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不乏頂尖學府,是許多學生夢想的象牙塔。牛津大學,就是其中之一。
距離倫敦約一小時火車車程的牛津,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盎格魯-撒克遜人時期,到公元912年已經發展成英格蘭重要的一座城鎮。許多外國城市都是音譯,而「牛津(Oxford)」卻是意譯。「Ox」意為「牛」,「Ford」意為「淺灘」。泰晤士河和柴維爾河在這座小鎮匯合,河水很淺,牛拉車即可涉水而過,城市因此而得名。
牛津大學(Oxford University)是英語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學,其確切的建校時間早已無從考證,12世紀前,英國沒有大學,學生們都是去歐洲大陸其他國家求學。大約在公元1167年,英格蘭與法蘭西開戰,一種說法是英國召回了在巴黎的學生,另一種說法是法國國王把學生趕回了英國。當時在牛津有一座英王亨利二世的行宮,為了尋求國王的庇護,學生們就聚集到了牛津,主要從事經院哲學的研究。到了12世紀末,牛津大學初具規模,1201年有了第一位校長,1213年羅馬教皇的使節給大學頒布了第一張特許狀,13世紀中期後各個學院陸續成立,開始了牛津大學的璀璨歲月。
看來還是讀書人有志氣,不讓我們在法國讀書,我們自己建個大學還不行麼?沒想到,這一下子就建了世界上最頂級的學府。八百多年來,許多傑出人士都曾就讀於此。校園裡走出了6位英國國王,7個國家的11位國王,19個國家的53位總統和首相,其中包括26位英國首相,47位諾貝爾獎獲得者,12位聖人,86位大主教和18位紅衣主教,是英國皇族和世界學者的搖籃。
林肯學院
今天的牛津大學共有39個學院,他們之間的關係有點像美國的「聯邦制」,相互獨立卻又聯合運作,每個學院都收到不同教派的資助,從而保持了各自獨特的學術特點。教學和研究活動由「學部」組織,學部不屬於任何一個學院。
聖靈學院
作為世界頂級的學府,不但沒有校門和圍牆,就連個「牛津大學」的招牌也沒有。在這裡,城市即大學,大學即城市,街道就從校園穿過。學校高聳的塔樓令人肅然起敬,古樸的石牆上爬滿老藤,整座小城顯得古樸素雅,古色古香的建築是分屬於不同年代的不同建築流派。漫步於街道上,擦身而過的大多是莘莘學子;街邊店鋪售賣最多的不是衣服不是工藝品而是書籍。這個紙墨飄香的城市,蘊含著千百年來積澱的斑斕文化。
在英國,牛津被稱為「the City of Dreaming Spires」,意為「夢想之城」。是啊,來此就讀的都是懷揣夢想的學生,牛津不也是無數學生的夢想麼?
這座不同年代、不同流派的建築風格的大學城也是各大影視劇的熱門取景地,不僅包括電影《哈利波特》全系列,《黃金羅盤》、《007之明日帝國》、《X戰警:第一戰》、《魔法覺醒》等都曾在此拍攝。
我留給牛津的時間只有短短的一個下午,當天傍晚還要開車趕到離此1小時車程的溫莎小鎮住宿。一是我時間不夠了,二是我來這裡的時候恰逢周末,酒店都離市中心比較遠且公共運輸不便。非常不推薦自駕車游牛津,市中心停車場少且貴,繞了近半個小時才找到一個停車位,不遠處就是牛津最重要的路口。正值周末下午,街頭人來人往好不熱鬧。這個路口是整個牛津的中心點,也是計算到牛津距離的原點。向北是谷市街(Cornmarket St),向西是「皇后街(Queen Street)」,向東是主街「高街(High Street)」,向南是聖阿代爾街(St Aldate's)。
路口處一座高聳的塔樓叫「卡法斯塔(Carfax Tower)」,其名字是由法語「Carrefour」轉化而來。這個詞看著眼熟不?沒想到,法國超市「家樂福」是「十字路口」的意思。想想也挺有意思,牛津費了千年的勁,學生從法國撤回了,最重要的路口還沿襲了法語的稱謂。
這座塔樓原名「聖馬丁塔」,原本這裡有一座建於12世紀的聖馬丁教堂,19世紀因道路擴寬,教堂被遷走,塔樓就留了下來。這座高23米的鐘樓是牛津市中心最高的建築,如果時間緊迫來不及去聖母瑪利亞大學教堂(University Church of St Mary the Virgin)登頂俯瞰牛津,可以花2.2英鎊登上鐘樓俯瞰牛津市景。
鐘樓里的大鐘只有在重大活動時才會敲響,現代化的今天早已用側牆上的電子鐘計時,整點的時候鐘樓上的小人會做出敲鐘的動作。
如果在牛津只能參觀一所學院,那我一定會選最著名的基督教堂學院(Christ Church College)。
基督教堂學院是牛津最大的學院之一,於1525年亨利八世執政時期由紅衣主教托馬斯·沃爾西(Thomas Wolsey,約1475—1530)創建,其全名是「亨利八世國王在牛津建立的基督座堂教堂學院(The Dean, Chapter and Students of the Cathedral Church of Christ in Oxford of the Foundation of King Henry the Eighth)」。1546年,國王把學院禮拜堂(Chapter)改為城市大教堂(Cathedral)並重新命名,成了世界上唯一用作大教堂的小禮拜堂。它不僅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同時兼為主教座堂的學院,也是唯一一個以教堂為校舍的學校,還享有不稱為「College(學院)」的特權,近200年來從這裡走出了13位英國首相。當然,《哈利波特》等電影在此取景也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影迷來此打卡,成了最受遊客歡迎的學院。
