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這幾招,孩子更愛聽你講故事

2019-09-27   小雪老師講故事

經常會有家長和我說:寶貝非常喜歡聽你講故事,每天都要聽,可把我給解放了!還有的寶媽說:小雪老師,孩子每天聽你講故事就行了吧?還用再看書嗎?

每當看到寶爸寶媽們這樣的留言,我都會對他們說:親愛的,大家把我講的故事當成輔餐就可以啦,家長和寶貝的親子閱讀才是正餐呢!每天的睡前的親子講故事還是不能省略滴!

我這樣一說,有的爸爸媽媽又有疑問了。他們說:小雪老師,可我既沒有甜美的嗓音也不像你講的那樣專業呀!每每看到這樣的留言,我也總會開玩笑說:親愛的,如果大家都有著甜美的嗓音、專業的演繹,那我們這些專業的主持人豈不是沒飯吃了?這當然是句玩笑話,不過要想讓孩子喜歡你講的故事,我還是真的有一些心得可以分享給大家呢!


1

要挑選適合孩子的故事

不同年齡段的孩子理解能力不同,給只有一兩歲的寶貝講三字經的故事、成語故事,寶貝肯定是聽得雲里霧裡、一知半解;同樣,給10歲的孩子講嬰兒畫報上的故事,孩子也會覺得太過於幼稚淺顯。給一些男孩講公主的故事,男孩們可能會哂笑甚至嗤之以鼻,給女孩們講兵器或者汽車方面的故事,女孩又會覺得索然無味、提不感興趣(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所以,根據孩子的年齡、認知理解能力、性別,以及興趣愛好、脾氣秉性有針對性地選擇適合寶貝的故事很重要,也是講好故事的前提。

另外,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提前做好講故事前的準備。


2

通讀故事,了解內容、確定講述基調

先說說我是怎樣做準備的。拿過來一個故事,一般情況下我會從頭到尾默讀一遍,在專注的默讀過程當中去了解故事的內容、情節的來龍去脈,情感的起承轉合,以及所要突出的主題。了解了這些方面之後就大致可以確定講述故事的總基調了,比如孩子們都很喜歡的《憋不住憋不住快要憋不住了!》的基調就是幽默滑稽的、《猜猜我有多愛你》的基調是溫情有愛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基調是淒婉悲傷地、《假如我是一個大人》就是苦惱疑問的……作品不同,講述的基調也不盡相同。甚至有的作品不同的情節和段落也會展現不同的情感基調。如果不論什麼作品都是一個調門、一種語氣、一種節奏、一種基調的話,不同的故事聽起來就會有千人一面之感。設計和把握故事的基調是十分重要的。


3

根據角色確定聲音造型

在第一遍的默讀當中除了要把握故事的基調,還要完成一個任務,那就是了解角色的多少、各個角色的年齡、性格特點,從而確定每個角色的聲音造型。

比如《憋不住憋不住快要憋不住了》這個故事。裡面有將近10個角色角色,除去兩位服務員阿姨、一位工人叔叔、主持人叔叔阿姨這些次要配角外,還有主要角色小男孩英男、長頸鹿、蝙蝠、骨頭架子、妖怪。為了使故事講得更加繪聲繪色,我將長頸鹿的聲音設計得渾厚粗重,蝙蝠的聲音設計得油滑扁平,骨頭架子的聲音設計的蒼老顫抖,妖怪的聲音設計得陰險尖細,而英男的聲音則是一個地道的小男孩的聲音。豐富而獨具個性的音色為故事增色不少,每次在小雪老師講故事活動現場,孩子和家長們都被這個故事逗得捧腹大笑。

之後第二遍的朗讀就可以出聲講啦,可以在講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故事的理解和感受,同時去塑造和調整角色的聲音造型。

4

將文字做口語化加工

故事具有口語化的特點。所謂的口語就是生活化的語言。由於兒童故事基本都是成人創作的,所以遣詞造句和文章的結構都難免帶有一些書面語的色彩。這樣的書面語講起來不夠順口,聽起來也不順耳,最重要的是孩子有可能不理解這些書面語的含義,這就要求講故事的人要把一些書面語改成口語,讓故事更加通俗易懂,能夠被孩子接受。比如,故事當中「夜幕開始垂下來」,就可以改成「天快要黑了」;書面語言「即」可以改成「就是」; 「嗔怪道」可以改成「不滿意地說」;書面語言「如是說」可以改成「這樣說」等等。

