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沒有那個父母能抵擋孩子第一次叫「爸爸」、「媽媽」的聲音,也沒有哪個父母不把孩子學說話這件事放在心上。
家長們都知道,孩子說話早,就代表他越聰明,但該怎麼讓孩子說話,確實一個不小的難題,不少家長都會絞盡腦汁地去教小孩子這件事。
但美國著名的教育家約翰·霍爾特卻提出:不要「教」孩子說話!
他甚至還提出,當孩子在說話時犯錯時,家長也不應該急著去糾正孩子。
霍爾特的理論可能和家長們想得並不一樣,但確實有他的道理。
孩子的語言天賦無比強大
首先,家長們要知道一點,孩子天生就有強大的語言能力,只要他們在正常的語言環境中長大,就能通過本能來學會這門語言。
有研究證明,即使是一些有智力缺陷的孩子,也能在5歲的時候獲得一門母語;
而那些天生的聾啞兒童,如果在幼兒時期就進入聾啞學校,那麼他們也能學會手語作為母語,能用它和同伴們進行自由的溝通。
所以說,孩子們能學會自己的母語,是一種普遍的認知發展規律。
為什麼不要「教」孩子說話?
那麼為什麼霍爾特說不要「教」孩子說話呢?
假設父母想要教孩子說話,會從什麼方面入手呢?
既然一門語言是由各種聲音組成的,那麼就要教孩子發音,從「阿、波、吃、的、哦、佛、歌」開始,再到更複雜的韻母。
不但要教孩子發音,還不能讓孩子混淆了這些,那麼日常用語就要避免孩子聽到了,只讓他接觸那些要學的東西。
之後,就是一個字、一個詞再到一個句地教孩子了,還要有練習、複習和測試等。
但如果真的這麼做,會發生什麼事呢?恐怕大多數孩子還沒有完全學會,就會變得困惑、沮喪,害怕,並不能學會說話。
因此,刻意地去「教」孩子學說話是不對的。
孩子天生就有語言能力,家長想要讓孩子學會說話,其中一個好的辦法還是讓孩子多傾聽。
嬰幼兒天生就喜歡聽大人們說話,霍爾特在朋友聊天時發現,6個月大嬰兒,已經表現出了對大人談話的興趣,嬰兒會轉過頭來,認真注視說話的人。
他們已經知道,談話聲不是一種噪音,而是一種交流。
為什麼不要隨意糾正孩子
當小孩子學說話時,經常會犯一個有趣的錯誤,就是「指鹿為馬」。
霍爾特的女兒薩利,在一個牧場長大,當薩利18個月大時,就能指著牧場裡的牛說「看奶牛、看奶牛」了,家人們都非常高興。
可過了幾天之後,他們來到一片田野上,薩利看到了幾匹馬,卻說:「看奶牛!」
後來又見到了一群羊,薩利還是說:「看奶牛!」
薩利肯定不會覺得奶牛、馬和羊長得一模一樣,那麼她為什麼給它們叫成奶牛呢?霍爾特還想到,薩利從來沒把家裡的貓狗叫成是「奶牛」。
因此他得出了一個結論,薩利把她能夠看到的東西進行分組,把這些「野外的大動物」都稱之為「奶牛」了。
顯然這是一種錯誤的分類方式,但家長們卻不應該急著糾正孩子。
心理學家赫爾曼認為,嬰兒的世界是「未分化」的,他們不能把世界分成不同的部分。
比如說房間裡有一把椅子,成人可以想像這把椅子在其他地方,嬰兒卻做不到這一點,他們認為椅子就是房間的一體。
如果家長把椅子藏起來,嬰兒就會覺得它真的消失了,也是這個原因。
只有當嬰兒長大,他們才會慢慢明白,房間裡的椅子、桌子、燈泡,都是一種獨立的存在,可以單獨拿出來思考,這樣,他們才會給這些物品一個名字。
但是,給物體命名還有一些前提條件,嬰兒還需要知道,椅子和桌子,燈泡,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只有滿足了一些關鍵點,一個物品才能稱之為「椅子」。
因此,嬰兒給物品分類,給分類命名的行為,是一個需要進行抽象思考的大腦活動。
如果家長直接指出了孩子的錯誤,並進行糾正,會阻礙這個學習的過程,還可能讓孩子感到沮喪和受挫。
有家長可能會擔心,當孩子說錯了不糾正,難道要看他一錯再錯嗎?
當然不是,霍爾特在發現女兒的分類命名有錯誤後,沒有糾正她,反而是繼續和家人談論奶牛、馬和綿羊。沒過多久,女兒就很快學會了動物們的名字。
除了說話的意思不需要糾正,有時候連孩子的發音也無需刻意去管。
霍爾特的兒子在2歲學說話時,不會發齒音(S、Z等),說話只能將它們省略掉,常常讓父母聽不懂他在說什麼,只有3歲半的姐姐能懂,並翻譯給父母聽。
但這並不妨礙一家人的交流,霍爾特沒有為兒子的齒音問題而焦慮,去糾正孩子,這使得孩子能自信又自由地說話,很快,孩子就能像其他人一樣說話了。
如果家長總是糾正孩子的問題,時間一長,家長可能會變得急躁、沒有耐心,孩子可能會感到受挫和害怕,會故意去避免那些自己說不好的單詞,甚至不說話了。
有人認為,這就是很多口吃、結巴的原因。
因此,孩子小時候發音不準確,也不必急著糾正他,有耐心和良好的語言環境在,孩子能夠慢慢學會正確的發音。
語言是溝通的橋樑,對孩子來說至關重要,家長也要多讓孩子接觸各種語言環境,避免一些不正確的行為,孩子一定能學好說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