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最後一個大俠,日本人想在中國撒野不可能

2019-07-09     太史解密

若說起俠客文化,金庸先生的筆下的郭靖恐怕是大俠文化的最佳描述,一句話「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而金庸先生其實是1924年生人,是正兒八經的民國進步青年,雖然其後面因為戰亂移居香港,但是他卻是實實在在地經歷過了民國那個國家孱弱、百廢待興的時代。對於國家衰弱、民族危亡有著深刻的了解。

中日矛盾

要說中國歷史上最焦灼的、厭惡日本的時刻,莫過於民國時期了。其實早在七七事變之前,日本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挑釁中國。

1931年9月18日,日本軍隊率先發動九一八事變,而之後1932年1月28日,日本軍隊又對駐紮在上海閘北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

政府孱弱

但是在這兩件事情上,民國政府的表現實在差強人意,九一八事變時候,蔣介石正在大力圍剿我黨,以他一貫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方針。

張學良的軍隊也被他調到關內一起圍剿我黨,張學良自身又缺乏主見,在加上蔣介石的阻攔,東三省大好國土因此淪入日本之手。

而此時的日本基本已經算是被軍方給挾持住了,其一再地挑釁中國,其軍隊中「對中國一擊論」「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洲」的強烈侵略主義的思想算是在其內部沸沸揚揚。

而不足一年之後,和九一八如出一轍,日本中層軍官又主動進攻中國軍隊,此次駐紮在上海閘北的軍隊,而最讓民眾難以接受的面對日本的各種無理要求,國民黨方面的態度簡單來說就是,我簽,我同意!

從九一八到一二八國民黨幾乎用盡了所有的妥協來避免開戰。而民國的其他地方軍閥、幫派人士要麼蠅營狗苟,要麼無能為力。可以說該挺身而出的勢力一個個全都對內敢壓榨民眾,對外卻當起了縮頭烏龜。

挺身而出

但在這個時候,有一個人站了出來,他們治不了日本人,我捋一捋日本人的虎鬚。他就是民國大俠——王亞樵。

當日本人沉浸於《滬松停戰協定》的成果,公然在中國的領土虹口公園上舉行歡慶的閱兵式的時候,一聲爆炸聲響起,當時所有在場的日本人都驚呆了,而身在主席台的日本政要當場

死傷十之八九,可以說日本人萬萬想不到,戒備如此嚴密的虹口花園居然能被一介草民,找到機會完成暗殺,可以說,而王亞樵一聲而下有那麼多兄弟朋友能鼎力相助,或許這就是所謂的民族大義,兄弟之情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7GLN20BJleJMoPM3ZN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