另外要使語言口語化還要注意多用短句、簡單的句式,儘量少用長句子和倒裝句。

還可以根據情節發展以及角色的需要,適當增加一些語氣詞。



5

讀准字音

故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拿不準的字音,這時千萬不要望字生音,一定要趕緊查字典,不能稀里糊塗地矇混過關,讓孩子從小就學習不正確的讀音。比如,我在講故事課堂上教孩子們的寓言故事中有一個作品叫做《老海龜的悲劇》,其中一句是「感到十分愜意」,孩子在家裡預習這個作品時不認識「愜意」的「愜」字,很多家長也拿不准,結果上課時,有的還在讀成了「xia(霞音)」,有的讀成了「jia(夾音)」,我問孩子們為什麼讀這個音,孩子們說是媽媽教的,或姥姥告訴的,真是讓我哭笑不得。

無論南方北方,很多家長的普通話都不夠標準,建議大家家裡一定要備一本新華字典和現代漢語詞典,遇到拿不準的讀音要養成查字典的好習慣,久而久之,稍大一些的孩子也會和您一起多認識很多不常用的漢字。



6

調整語序

在故事書中,我們常可以看到這樣的語序:

「哎——快到這邊來!」樹洞裡有人喊。(選自《小雞球球成長繪本系列》之《謝謝啦!》)

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是不會這樣講話的,而是:

樹洞裡有人喊:「哎——快到這邊來!」

如果我們不作改動,就按照故事原來的順序講給孩子們聽,孩子聽了會覺得很吃力很混亂,如果對話比較多的情況,孩子們甚至會分不清那句話是誰說的。所以在講故事時,要把語序改成生活化的語序。



7

替換 「說」

如果角色在對話,而且對話反覆出現,父母可以模仿角色的聲音,當角色第一次出現使,要交代一下說話的是誰,之後全用特定的聲音代替「說」就可以了,這樣,孩子聽到父母模仿的聲音就知道是誰在說話了。比如故事《鼻子和嘴的爭鬥》原來的文字是:

「你老橫在我下面,真討厭!」鼻子說。

「你老豎在我上面!太可惡!」嘴說,

「好吃的東西都叫你吃了,就屬你饞!」鼻子說。

「香味都叫你聞了,就屬你獨!」嘴說。

「哼!我不呼吸,憋死你!」鼻子說。

「我不吃東西,不吸取養料,保准你憋也憋不住!」嘴說。

父母講的時候就可以改成:

鼻子說:「你老橫在我下面,真討厭!」

嘴說:「你老豎在我上面!太可惡!」

「好吃的東西都叫你吃了,就屬你饞!」

「香味都叫你聞了,就屬你獨!

「哼!我不呼吸,憋死你!」

「我不吃東西,不吸取養料,保准你憋也憋不住!」

這樣改動之後,會使故事聽起來更生動、更口語、更順耳。



8

替換「他」

我在微信上每天推送的故事都是繪本故事。故事書中有的地方配合畫面和上下文,我們可以知道「他」指的是誰,「他」在做什麼,「他」的心情怎樣。但當孩子們不看畫面只聽故事音頻時,故事中如果有幾個角色同時出現,孩子們就會分不清這個「他」指的到底是誰,很容易弄混淆。遇到這樣的地方,就需要我們講故事的人把「他」換成角色的名字,讓孩子們一聽就明白是誰在做什麼或想什麼。



8

適當的「增刪編改」

繪本故事書大體分為三種,文字多的,文字少的和沒有文字的純圖畫書。即使是講文字多的繪本也不能只是照本宣科,還要融入自己對圖畫的觀察、理解、想像,投入真情實感,尤其在觀察細節方面更要提前多下功夫,要認真的看圖,因為繪本書中哪怕一個小小的細節都有作者精心的設計在裡面,可以說,繪本上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都在說話,都是故事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如果是無字繪本就更需要我們反覆觀察、認真揣摩,建議大家提前一定要多看一遍。比如小雞球球成長故事系列就是文字很少的繪本書。我在錄製前就做了很多的案頭工作,每一頁增加或者改動的地方都寫在了便簽紙上,然後貼在了書上,這樣講述的時候就更心中有底、遊刃有餘了。

但注意修改故事一定要適度,一定要「忠於原作」,不可以輕易改變故事的主題,也不要把故事講得太過於囉嗦。

以上是我給各位父母關於給孩子講故事前所做的準備工作的一些建議。至於怎樣講故事講得更生動、精彩,以後我會繼續同大家分享我的一些做法,親們有哪些好的做法,也歡迎大家在微信上留言分享給大家。讓我們都來做一個善於給孩子講故事的媽媽。

朗讀書冊中扉頁上的那句話大家一定都很熟悉:你或許擁有無限財富,一箱箱珠寶與一櫃櫃黃金。但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讀書給我聽的媽媽。親愛的們,大聲為孩子讀書、講故事吧,你和孩子相依相偎一起讀書講故事的時光將是留在你和孩子記憶中最溫馨、美好的瞬間,你為孩子讀的書越多,孩子就越愛書、越愛你、越愛家庭、越愛這個世界、越愛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