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車站往往是一座城市的標誌性建築。唐山,這座以近代工業耀於中華大地的城市也擁有令其驕傲的火車站——中國運營歷史最長的火車站,那就是今天仍在運營的唐山南站。
1901年拍攝的唐山站
一百多年風雨歷程,歷經戰亂、地震,幾次改變容顏,幾度回眸凝望,不變的是堅定的守候、深沉的情懷。唐山站、唐山北站新建後,唐山南站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但那承載了唐山人前進步伐的天橋、城市風雨的雨棚和屹立不倒的水塔不該被遺忘,運營136年仍未止步的火車站不該被忽視。
很多唐山人都到過唐山南站,1996年6月26日之前,這裡承擔著客運業務,人們在站房匆匆作別,走過天橋踏上行程,卻很少有人細探南站的歷史。
1907年拍攝的唐山站
唐山站,哪裡是源頭?
修鐵路必建火車站,唐山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條自建鐵路唐胥鐵路起點的第一個火車站。但是關於唐山站的修建時間,卻存在著1881年和1882年兩種說法,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呢?
《開灤煤礦大事記》載:「1881年6月9日,開平礦務局唐胥鐵路破土動工。東起唐山礦煤廠(即後來的路礦交接線),西至胥各莊……英籍工程師金達利用舊物料秘密地製造了一台機車……當年8月份即開始使用。」「唐山礦煤廠」,原煤升井後存儲待運之場,位於一號煤井的南側。唐胥鐵路於當年的11月8日正式通車。一條鐵路的運行,總要伴隨車站的出現,而此時的「唐山礦煤廠」,是否可以認作一個車站呢?
關於鐵路「車站」的定義,《鐵路詞彙》(1959年出版)有明確解釋:「車站:列車到發、會讓或越行的分界點,備有配線,一般經常辦理客貨運輸業務……按業務性質分為貨物站、旅客站、客貨運站……按車站位置分為通過式、盡頭式。」也就是說,「車站」最基本的要件是辦理貨運或客運(或客貨兼辦),並不以是否建起正式的站房為準。如此看來,當年的「唐山礦煤廠」可以稱為一個盡頭式的「貨物站」。其實,在我國的鐵路史上先通車運營、後建站房的車站例子非常多。
比如,《北京鐵路局站系總覽》記:「北京站始建於1901年,舊稱正陽門東站。」該站是八國聯軍當年侵占北京後而設,當時只為方便運兵,並無站房,而正規的站房(現為鐵道博物館)於1903年動工,1906年才竣工啟用;再如,同蒲鐵路上的許多小站最初運營時,也無站房,站務人員雨天打著傘在站台上售票,可這些車站的建成年月,都定在了鐵路的通車之日。
1882年,開平礦務局為了擴展唐胥運煤鐵路的運輸業務,開始在礦區外(現永紅立交橋處)接出一股岔線,向東延伸後建起了一座「客貨運站」。這時的唐胥鐵路形成了一個「Y」字形,其左上方的岔線長約0.5公里,終點為「唐山礦煤廠」(貨物站);右上方的岔線長近1公里,終點為「客貨運站」。雖然前者在礦區內、後者在礦區以外,但都歸礦務局統一管理。
到了1886年,唐胥鐵路(不包括「Y」字形線路左上方的岔線)開始脫離開平礦務局,另組專營鐵路運輸業務的「開平鐵路公司」。從此,約0.5公里長的運煤岔線,就變成一條煤礦專用線(一直延續至今)。從此,人們便只將「Y」字形線路右上端的「客貨運站」稱做唐山火車站了。
老站≠ 南站
唐山曾經有個叫「老站」的地方。如今,年紀較輕的人已大都不知曉了。「老站」是唐山第一座火車站的站址,也就是現在的金匙立交橋處。1882年運營之後,收益可觀。據《開灤煤礦大事記》載:1883年1月,開平礦務局已擁有頭等客車1節,二等和三等客車3節,每日在唐山和胥各莊之間往返6個來回,客票收入已足夠這條鐵路上行車的日常費用。沒有多久,火車站前的人流多了起來。礦工、旅客、商人、居民,形形色色,穿行不息。車站道口兩側也成了鬧市,商販雲集。起初是露天擺攤,或支傘搭篷;後來則建房築屋,開店經營。站前四周漸漸形成了唐山最早的幾條街道。
