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考研難度怎麼看?這次你能考的上嗎?

2019-07-29     考研學堂

考研難不難?說難也難,說不難也不難,影響因素太多了。考研難度該如何計算呢?跟幫幫一起來看看吧~

考研的難度可以用這個公式說明:考研難度≈報考難度+備考難度,當然還有一些外部的影響因素。

報考難度大致可以看這三個數據:招生人數報考人數複試分數線(還有專業課難度、推免人數、複試比例……)

備考難度可以從這三個方面來看:跨考力度自身基礎偏科程度(還有備考時間、備考地點、備考心態……)

一、報考難度

1.招生人數

這個數據是關鍵,一般在目標院校的招生簡章上都可以找到,大家一定要隨時關注,尤其是實際招生人數。建議大家到目標院校官網上搜一下近幾年的擬錄取名單,數一下實際錄取多少人,記得區分全日制和非全。

招生名額多,考上的幾率就會大,複試的難度就會較小。看一下連續幾年的數據,得出平均值,做到心裡有數。

2.報考人數

從報考人數上可以看出這所學校的報考熱度,知道需要從多少個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這對於考研院校的選擇至關重要。部分院校的官網上可以找到這一信息,如果沒有的話,可以去貼吧論壇知乎上詢問下已經考上的學長學姐。

一些熱門的211/985學校,經常會出現報考扎堆的情況,報考人數多,勢必會導致難度加大,大家選擇這類院校時一定要謹慎。

3.複試分數線

複試線是很直觀的數據,一般來說,複試線越高,考研難度越大。越好的學校的熱門專業分數就會越高,專業排名越靠前的學校分數線也會越高。

這裡要強調的是:要清楚校線和院線的區別。有的學校會有多個學院開設同一個專業,各個學院的院線可能不一樣。學校給出的複試線一般是各個學院的最低院線。所以,查找複試線的時候不要混淆校線和院線的區別。

二、備考難度

1.跨專業考研力度

「跨專業考研一時爽,一直跨專業一直爽」,選擇跨專業考研的大有人在,跨專業考研也分一跨二跨三跨,最慘也最有勇氣的就是三跨了。

如果對跨專業考研專業沒有一定的了解,或是感興趣,就要慎重選擇了,可別頭腦發熱隨大流。

跨專業考研在收集信息上會有局限,壓力也會大,在專業課上需要耗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這些在考之前都要搞清楚。

2.自身基礎

對於考研備考來說,雖說主要看後天努力,其實自身的基礎也很重要。如果基礎薄弱的話,光前期打基礎就用了不少的時間,後期很容易動力不足,追不上大家的進度。

所以說,基礎薄弱是不容忽視的問題,尤其是考數學的同學,基礎不好很容易後期錯誤率不升反降,相當打擊自信心。

3.偏科程度

有些同學可能會存在很嚴重的偏科現象,比如說不擅長英語和數學,為了保證單科通過國家線,要把用於專業課複習的時間挪到弱勢科目上,很容易顧此失彼,尤其是數學這一特別耗費時間的科目。

所以要不要選擇考數學的專業一定要慎重選擇。

三、備考建議

1.提前作計劃,並列出輕重緩急

每個人的學習情況不一樣,複習計劃也會有所不同。但是在複習計劃里一定要明確一點:多長時間內,完成什麼內容的複習。並且要儘量將這樣的計劃做細一些,最好細緻到一周內(甚至一天內)完成什麼內容的複習。這樣詳細的計劃會讓你的複習更有目標感,落實起來有據可依也會更好。

此外,在制定複習計劃時一定要找到自己的薄弱科目,為薄弱科目的複習多安排些時間。總之,考研複習就像馬拉松,以一定的步伐有節奏地堅持跑下去,才能取得好成績。

2.不同科目交叉複習

很多同學在學習與制訂複習計劃時,總是喜歡半天或一天複習一個科目,而且一下複習很長時間,其實這樣做是不科學的。研究表明,內容的相似性越大,相互間的干擾也就越大。而且因為複習一個科目的時間過長,容易產生厭倦感。所以,在複習時應該不同科目交叉複習,如果能做到文理交叉複習,則效果會更好。

3.做好筆記

在認真複習、聽輔導講座的同時,一定要動筆做簡單記錄或記號。對重點內容、疑難問題、關鍵語句進行「圈、點、勾、畫」,把一些關鍵性的詞句記下來。必要的時候可以使用多種顏色的筆。

有實驗表明:上課光聽不記,僅能掌握當堂內容的30%,一字不落的記也只能掌握50%,而上課時在書上勾畫重要內容,在書上記有關要點的關鍵的語句,課後再去整理,則能掌握所學內容的80%

4.複習要手腦並行

有同學在複習的時候,往往只用眼睛看。如只看數學公式、英語單詞,不動手寫,也不動口讀。結果發現,在做題的時候往往將公式寫錯,將單詞遺忘。朱熹曾經提出,讀書要做到「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在此基礎上,還必須加上一個最好加上一個「手到」。其實歸根到底,就是我們在複習的時候要多通道協同記憶。

所以,大家一定要做到注意力集中(心到)、眼睛看(眼到)、嘴巴讀(口到)、手在寫(手到)。此法尤其適於複習外語、政治、數學公式這類一記憶性較強的學科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OmHRGwB8g2yegNDXCG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