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高考,孩子很容易有這6種負面情緒,家長別大意,要及時介入

2020-03-24   軼工坊

高考可以幫助普通人實現「晉級」的願望,所以對千千萬萬的普通家庭來說,高考不僅是孩子的事,也是父母的事,甚至是整個家族的事。

高考生背負著來自父母和老師等多方的巨大壓力,若此時再遭遇一些學習或生活上的挫折,很可能就變得消極。而今,距離高考的日子越來越近,高考生很容易出現這6種負面情緒,家長們千萬別大意,一定要及時介入。

第一種負面情緒:不斷否定自己



之前做過的題再次做錯;以前背過的單詞又被忘掉;自己努力了,但測驗的分數卻始終沒有提升;複習備考注意力很難集中;人際交往出現障礙……高三學生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很難做到與高一高二年級學生一樣的從容,他們會產生一種心理暗示:我太差勁了,我不是學習的料,我完了。

特別是今年趕上了特殊時期,相當一部分考生自信心嚴重不足,他們不斷否定自己,極大地影響著備考工作。

第二種負面情緒:焦躁易怒

很多高三學生家長都有一種感覺:高一高二性格還算溫和的孩子,到了高三脾氣就突然變得暴躁起來,他們稍不如意就對父母發火,好像父母欠他們什麼似的。

遇到這種情況,家長一定要克制自己的言行,不要責罵孩子或用嚴厲的語氣予以反擊,而是應該平靜地等孩子把情緒發泄完畢,再與孩子進行善意的溝通。倘若家長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走到了孩子的對立面,就會加劇孩子焦躁易怒的負面情緒,嚴重影響孩子的備考心態。



第三種負面情緒:敏感不安

高考生的學習壓力很大,尤其那些已經參加過一兩次甚至更多次高考的復讀生,他們心理狀態很敏感,也很脆弱,在某些緊張的狀態下,他們還可能會產生一些幻覺:再次高考失利。他們因此變得非常不安。

家長需要經常性地與孩子交流,準確判斷孩子的心理狀態,然後再進行適當的教育和引導。

第四種負面情緒:對考試感到恐懼和厭煩

高考備考階段,大大小小的各類考試是常態。學生個人通過測驗了解自己的知識掌握程度,老師通過測驗了解全體學生的學習進度和知識紮實程度。然而有一部分高考生對考試產生了恐懼感和厭煩感,導致他們逐漸喪失學習積極性。這種負面情緒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會讓學生變得越來越恐懼高考,非常危險。



第五種負面情緒:嫉妒成績好的學生

不少學生在高一高二時羨慕成績好的學生,他們以成績好的學生為榜樣,激勵自己努力進取。可當他們進入到高三,心態就發生的變化,他們對成績好的學生的態度由羨慕變成了嫉妒。

眾所周知,羨慕會產生正向的動力,而嫉妒會產生反向的阻力。所以當羨慕變成了嫉妒,榜樣就變成了「排斥的對象」。如果不再以成績好的學生為榜樣,而是嫉妒他們、敵視他們、排斥他們,甚至噁心他們,就很可能會走向了成績好的反面——學習成績急劇下滑。

第六種負面情緒:孤立自己

良好的人際關係可以提升高考生的幸福感和心態健康指數,不過有一部分高考生在臨近高考階段出現人際交流障礙,他們把自己孤立起來。

造成他們孤立自己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因為學習成績下降帶來了一些自卑感;可能是被最好的朋友「出賣」,造成較大的心理創傷;可能是因為與父母發生了激烈的言行衝突;也有可能與「早戀」或「暗戀」有關。

如果家長察覺到孩子出現了以上六種負面情緒,請家長以最快的速度介入,避免問題複雜化、嚴重化。



首先,家長要引導孩子接納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雖然是消極的,會影響到我們的學習和生活,但它是個人真實情緒的一部分,我們不要一味地拒絕和抵抗。如果負面情緒得不到釋放,肯定會把人憋出「內傷」。因此家長要引導孩子接納負面情緒,告訴孩子,不要一直把負面情緒關在「籠子」里,不能總站在負面情緒的對立面,要學會接受它。只有接納了負面情緒,我們才能化解負面情緒。

其次,家長要幫助孩子緩解負面情緒

筆者認為家長幫助孩子緩解負面情緒,至少有三種方法。第一種是先當好出氣筒,等孩子發泄完情緒後再與孩子進行一些心平氣和的溝通;第二種是陪孩子跑步、打羽毛球或做其他運動,通過運動來消除緊張感;第三種是花點時間和精力做一些精美可口的食品,美食可以使人心情放鬆並產生愉悅感和滿足感。



需要強調的是,孩子的情緒很大程度上受家長情緒的影響,家長愁眉苦臉、焦躁不安,孩子的情緒就會變得很糟糕。所以家長們一定要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態,不要過分緊張,也不要有過多的負面情緒,要用積極的情緒去感染帶動孩子,這樣才能激發出孩子更大的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