到了1894年,唐胥鐵路已先後向西通抵天津、向東延至山海關,唐山站的客貨運量驟增,候車室和貨場亟待擴建。可是此時車站附近已無空地可以利用。後來,路方在王謝莊的東南選址(今唐山南站處)興建新站。然而,工程浩大,費用甚巨,故工期拖長,一直到客車線、站台、貨運線、貨場、站房等建築相繼竣工後,新的唐山火車站才於1896年正式運營。此時,舊的車站並未拆除,後來成為專供隆義棧、瑞信棧等眾多商家進出貨物的一個貨場。候車室及票房改成了貨運室,貨物線、站台、扳道房、道口依然使用。時間一長,這裡就有了「老站」和「老站貨場」的新稱。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老站」周圍已成為唐山的中心地帶。富貴街、東局子、糧食街、柴草市、五福溝、瓦房街、和順里、便宜街……縱橫交錯;綢緞莊、鞋帽店、鮮貨局、菜市場、糧號、飯館、藥房、戲園、郵局……鱗次櫛比,人口密集,商業發達,各行各業,無所不包。
每年逢元宵節、端午節期間,大城山雹神廟舉辦廟會,屆時,由唐山交大道口始發、經唐山火車站(今南站)的「廟會小火車」,無論往返都會在「老站」停靠,以供遊人香客搭乘。老站道口更是整日繁忙,車水馬龍,人流如織。這時的「老站」及小山一帶,被譽為「小天津」。
新中國成立後,工商業實行了公私合營,出入唐山的貨物大都改在火車站內的貨場裝卸,「老站」已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了。於是,大約在1956年至1957年間,「老站貨場」最終被撤消,院牆內蓋起了鐵路職工住宅,貨運室(原始的候車室和票房)也分給唐山站的職工居住,扳道房改成了公廁,只有人行道口保留了下來。1976年大地震中,「老站」的新、舊建築全部損毀。幾年之後,隨著經濟飛速發展,連接建國路商業街與小山鬧區的「老站道口」,已顯得越來越狹小。
於是,1994年這個平交道口改建成了立交橋。因為是唐山金匙集團捐資修建,故定名為「金匙橋」。從此,「老站」這一地名就在唐山人的口頭上漸漸消失了。
南站變遷
1907年,唐山站(今唐山南站)在此基礎上擴建,為典型的英式建築風格,高窗闊廊,站舍外觀酷似皇冠形狀,為二層建築,設有候車室、售票房和行李房。當時的唐山站站房是唐山市的標誌性建築之一,也堪稱一處最著名的風景。
1974年,由於老的站房不能滿足運輸要求,於是拆除在原址重建,新建的站房於1975年11月投入使用,不想使用還不足一年時間就在大地震中震毀。據悉,從1907年到1976年的70年間,唐山站先後進行了4次改建和擴建。當時的京山線是連接華北與東北惟一的咽喉運輸線,對唐山市經濟發展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南站震後遺蹟
1976年7月28日唐山發生強烈地震,唐山火車站遭到了毀滅性的破壞,所有站舍和建築物被夷為平地,成為一片廢墟。唯獨車站內建於1922年的旅客天橋、建於1939年的鐵路水塔和分別建於20世紀20年代、50年代的候車鋼架雨棚三處鐵路高層建築,地震後仍然屹立,一直使用至今。
雨棚:唐山南站候車雨棚有小、大兩座,均為尖頂鐵瓦木結構,都位於上行站台上。小雨棚約建於20世紀20年代,高5.65米,面積250平方米(現已拆除)。大雨棚建於20世紀50年代,高約7.5米,面積756平方米,四周共有32根木柱。地震後,多根木柱斷裂,整個雨棚向東傾斜,搶修扶正時更換了16根木柱,今日依然十分壯觀。
