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總說「狼狽為奸」,狼都認識,那麼狽又是啥動物?卻鮮有人知

2020-08-15     蜀山筆俠

原標題:古人總說「狼狽為奸」,狼都認識,那麼狽又是啥動物?卻鮮有人知

狼是一種非常兇猛的群居動物,據專家研究考證,狼到現在已經有了500萬年的歷史了。在恐龍滅絕後,很多小型的食肉動物開始大量繁衍,狼就是其中之一,它跟史書上有記載的泰坦鳥屬於同一時期的生物,但是泰坦鳥不幸被歷史的洪流淘汰,而狼頑強地活了下來。

現如今,隨著人們對山林的大肆開採,原生的自然環境遭受破壞,虎、狼等各種野生動物的數量驟減,但是在一些原始森林以及還未被開發的地區,依然存在著狼群的蹤跡,比如在我國的東北、內蒙、新疆一帶,還會發現群居性的狼群。

因為狼是兇猛的食肉動物,且具有群居性,所以古代一些好戰、勇猛的部落,特別是游牧民族特別欣賞狼的血性和狼群的團聚力,就會把狼作為部落的圖騰,比如高車、烏孫等突厥部落,就將狼當成民族的信仰,對「狼圖騰」極其崇拜。

而要說起關於狼的成語,一定少不了一個「狼狽為奸」。人們就算沒有見過真的狼,但關於狼的影視資料和圖片卻見過不少,所以對狼並不陌生,可是對「狽」這種生物卻難免存有疑惑,「狽」是什麼生物?根本沒人能準確地說清楚。

除了從成語的字面意思能夠知道狽和狼經常一起出現做壞事之外,大多數人對「狽」都沒有一個獨立的形象認知。在中國的傳說里,狽與狼是近親的關係,長得十分相似。《本草綱目》中有關於狽的記載,說狽的前足比狼的前足短,沒有辦法自己捕食。

但是狽很聰明,能夠知道哪個地方有食物,所以它通常是趴在狼的身上出行,作為狼群的軍師指揮狼群行動,因此,人們才總說狼狽為奸。在漢語字典的解釋里,狽是一種存在傳說中的動物,但是關於狽的身份,民間卻有兩種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認為狼和狽是兩種不同的動物。狼較為兇猛,行動力強,善於捕獵;而狽因為前腿太短,後腿太長,不方便行走,但又極其聰明,所以跟狼群合作,在狼群出動捕食的時候趴在狼群的身上充當指揮官,因此二者相輔相成,關係十分親密。

但從來沒有人親眼見過狽,歷史學家考古時也沒發現關於狽的蹤跡,就只在一些歷史畫冊上見過狽,而畫冊上的狽總是跟狼一起出現,由狼背著前行。正是因為沒有任何關於狽的有效文字資料,所以狽才被人們認為是傳說中的動物。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狽」其實是受傷的狼。他們可能是一出生就帶有生理缺陷,也可能是在後天捕獵的過程中不慎被獵人的捕獸夾所傷,夾斷了前腿,所以才會導致前腿過短,無法獨立行走。

而狼是一種特別團結的群居性動物,不可能丟下受傷的同伴,所以當同伴因為前腿過短走路不便時,便會在外出捕獵的時候將同伴背在身上,不僅能避免它脫離狼群發生危險,還能讓它感受到集體的溫暖。

《康熙字典》也曾提到過狽,認為狼、狽同宗同族,應該是一母生二子,區別在於狼肢體健全,而狽的前腿天生缺陷。不過這些說法都是人們的猜測而已,至今都沒有得到考證,所以直到現在,「狽」依然是一個謎,是只存在傳說中的動物。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e_i73MBeElxlkkaFdL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