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缺陷有裂紋、變形、鼓脹,蟻孔、蠕孔及氣孔等,現分析如下。
一、型殼裂紋
型殼裂紋有兩種情況,一是澆口杯產生裂紋,如圖1所示;二是型殼表面產生裂紋,如圖2所示。
圖1 澆口杯裂紋
圖2 型殼表面裂紋
澆口杯裂紋特徵:型殼的澆口杯有裂紋,嚴重時澆口杯開裂。 型殼表面裂紋:在型殼的表面上有彎曲的、深淺不等的裂紋。
01
產生原因
(1)塗料中水玻璃的模數、密度過高或過低;塗料中的粉液比過低;或硬化劑的濃度、溫度和硬化時間不當,硬化不充分;或型殼在硬化前的自然風乾時間不夠,不利於硬化劑的繼續滲透硬化,影響了矽凝膠的連續性和緻密性;或型殼的層數不夠等原因,導致型殼的強度低,出現了裂紋。
(2)塗料層塗掛的不均勻,或撒砂層厚薄不均;尤其是浸塗料後沒有撒上砂的部位,矽凝膠在收縮時受力不均勻,導致型殼產生裂紋。
(3)脫蠟液的溫度低,脫蠟時間太長。由於蠟料的熱膨脹係數大於型殼的熱膨脹係數,脫蠟緩慢將導致型殼在脫蠟的過程中受到各種應力的作用;如果超過此時型殼的強度極限,就會產生裂紋,甚至開裂。
(4)焙燒時,型殼入爐溫度高,升溫過快,或高溫出爐急冷;或型殼多次焙燒,產生微裂紋,甚至裂紋,降低了強度;或型殼的高溫強度低,使型殼在焙燒時產生裂紋。
(5)清理澆口杯時,機械損傷澆口杯。
2
防止措施
(1)採用下列措施,型殼的高溫強度就高。
水玻璃的模數M=3.0~3.4,密度ρ=1.30~1.33 g/cm3配製的加固層塗料。
採用合理的塗料配製工藝,並執行塗料的「配比-溫度-粘度」曲線。
採用合理的硬化工藝,控制硬化劑的「濃度-溫度-硬化時間」;或選用氯化鋁代替氯化銨硬化型殼。
合理的制殼工藝,如塗料粘度與撒砂粒度的合理配合,硬化工藝參數要確保型殼充分硬化。
採取措施增加型殼強度,如常用的增加型殼層數,或採用復合型殼等;必要時大件型殼可用鐵絲加固等。
(2)蠟模浸入檢驗合格的塗料中,上下移動和不斷地轉動,提起後滴去多餘的塗料,使塗料均勻地覆蓋在模組的表面上;不能出現塗料的局部堆積或缺少塗料(漏塗);並及時、均勻撒砂。
(3)適當提高脫蠟液的溫度,控制在95~98℃;縮短脫蠟時間,以15~20min,不超過30min為宜;水玻璃型殼脫蠟的要點:高溫快速。必要時,改進脫蠟方法。
(4)選用合理的焙燒工藝,氯化銨硬化的型殼焙燒溫度T=850~900℃,時間0.5~2h;並嚴格執行;必要時,採用階段升溫,或冷卻;型殼焙燒不能超過兩次。
焙燒良好的型殼呈白色、粉白色或粉紅色;焙燒不良的型殼呈深色或深灰色,表示型殼殘留較多的碳分。
(5)清理澆口杯時應仔細,避免機械損傷;必要時,改進澆口杯的結構。
二、型殼變形
特徵:型腔的尺寸不符合圖樣要求,如圖3所示。
圖3 型腔變形的型殼
1
產生原因
(1)型殼高溫強度低,其抗高溫變形能力也低。型殼變形大部分是在脫蠟、焙燒或澆注過程中產生的。澆注時,靠近澆口的高溫有可能使型殼發生變形。
(2)塗料的粘度大,塗層過厚,塗料堆積;或硬化液濃度低,溫度低,硬化時間短,硬化不足等原因,導致型殼的強度低。
(3)脫蠟液的溫度低,脫蠟時間太長。由於蠟料的熱膨脹係數大於型殼的熱膨脹係數,脫蠟緩慢將導致型殼在脫蠟的過程中受到各種應力的作用,是型殼在脫蠟過程中變形。
(4)中小件型殼的焙燒溫度過高、焙燒時間過長;或冷卻過快;或焙燒時擺放不當(堆壓、擠壓),使得支撐受力不平衡等原因,引起局部變形。
(5)焙燒爐不能滿足工藝要求。
(6)焙燒與澆注配合不當,型殼在焙燒後的熱態時,強度較高;溫度下降時,強度隨之下降。如型殼在冷態下澆注,型殼急劇升溫熱膨脹係數大,導致型殼變形。
