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景德鎮,小時候我就知道,家裡喝的茶具,用的餐具底部都印有景德鎮的小紅印,第一次去景德鎮時是匆匆而過,這次雨中行的我,看著群山環抱中的景德鎮,一草一木、一磚一瓦、一窯一廠,是那麼清新,古樸,都有著瓷都的文化風韻。
翻看歷史,自漢唐以來以盛產陶瓷而著稱於世的景德鎮,在明代時還與河南朱仙鎮、湖北漢口鎮、廣東佛山鎮並稱為中國四大名鎮。宋景德年間,真宗命這裡燒造"御器",所產瓷器底款都有"景德年制"四字,這裡遂改稱景德鎮。明清時期,這裡設有規模宏大的官窯,所產的瓷器具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謦"的獨特風格,舉世無雙,千百年來,無數瓷器經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到世界各國,被很多國家的博物館視為無價之寶珍藏著,恰似一張精緻名片,把咱中國人的製造鐫刻在瓷器上,向世界講述著中國陶瓷文化的神奇與魅力。
景德鎮的御窯廠現在已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現設為古窯博物館,沿著窯磚打造的古道往前走,先是一片幽靜的竹林,沿途隨處可見各種形狀的青花瓷,不久來到了一座雕像前,這就是"風火仙"童賓雕像。要了解童賓那段悲傷的故事,先來看雕像右邊。
在雕像右邊有個陶靈祠(又叫火神祠),這個祠堂講述的是:大明萬曆年間,太監來鎮上督造青花大龍缸。其缸久未燒成,太監對瓷工進行鞭笞甚至殺害。民窯把樁師童賓見情義憤填膺,為救眾瓷工,勇斗太監,最後毅然縱身跳入窯火之中,以示抗議。
童賓之死,引發了窯工們悲憤,人們紛紛起來呼喊要太監償命,嚇得太監聞風逃回京城。為平息民變風波,緩解人心,官府在御窯廠東側修建"佑陶靈祠",為童賓立祠,奉為"風火仙"。祠內供奉著風火仙師童賓像。
大龍缸在博物館內進門處就能看見,走進這裡,我才知道,青花瓷的燒造成功,在我國陶瓷史上最具劃時代的意義,中國瓷器從此進入了彩瓷時代。
參觀拉坯、畫坯的作坊,十幾間房的院落,窯民們身著印有青花的淺色衣裳,和土、把捏各種造型,手法嫻熟而細膩,腳下的木圓盤飛轉著,泥土在匠工手中變成了泥碗、泥瓶,可以想到拉坯其實很難,一不小心就會把作品毀掉,再看雕刻大師手上的雕花刀,那隨手渲染雕鏤出的精美花樣,有人物、山水、花鳥,字畫,或濃或淡,每件瓷器都是經過匠工們這樣一道道工序的手工遊走,是那麼的真實,讓人驚嘆。
初坯完成後,一件件放在架子上,底下有水池,也有水缸,為的是增加濕度,因為有了水才有了瓷器的柔,才能完成它最後的火的洗禮。
再往裡走,是青磚砌成的古舊窯房,旁邊還有推放整齊的柴堆,窯細分有清代的獅子窯、明代葫廬窯、元代饅頭窯、宋代龍窯,每個窯的名稱都很形象直觀,如龍窯就像一條巨龍,這些用普通的泥土打造好的初坯,將放進窯腔去經過火的不段錘鍊,不段升華,修成如玉,地球的資源水與土是這般偉大。
在這裡觀看,能讓人感受到這千年窯火中曾經伴隨著多少人眼裡的那種熱切期望,件件成品的瓷器上,都是匠師們的靈魂,凝視這美麗的瓷器,似乎看到了千年塵封的往事,留下了無窮的想像空間。
如今這些窯都還在用,雖不再像往日那麼輝煌,但已開發為旅遊區,讓人們可以觀摩學習制瓷的工藝,在體驗區還有老匠人指導,自己體驗作胎,寫自己的名字和畫畫,感受體會一次制瓷的艱辛與嚴謹。千年窯火就是這樣生生不息傳承下去。
我是心語視畫,用心看世界,分享身邊美好。喜歡的話,就多評論,多點贊,多收藏哦。
感謝您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