牛津大學食堂
寬闊的大方庭大約80米見方,作為約克大主教,英格蘭的領軍人物,大法官和紅衣主教學院的創始人,沃爾西最初曾想用它作為未來新建教堂的迴廊。方庭北邊於1665年先完工,主要由教堂神職人員使用,後來的十幾年完成了東邊和南邊,今天學院院長就住在東邊。1681年牛津畢業的建築家克里斯多佛·雷恩爵士(Sir Christopher Wren)主持建造了西側的湯姆塔,方庭才算全部竣工,這個大方庭也被命名為「湯姆方庭」。
入口處屋頂上都是院系學生設計的紋章
湯姆塔(Tom Tower)里裝有6.25噸重的湯姆鍾,每晚21:05敲響101下,代表學院最初的100位院士和1663年新增加的一位。要不怎麼說牛津就是「牛」呢,按照時區細分的話,牛津時間比格林威治標準時間晚5分鐘,儘管1852年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在世界正式執行,但牛津愣是堅定地保留了「本地標準時間」。鐘聲敲響是發出宵禁信號,提醒各學院關閉大門,基督教堂學院在101下敲完後是最後一個關門的,回來晚的學生要被處以罰款。這一規定直到1963年才被廢止。
方庭中央有一座「水星噴泉(Mercury fountain)」,又名「墨丘利噴泉」。墨丘利是羅馬神話中的傳令神,在希臘神話中叫赫爾墨斯。靈動的墨丘利傾身向前,右手高舉,似乎在提醒學生們注意時間。學院曾經還有個傳統,畢業時體育生要把藝術生扔到噴泉里惡搞一下,英國作家伊夫林·沃(Evelyn Waugh,1903-1966)的小說《舊地重遊(Brideshead Revisited)》和據此改編的電視劇《故園風雨後》中都曾出現過這樣的情節。如今方庭不允許遊客進入,只供師生穿行。
基督教堂學院的食堂就是電影《哈利波特》霍格沃茨學校的食堂大廳。電影並不是在這裡拍的,只是模仿了這裡的設計在攝影棚里搭的景。這座食堂大廳不僅是牛津最大的,還曾在英國內戰期間作為查理一世的臨時國會大廳。
在暑假和聖誕節、復活節期間,牛津大學的不少學生公寓都對遊客開放,可以在網上提前預訂。如果在這段時間來牛津,非常推薦在校園裡住一晚。因為參觀許多學院都要買門票,但對住校客人是免費開放的。住宿大多包含早餐,而且是在古老的學院食堂里用餐。住在校園裡不僅能體驗大學生活,還能在電影《哈利波特》中霍格沃茨學校的食堂大廳仿建的基督教堂學院裡吃一頓豐盛的早餐。基督教堂學院為遊客提供了四處含早餐的B&B和一處不含早餐的Bedroom only,推薦首選距離食堂大廳最近,湯姆方庭東南的「草甸樓(Meadows Building)」,其次是湯姆方庭東北的「派克沃特(Peckwater)」。這兩種住宿的房間都比較古老,畢竟是數百年歷史的學校。但也正是住在這裡,才能體驗古樸的大學風情。如果想選擇現代一點的住宿,就是湯姆方庭正北的新宿舍樓(Blue Boar)。
那麼,如何預訂校園住宿呢?英國有專門預訂校園住宿的網站,不僅僅是牛津的,全英學校都可以。網站有中文版,可見牛津有多歡迎中國遊客。
1、在www。Universityrooms。com/zh-CN/(把「。」換成「.」),頁面搜索框里輸入「Oxford」,點黃色的搜索框。
2、這一頁列舉了牛津大學可以住宿的學院,有43處住宿,在「Where」輸入「Christ Church」,點搜索框。
3、這裡列出了可以選擇的日期,今年復活節假期期間有空房,3月23-24和3月30-31日。以選擇後者為例,點搜索框。
4、這裡列出了不同學院的住宿,選擇Meadows B&B room,數量1,價格為68英鎊/晚,點「下一步」。
5、進入預訂頁面,這個價格已經包含了稅費。點「下一步」。
6、可以註冊,也可以以訪客身份繼續,填寫住宿人的信息,填好點「下一步」。
7、填寫銀行卡信息,預訂付款完成。
需要注意的是:這裡預訂住宿是不能退款的,務必確定好行程後再預訂。如果有其他心儀的學院,也可以在這個網站預訂。不同學院對住校客人有不同年齡要求,有的要求18歲以上,有的要求21歲以上。大部分學院都不接受兒童住宿。
預定完成後,神聖的牛津大學校園生活就等著你去體驗了。
英國人把牛津當做一種傳統,一種象徵,在這裡可以追尋過去的美好時光,重溫昔日的輝煌。城市裡不同時期莊嚴肅穆的建築處處給人歷史的縱深感。在英國有一句民諺:「穿過牛津城,宛如穿過歷史的時空隧道」。
==========
【作者:沙漠玫瑰】
環球旅遊達人,旅行體驗師、自由撰稿人、嘉賓主持。已隻身旅行過五大洲近50個國家,200餘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