水塔:鐵路水塔,位於上行站台南側圍牆外,鋼筋混凝土結構,建於1939年。水塔高24米,容積30噸,地震中安然無恙,至今仍是鐵路系統主要的供水設施。
天橋:張藝謀的電影《歸來》中,情緒迸發最濃烈的當屬鞏俐扮演的馮婉瑜和陳道明扮演的陸焉識在火車站相逢卻眼睜睜被撕扯開的一段,這個場景就拍攝於唐山南站的天橋。
雨打風吹,冬去春來,這座天橋承載的實在是太多了!橋下面有嘹亮的汽笛,橋上面有咚咚的腳步;橋北邊是百年老礦,橋南面便是唐胥鐵路的起點……南站旅客天橋,為鋼樑結構,建於1922年。橋高5.9米,水平橋面長48.3米,跨越6股鐵道,4條上坡引橋總長85.8米。
天橋修建採用了熱鉚技術,這在沒有電焊的時代,屬於先進技術;鋼材來自於蘇格蘭,防鏽技術採用的是西門子防酸技術。地震中,出站口方向的引橋護欄被砸彎曲,後經整修復原,現仍有痕跡可見。
南站震後遺蹟:雨棚、水塔、天橋
界樁
2015年3月13日上午,在鐵路唐山南站(原唐山站)貨場外公路一路口處出土一塊標有「PMR京奉路」字樣的鐵路地界樁。界樁為方柱形水泥製品。該樁埋設於1907年,距今已有110年的歷史。該界樁全高為1.07米,同樣的界樁他於2003年曾發現過一塊,後被中國鐵道博物館收藏。1881年,唐胥鐵路建成通車後,將開灤煤炭外運遠銷。1888年,唐胥鐵路延至天津,1893年又向東延伸至山海關,全線稱為「津榆鐵路」(山海關在歷史上曾稱「榆關」)。 之後這條鐵路繼續延長,至1907年,北京至奉天(今瀋陽)鐵路全線開通,成為當年貫通山海關內外的唯一鐵路通道,清政府將該路定名為「京奉鐵路」。為了界定鐵路的土地地界,於是在鐵路線兩側約0.25公里埋設「PMR京奉路」地界樁。
從19世紀末起,這條鐵路的運營大權已受英國人控制,因此鐵路局內的辦公行文流行中英文並用,鐵路界樁上的文字也不例外。「PMR京奉路」上的英文「PMR」,分別是Peking(「北京」舊時的寫法)、Mukden(穆克頓,「奉天」滿語的稱謂)、Railway(鐵路)的詞頭,意為「北京穆克頓鐵路」,與漢字「京奉路」的含義相符。
由此認定「PMR京奉路」是京奉鐵路時期設置的界樁,啟用年代約為1907年。至1929年,「京奉鐵路」易名「北寧鐵路」後,地界樁改設為「北寧路界」樁。新中國成立後該路更名為「京沈鐵路」。
PMR京奉路地界樁
老鋼軌
近幾年,唐山南站先後發現了關內外鐵路、京奉鐵路、京張鐵路、「滿鐵」等時期的老鋼軌。一根產於1897年的鋼軌距今已有120年,長1.5米,鋼軌內壁上清晰的鑄有「CAMME11STEE1W1897」字樣,這是迄今為止在唐山南站發現的製造年代最早的鋼軌。
據介紹,在唐山南站內還發現過製造於1906年、1907年、1940年等年代的鋼軌,至今仍在使用。這些老鋼軌並非鋪設在火車行駛的軌道之上,而是用於道口防護等處,尺寸都較短,有的還留有製造廠商的標記,如「COCKERILL」(比利時的科克里爾公司)等。
產於1897年的鋼軌
南站的價值和保護
鐵路唐山南站是中國運營歷史最長的火車站, 並且至今仍在運營當中,堪稱「中國鐵路博物館」,也有人稱它為「中華第一站」。「老建築是有靈性的,每塊磚,每塊木頭,甚至連塵土都承載著歷史和故事。」這是張藝謀導演選擇唐山南站作為《歸來》 取景地時說過的話。留住城市的歷史文化印記,更是市委市政府一以貫之的原則。
應該說唐山南站是幸運的,壓煤改線使它退出客運舞台,避免了電氣化改造與擴建。老天橋、雨棚、水塔等一系列珍貴的鐵路歷史遺蹟才得以保存至今。2018年1月18日,這座百年老站重啟客運,唐山南至古冶的客運列車重新迎來了久違的乘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