2
防止措施
(1)下列因素的合理匹配與控制,就可以適當的提高型殼的高溫變形能力:
水玻璃的模數M=3.0~3.4,密度ρ=1.30~1.33 g/cm3配製的加固層塗料。
選用硬化劑;氯化鋁硬化的型殼比氯化銨硬化的型殼。
鋁矽系粉、砂,代替矽石粉、砂。
制殼工藝。如塗料粘度與撒砂粒度的合理配合,硬化工藝參數要確保型殼充分硬化。
焙燒和澆注的合理配合,防止型殼在冷態下澆注。
採用復合型殼,如水玻璃與矽溶膠型殼,水玻璃與矽酸乙酯型殼等。
(2)掌握、運用、控制塗料的「配比-粘度-溫度」關係曲線;注意塗掛操作,使塗層均勻地覆蓋;控制硬化液的濃度、溫度和硬化時間,使型殼充分硬化。
(3)型殼停放12~24h再脫蠟;選擇合理的脫蠟工藝,脫蠟液的溫度控制在95~98℃,脫蠟時間為15~20min,不超過30min;以及型殼在脫蠟過程中的擺放等。
(4)選擇合理的焙燒工藝,氯化銨硬化的型殼焙燒溫度T=850~900℃,時間0.5~2h;注意型殼在焙燒過程中的擺放,避免型殼彼此擠壓;控制焙燒出爐的冷卻速度等。
焙燒良好的型殼呈白色、粉白色或粉紅色。
(5)加強焙燒爐的定期檢測和日常維護保養,使其滿足焙燒工藝要求。
三、型殼鼓脹
特徵:型殼整體鼓脹,或局部塗層鼓脹。型芯鼓脹,如圖4所示;型殼內表面鼓脹,如圖5所示。
圖4 型芯向型腔鼓脹
圖5 型殼內表面層向型腔鼓脹
1
產生原因
(1)型殼分層的各種原因:
水玻璃模數高,或塗料的粘度大;操作不當,或撒砂時間控制不當,使塗料或型砂局部堆積;以及硬化不良等原因。
面層硬化前的自然風乾時間太長,與第二層塗料潤濕和結合不好。
塗料撒砂後,表面有浮砂;或面層砂的粒度過細,砂中粉塵過多或砂粒受潮含水分過多;導致第二層塗料與面層砂結合不牢。
面層硬化後晾乾的時間短,型殼局部表面殘留過多的硬化液等原因。
(2)型殼抗高溫變形能力低的原因:
型殼高溫強度低,其抗高溫變形能力也低。型殼鼓脹大部分是在脫蠟、焙燒或澆注過程中產生的。
塗料的粘度大,塗層過厚,塗料堆積,或硬化液濃度低,溫度低,硬化時間短,硬化不足等原因,導致型殼的強度低,抗高溫變形能力也低。
(3)脫蠟液的溫度低,脫蠟時間太長。
(4)中小件型殼的焙燒溫度過高、焙燒時間過長;或冷卻過快;或焙燒時擺放不當(堆壓、擠壓)等原因。
(5)焙燒與澆注配合不當,如型殼在冷態下澆注,型殼急劇升溫熱膨脹係數大,導致型殼鼓脹。
2
防止措施
(1)防止型殼分層的各種措施:
控制制殼場地的溫度保持在22~26℃為宜;適當的降低塗料粘度,增加其流動性;必要時,在塗料中適當的添加表面活性劑,改善塗料的塗掛性、覆蓋性;注意操作方法,即型殼浸入塗料中,要上下移動和不斷地轉動,提起後滴去多餘的塗料,使塗料均勻地塗掛和覆蓋在型殼的表面上,立即撒砂,不能出現塗料或型砂的局部堆積,並充分硬化。
型殼硬化前應自然風乾一定的時間,一般選用15~40min,以型殼「不濕不白」為宜;硬化後要進行晾乾,使型殼繼續進行滲透硬化,硬化的更加充分。
檢驗型砂的粒度和粉塵(粉塵含量≤0.3%),控制型砂在使用中的濕度應≤0.3%;並及時清除型殼上多餘的浮砂;面層撒砂的粒度不要過細,以40/70目為宜。
(2)防止型殼變形的各種措施:
選擇合適的水玻璃模數和密度,選用塗料合理的「粉液比、粘度和溫度」;鋁矽系粉、砂,代替矽石粉、砂;選用合適的硬化劑及選用合理的硬化工藝參數,控制硬化液的濃度、溫度和硬化時間,使型殼充分硬化。
注意塗掛操作,使塗層間均勻地覆蓋。
型殼停放12~24h再脫蠟;脫蠟液的溫度控制在95~98℃,脫蠟時間為15~20min,不超過30min。
