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斷奶豬仔常腹瀉,「三不變三漸變」的步驟原則你必須要用好

2019-05-25   進軍綠色生態農業

斷奶仔豬由於受到疾病感染、飼糧、環境、飼養管理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發生腹瀉是常有的事,它不僅影響到仔豬的生長,而且極易造成死亡,還會造成發育不良,甚至形成僵豬,帶來較為嚴重的經濟損失。那能不能改變豬仔腹瀉這種症狀呢?答案自然是能的,今天筆者就帶大家一起來了解一下斷奶仔豬腹瀉的原因和解決方案吧。

豬仔斷奶後腹瀉的原因:

仔豬斷奶後,離開母豬,不再吃母乳,往往會產生煩躁不安,到處尋找母豬,食慾減退的現象。過度飢餓後又會猛吃猛喝,自然就加重了胃腸的負擔,導致消化機能紊亂,從而引起腹瀉。

1、斷奶腹瀉發生規律:

斷奶後5-10日發生最多,健壯豬多發,受應激大(如寒冷、秩序靠後等)的仔豬嚴重。

2、斷奶腹瀉原理:

(1)斷奶本身是一個最大應激,由於失去母豬,導致有仔豬植物性神經紊亂,體液丟失傾向。

(2)由於拒食之後大量採食,小腸後段和大腸內積存不能消化的食糜,滲透壓過高。

(3)由於小腸後段和大腸內積存不能消化的食糜,為細菌的繁殖創造了環境,大量的細菌產生毒素刺激腸壁細胞分泌體液。

(4)由於血液的滲透壓與腸內相比過低,水分向腸內流,導致腹瀉。

解決方案

1、把握「三不變三漸變」步驟原則

「三不變」即斷奶初期,原圈管理不變,原料喂養不變,原定製度不變;「三漸變」即斷奶以後,飼料配比漸變,生活環境漸變,飼養制度漸變。

(1)早期補料,鍛鍊仔豬採食行為,促進胃腸發育。可在生後5-7天開始誘食,讓仔豬儘早學會採食。

(2)逐步斷乳,慢慢適應。要做到「兩減一增」:逐步減少母仔在一起的時間,逐步減少哺乳次數,同時增加補料次數。

(3)移母留仔,讓仔豬熟悉環境。要移出母豬,讓仔豬留在原圈飼養3-7天,然後再轉圈飼養。

在仔豬斷奶前3~5天適當減少哺乳母豬喂料量(15%~20%),通過減少母豬喂料量來有意控制和減少母乳量,讓仔豬有飢餓感,促使仔豬多吃料。原圈斷奶留養根據仔豬生長發育規律,一般在4~5周齡,體重6.5~7.5 kg斷奶比較安全。

2、調節事宜溫度,注重豬舍衛生

早期斷乳仔豬體溫調節機能還很不完善,對環境溫度有較高要求,3-4周齡時應達到25℃-27℃為宜,溫度稍低,就可能受寒引發腹瀉。早期斷乳仔豬適應的相對濕度為60%~70%,過於乾燥或過於潮濕,都不利於健康。

豬舍衛生做的不到位最易引起仔豬腹瀉,故豬舍地面要定期清掃,舍內要經常進行消毒處理,防止仔豬採食不潔的飼料,防止飲用污水或尿液。及時清理母豬食槽、水槽,不要隨便將飼料撒在不潔的地面上讓仔豬自由採食。

3、少喂勤添用疫苗

斷奶後3~5天內應限食,第一天為正常採食量的1/3,第二天為1/2,第三至六天為3/4,即喂7~8成飽為宜,實行少喂多餐(一晝夜喂6~8次),6天後根據仔豬消化功能情況增加喂量,逐漸過渡到自由採食。

斷乳後維持「兩不變」,即原飼料(哺乳仔豬料)、原圈(將母豬趕走,留下仔豬)。斷奶前三天至一周內,給豬群免疫豬瘟弱毒疫苗,防止傳染性疾病因子侵襲,而引發腹瀉。

做到以上這幾條,可以有效解決斷奶豬仔發生腹瀉的問題,如果是山地放養豬的話就不用刻意區控制這些,自然放出去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