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動態】自主武器系統報告/美聯合作戰概念/「下一代攔截器」 等

2021-01-27     國防科技要聞

原標題:【每日動態】自主武器系統報告/美聯合作戰概念/「下一代攔截器」 等

1

歐洲議會通過禁止發展和使用致命性

自主武器系統的報告

1月20日,歐洲議會以364票贊成的壓倒性優勢通過了一份關於禁止發展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統的倡議報告。報告強調,「人工智慧只能是用於輔助決策或採取行動的工具」「人工智慧技術不能替代人類決策」「人類操作員必須能夠在無法預料結果的情況下糾正或禁用人工智慧系統」。報告認為,致命性自主武器系統挑戰了人類控制方面的基本道德與法律問題,呼籲歐盟禁止研發和使用此類系統。

作者 |周智偉(中國船舶信息中心)

編輯 |趙霄

2

美聯合作戰概念發布推遲至春季

美參謀長聯席會議副主席約翰·海騰稱,由於新冠疫情使大型多軍種演習受阻,全域作戰的關鍵性聯合作戰概念將推遲到春季發布。

為使新聯合作戰概念達到1級成熟度,需要舉行由全軍種和高度活躍的「紅隊」共同參與的大型兵棋推演。截止目前,原本應已完成的三次重要兵棋推演與一次全球綜合演習中僅完成一次,且受疫情影響未能取得滿意效果。

國防部長勞埃德·奧斯汀計劃在對這一新作戰方式的評審中關注後續可能需要進行的工作。海騰負責的聯合需求監督委員會已經在制定首要需求,以便各軍種和國防部能夠實施聯合作戰概念。

作者 |郭文旭

編輯 |趙霄

3

美國防部推進「下一代攔截器」的

開發以期在2028年具備擊毀洲際彈道飛彈的能力

美國飛彈防禦局(MDA)正在推進「下一代攔截器」(NGI)的開發,以應對日益先進的威脅。MDA計劃為NGI授予兩份開發合同,用於將最佳創新技術集成至技術基礎設施。基本需求主要包括:需實現「快速」攔截功能;功能需經過技術驗證,可以集成現有尖端武器中的新技術;可能裝備多個「殺傷性飛行器」,在必要情況下可同時摧毀多枚洲際彈道飛彈;需在2028年左右實現全面部署。

作者 |孫琴

編輯 |趙霄

4

美國人工智慧公司

在無人機上部署人工智慧網絡安全系統

美國人工智慧公司SparkCognition和無人機空域管理公司SkyGrid宣布了一項新的合作,將直接在無人機上部署人工智慧支持的網絡安全產品,保護無人機在飛行過程中免受「零日漏洞攻擊」(在發現軟體漏洞的當天發起的網絡攻擊)。SparkCognition公司的「深層鎧甲」網絡安全產品利用機器學習技術為終端提供多層保護,可以抵禦99%的未知威脅。DeepArmor產品與SkyGrid公司的空域管理系統AerialOS集成,可直接部署在無人機上,即使在網絡連接受損或不存在的情況下也能發揮作用,實現由人工智慧提供無人機保護的空域管理系統。

作者 |韓雨(北京海鷹科技情報研究所)

編輯 |趙霄

5

俄羅斯擬開發新型遠程攔截機

以取代「米格」-31戰鬥機

俄羅斯國家技術集團(Rostec)宣布,將開發新型遠程攔截機—「米格」-41,以取代「米格」-31戰鬥機。「米格」-41是5 ++或第6代戰鬥機,其設計工作已於2019年底完成,主要特點包括:是一種超聲速、重型隱形攔截機;將裝備多功能遠程攔截飛彈系統,該系統可以配備多個子飛彈以增加攔截能力,有望具備攔截高超聲速飛彈的能力;將裝備反導雷射器並可能搭載反衛星飛彈;能在近太空的高度飛行;未來將被改造成無人駕駛版本。據俄媒體推測,「米格」-41將在蘇-57的基礎上建造,進行配置更新和機體改裝,使其最高速度至少達4.9馬赫,巡航速度達2~2.4馬赫;發動機也可能會沿用蘇-57使用的Izdeliye 30發動機。

「米格」-31正在升級為BM版本,升級後時速可達3000千米,飛行高度達21000米,其配備的Zaslon-M被動式相位陣列雷達能夠探測高達320千米的空中目標,並能在280千米外摧毀目標。新雷達可支持飛行員同時追蹤多達十個目標,並同時用飛彈擊中六個目標。航空電子設備和武器現代化更新後,「米格」-31BM的效能提高了2.6倍,並能搭載「匕首」高超聲速飛彈。目前,「米格」-31駕駛艙的升級工作已完成,預計到2023年,「米格」-31機隊將實現全面現代化。

作者 |孫琴

編輯 |趙霄

註:原文來源網絡,文中觀點不代表本公眾號立場,相關建議僅供參考。

更多精彩內容,請回復關鍵詞查看:

綜合分析

戰略與規劃

科技管理

國防創新

軍事理論

人工智慧

陸軍

海軍

空軍

航天

網絡空間

電子信息

核武器

高超聲速

無人系統

精確打擊

防空反導

新概念武器

生物與醫學

戰例與演習

先進材料

製造

基礎科學

技術

先進動力

與能源

試驗鑑定

軍事科學院軍事科學信息研究中心微信平台

覺得不錯,請點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qOvRXcBRnIjoXcGDMr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