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家長改變階層固化的方式:只有舉報課外培訓一條路?

2019-09-15     辦學一點通



來源:今日話題 特約作者 | 楊三喜 資深教育媒體人

最近有微博網友反映,北京的校外培訓班減少的原因,並不是教委令行禁止的結果,而是「沒錢送孩子上培訓班的家長們的密集舉報」。就在暑假期間,也有媒體報道,有家長向教育部門舉報,一對教師夫婦暑假期間給自己的孩子補課,「這太不公平」,並建議教師子女中考要比其他學生超一定分數才能錄取,或者也給我們的孩子無償免費上課。


這兩個事情頗為魔幻的事件的背後,反映的是不同經濟、文化地位的家庭,子女教育資源獲取的巨大差距。一些家長無力讓孩子獲得更多更好的教育資源,只能靠舉報「違規」的方式來縮小差距,這背後的根源是什麼?難道普通家長對抗階層固化只能靠這種令人啼笑皆非的方式嗎?


舉報背後是弱勢階層家長的無奈

微博網友所反映的部分家長密集舉報培訓班雖沒有媒體正式報道,但是從北京過去一年多來整頓校外培訓機構的行動,可以尋到蛛絲馬跡。


去年,北京共排查出校外培訓機構12681家,其中存在問題的有7557家。北京參與課後服務的學生98.25萬人,占義務教育階段學生總數的86.7%。北京的校外教育熱可見一斑。



北京的校外培訓最集中莫過於海淀黃莊,這裡被譽為校外培訓的矽谷,而銀網中心又是海淀黃莊的中心,駐紮著新東方、學而思、立思辰、高思、傑睿、朴新等數十家機構。去年刷屏網文《瘋狂的北京海淀黃莊:超前教育「十字路口」》這樣形容銀網中心,「上百間教室,幾百張課桌。一個孩子就算不去公立校,也可以在這棟20層大樓里完成K-12階段的全部課程,甚至包括留學申請。」


也就是這篇熱文把海淀黃莊推向了輿論的漩渦,之後,海淀黃莊從教育聖地,變成了重點整改區。去年,12月7日,海淀區長帶領大批警察、記者夜查黃莊機構。事後,北京市教委坦言檢查線索便來自群眾舉報。以海淀黃莊地區為重點,北京掀起開一場強力整治風暴,在治理校外培訓機構行動中呈現領頭羊態勢。



今年3月,《北京日報》報道,在北京市校外培訓機構治理整改「回頭看」中,市教委及東城、西城、朝陽等7個區教委迅速行動,查處60餘個校外培訓機構,而主要線索同樣是群眾舉報。


聯想到剛過去的暑假,有家長向政務平台舉報,教師夫婦在暑假期間給自己孩子補課,違背在職教師不得參與補課的禁令。家長舉報恐確是北京校外培訓機構減少的一個原因。


而這背後則是,不同家庭經濟條件、文化水平存在差距,導致孩子教育資源獲得上的機會不平等。面對這種難以彌合的差距與「不公平」,家長選擇了一條貌似成本最小的彌合差距之路,當然也是一條魔幻之路。


家長的舉報能夠終結培訓熱嗎?

違規的校外培訓機構當中,很大一部分是在進行超前超綱培訓。正是因為這種超前教育模式,把所有的家長都裹挾進來了。


一邊是公辦教育體系推行減負,降低課程難度,甚至一些教師課上不講課外講,或者直接跳過某些內容。一邊是校外培訓機構喧賓奪主,大搞超前超綱教育,製造「劇場效應」。這樣的結果是人人恐慌、家家焦慮。


但是家長的舉報,真能夠終結校外培訓熱嗎?


暑假期間,舉報教師夫婦給孩子補課的家長收到了「教師在家給子女輔導功課不違規」的回應,而不少校外培訓機構則在整改之後轉移到地下,與監管方玩起了貓抓老鼠的遊戲。正如微博網友所描述的,「培訓班和『有錢家長們』也被搞怕了,不僅進行了嚴格的KYC,還對培訓地點保密,開課前兩個小時,家長們才接到電話,知道要把孩子送到那個民房裡。就跟打地道戰一樣。」


不僅在北京,在整頓治理浪潮之下,培訓機構違規行為隱秘化現象非常普遍。結果是違規行為更難以監管。而且由於轉入地下,場地、設施等安全標準不合標準,也加大了學生的人身安全風險,同時還必將帶來培訓成本的上升,把更多家長攔在培訓班的大門之外。


在很多人看來,北京教育資源豐富,985、211高校雲集,是高考最容易的地方之一。但很多人忽視了北京的教育競爭水位也是全國最高。論證北京高考容易的一個指數是北大清華錄取人數。目前北大清華在錄取人數為600多人,全國第一。但,究竟是一個什麼樣的群體在競爭這600多個名額呢?


要知道,中產階級最大的執念就是自己的孩子不如自己。清華大學和北京大學兩校畢業生規模每年都在7000人左右,雖然留京率在逐年下降,但每年這兩所學校的留京畢業生規模仍然數以千計,遠超600人的錄取人數。可以說,就算北大清華錄取的全部是校友子弟,競爭也異常激烈。



更何況,這種情況不可能出現,還有大量的其他競爭者。正是有一群龐大的中產群體,他們自己就是學霸,通過教育之路在北京立足,在拼娃路上不計成本,不斷提升北京的教育競爭水位。


面對這樣的競爭態勢,所謂「淡化選拔」很難落實,家長的校外教育需求很難因為家長的舉報或者監管部門的治理而輕易降溫。所謂「北京的校外培訓班減少」,其成色如何,也需要打個問號。


終結家長們的焦慮與執念,只能加強優質教育的供給,並優化分配

由家庭經濟資本、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差異造成的教育機會獲取的不均,是全世界的普遍現象,也是造成階層流動乃至於階層固化的重要因素。


在校外教育熱製造的「劇場效應」中,由於管理者維護秩序不力,處於弱勢階層的家長被迫起身反抗。面對這種難以逾越的鴻溝,選擇舉報校外培訓機構、給子女補課的教師的方式以減少這種差距實屬無奈,也很難達到他們預期的效果。打破階層流動的制約因素,最終還是要教育大公平的環境。


對於公辦教育體系來說,是要避免一刀切地減負,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讓孩子在學校內就能夠吃飽、吃好。


民辦學校熱、校外培訓熱的一個根源是公辦學校校際差距大,校內教育不同程度的弱化,孩子在校內吃不飽。在一些地方,民辦學校憑藉過硬的教育質量,已經成為優質教育的代名詞,如果不能全面提高公辦學校教育質量,即使民辦學校招生全部電腦搖號也很難化解民辦學校熱。


今年5月,媒體報道,由於南昌教育部門要求報錄比嚴重失調的民辦中學拿出40%指標搖號,南昌不少民辦學校紛紛選擇漲價來應對。而隨著全面搖號政策的落實,民辦漲價應對搖號的現象或更加普遍。


漲價背後的邏輯,是在無法通過筆試、面試方式遴選學生的情況下,用經濟手段來提高獲取優質教育資源的門檻。這與公辦學校全面就近免試入學之後,學區房成為擇校籌碼異曲同工。


所以說,優質教育的供給不足與分配不均衡才是根本原因。根本問題不解決,很多調控手段都會走向「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tw/p65SNm0BJleJMoPM7aW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