份。

他們還是要為自己父母勞心勞力的子女,是職場的風暴中心,是一切雞毛蒜皮的首要負責人,和為了家庭不得不吞下一切煩惱的垃圾桶。

但這個認知遲遲被掩蓋,是因為中國父母根本不願意讓孩子知道自己經歷了什麼,更不會讓孩子知道自己是怎麼想的

同樣是含蓄的東亞社會文化,被拿來對標的韓劇《請回答1988》,對親子關係的詮釋其實直白許多。

在雙門洞,做孩子的能目睹到父母的脆弱,會直接介入父母的中年危機並在這個過程中成長;

在矛盾爆發後,做父母的也會誠懇地跟你當面交心,說「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

這個金句其實也出現在了《小歡喜》里,但卻是童文潔和方圓私下爭論的時候。

關於方一凡應不應該在這個節骨眼上選擇藝考,夫妻倆發生了分歧。

方圓心疼孩子對於夢想的專注和渴望,不想讓孩子像當年的自己一樣,被迫選了並不喜歡的路,人到中年再後悔。

可是童文潔堅決拒絕的理由,卻也在這個現實的環境中聽起來無法反駁。

為什麼非讓兒子去高考、去學穩妥的專業?

因為「我能做的就是把我已有的這些經驗,這些知識,用我們知道的盡其所能地幫他選擇一條相對正確,相對大眾,相對保險的,將來不被餓死的一條路。」

童文潔的觀點在中國家長中非常具有代表性:正因為我們是第一次當父母,沒有經驗,我才這麼為你的前途焦慮。

我看起來現實得近乎無情的樣子,是因為想幫你儘量杜絕日後因為非要走獨木橋而墜落的可能。

但這種掏心掏肺的、最真實的思慮,在方一凡面前,就只呈現出了恨鐵不成鋼的教訓,和令人喘不過氣的嘮叨。

很多年輕人其實都面臨過類似的場景。

父母逼你好好讀書,幫你選專業,幫你選大學,幫你選工作,幫你選對象……最後用一句「為你好」就給溝通判了死刑。

但其實雙方從來都沒有開誠布公地談過,父母的強硬究竟是有哪些現實的考量;

然後孩子怎麼也不明白、也不可能明白,你口口聲聲的「苦心」背後,到底都想了些什麼。

《小歡喜》大量描寫中年人的戲份,其實是給許多衝突提供了雙面視角。

觀眾從方一凡的角度,看到了那個被氣得大喊「你自己去上補習班吧!」的叛逆少年;

同時也看到了方一凡沒看到的、爭吵後無措委屈又心寒的童文潔。

觀眾從喬英子的角度,看到了那個高壓統治到令人窒息的媽媽;

隨著劇情的展開,也了解到宋倩的偏執從何而來,發現她也有承受了生活突如其來的巨大變故後深深埋起來的脆弱。

但是,這麼一個要強的單身媽媽,是絕對不可能把自己有過的痛苦掙扎透露給精心呵護的女兒的。

結果最後呈現在英子面前的,只有無窮無盡的「媽媽只有你了」的事實,和令孩子喘不過氣的緊緊纏繞的「愛」。

要說《小歡喜》真實,這其實是比那些吵架場景更為真實的內核:

中國父母與孩子之間,永遠不肯說原因,卻不得不互相承受一個兩敗俱傷的結果。


理解有時差

在一切的矛盾衝突都幾乎到達高潮後,編劇借劉靜之口,給了中國親子關係一個台階。

喬英子眼中「別人家的媽媽」,在和英子談心的時候吐露,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自己面對兒子也有不知該如何交流的時候;

而英子的媽媽獨自承受了卻沒告訴英子的苦,可能還有很多很多。

它把中年人的生存現狀也融進了中國的親子關係,就讓這個問題變得不止於「父母皆禍害」的單一情緒宣洩。

當然,在現在這個輿論環境中,編劇可以迎合網絡輿論,將原生家庭塑造成不由分說的凶神惡煞;

可以把自己打造成現實主義爽劇,將父母形象標籤化成「假想敵」,讓觀眾沉浸在「惡有惡報」的快感中。

但《小歡喜》其實盡力在找一個彌合裂痕的機會。

不少年輕人是帶著怨氣和恐懼,和父母一起看這部劇、或者互相推薦的。但如果還只停留在單方面互相抱怨指責「你好好看看,好好反思一下你自己」,就太可惜了。

它沒想審判誰,沒想控訴誰,只是在展示了所有人九十九分的掙扎和痛苦之後,終於替廣大中國家庭理想化地找到了一分彌足珍貴的歡喜:

劇中的父母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的愛永遠是在追逐跑在前面的孩子,這愛與被愛之間永遠有時差

但這時差又何嘗是單向的呢?正如微博網友@Syfannn 所說:

「我以為我會在《小歡喜》里找年少時受盡委屈流下的眼淚,卻看到父母當年兼顧家庭事業、獨屬於中年人的那份頹唐。『若你能站在我的立場呢』,誰也無法在當年實現這份共情。」

這樣的中國父母與孩子太讓人感嘆:真正的互相諒解談何容易,中間可能隔了一整個互不退讓卻又各有委屈的時光。

唯一的安慰便是,當越來越多類似題材的現實主義影視劇在螢幕上發人深省,雖然它們可能並不能對個體的生活有多麼可操作的指導意義,但或許能讓未來少一些令人心碎的英子,少一些把自己逼到崩潰的宋倩。

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q-Gk1WwBJleJMoPMUK1O.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