氯化銨硬化的型殼焙燒溫度T=850~900℃,時間0.5~2h;控制焙燒出爐的冷卻速度等。
總之,選用合理的塗料工藝、制殼工藝、焙燒與澆注工藝,或採用符合型殼等,提高型殼抗高溫變形能力
四、蟻孔
特徵:型殼的內表面上有分散或密集的小孔洞,如圖6、圖7所示。
圖6 蟻孔(粉液比1:0.8)
圖7 型腔內,均在蠟膜的上部產生蟻孔
1
產生原因
(1)配製面層塗料時,塗料中的粉液比太低(≤1:0.8)。在正常使用溫度下,塗料的粘度低(塗料在粉液比相同的條件下,其粘度隨著溫度的提高而降低),蠟模上的塗料層太薄;而面層砂的粒度較大。尤其是使用沸騰法撒面層砂時,砂粒易穿透塗料層,在型腔形成蟻孔。
(2)蠟模中的硬脂酸含量過低,或蠟模在塗掛前沒有進行表面脫脂處理,降低了蠟模的潤濕性和塗掛性。
(3)塗料對蠟模的潤濕性差、塗掛性差。
(4)蠟模組裝不當,或塗掛麵層的浸塗、撒砂方法不當,或控料時間太長,使模組的中、上部局部塗料層太薄(見圖7),甚至沒有塗料層,易使型腔產生局部蟻孔。
2
防止措施
(1)配製面層塗料時,在專用配料桶中,不斷攪拌水玻璃、潤濕劑,再徐徐加入粉料;當水玻璃模數為3.0~3.4,密度為1.25~1.28g/cm3時,粉液比為1:1.0~1.3為宜;充分攪拌後的塗料要進行8~12h的回性處理;再選用相應的面層砂粒度,一般選用50/100或40/70目的矽砂;面層砂應使用雨淋法撒砂。
(2)蠟料中的硬脂酸含量不能低於50%,可以適當的提高硬脂酸的含量(一般為5%~10%),以利於提高蠟模的潤濕性,改善蠟模的塗掛性。
模組浸塗前要用脫脂液(濃度為質量分數的0.3%表面活性劑或中性軟肥皂水溶液)去除蠟模表面殘留的分型劑或脫模劑,以改善蠟模表面對塗料的潤濕能力,改善塗料的覆蓋性,以提高型殼的表面質量。
(3)在面層塗料中加入適量(一般為粘結劑質量的0.1%~0.3%)的表面活性劑(如農乳130,或JFC),以利於降低塗料的表面張力,增加塗料對蠟模的潤濕作用,改善塗掛性。
塗料中加入表面活性劑後,在攪拌過程中易產生氣泡,所以應加入消泡劑(常用有機矽樹脂系消泡劑,加入量為粘結劑質量的0.05%~0.1%)。
(4)改進蠟模組裝,注意型殼面層的塗掛操作,使塗料均勻、完整地覆蓋在蠟模的表面上,並及時撒砂。
五、蠕孔
特徵:型殼的內表面上有分散的,或密集的蠕蟲狀孔洞,如圖8、圖9所示。
圖8 蠕孔(粉液比1:0.6)
圖9 蠕孔 16×
1
產生原因
(1)塗料中的粉液比過低(≤1:0.6)。蠟模上的塗料層太薄。
(2)產生「蟻孔」的(2)、(3)、(4)同樣適用於蠕孔。
2
防止措施
「蟻孔」防止措施的(1)、(2)、(3)和(4)均適用於蠕孔。
六、氣孔
特徵:型殼的內表面留有氣泡的光滑孔洞,如圖10所示。
圖10 氣孔
1
產生原因
(1)面層塗料在攪拌過程中,捲入過多的氣體;攪拌後沒有進行回性處理,或回性處理時間短。
(2)面層塗料中加入發泡較高的表面活性劑。
(3)面層塗料在攪拌過程中,沒有加入消泡劑。
(4)面層塗掛操作不當,在蠟模的稜角處留有氣泡。
2
防止措施
(1)配製面層塗料過程中應控制攪拌速度,避免捲入或產生過多氣泡;充分攪拌後的塗料要進行8~12h的回性處理,使氣體充分溢出。
(2)攪拌面層塗料時,應加入發泡較低的潤濕劑,常用農乳130或JFC,加入量為水玻璃粘結劑的0.1%~0.3%。
(3)在配製面層塗料過程中,應加入消泡劑;加入量為水玻璃粘結劑的0.05%~0.10%。
(4)注意面層塗掛操作;必要時,用毛刷刷塗,或用壓縮空氣吹除蠟模稜角處的氣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