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蒸肉 是一道菜品,廣泛流傳於中國南方(如四川、重慶、湖南、江西、湖北、浙江等省份),屬多種菜系,糯而清香,酥而爽口,有肥有瘦,紅白相間,嫩而不糜,米粉油潤,香味濃郁。根據烹飪方法,可以偏辣,可以偏甜,配料可以輔以香菇、老藕、南瓜、紅薯等疏菜。
重慶
重慶粉蒸肉是重慶武隆乃至西南地區傳統名吃之一。據傳宋朝時武隆有個朱姓縣官,此人貪污受賄,致使民不聊生,老百姓對他無可奈何。當時,衙門外一個飯館的師傅體察民情,想出一種吃食叫「繩綁捆豬吃」,「豬」即暗諷「朱」的意思。他把豬肉切成片,剁成末,用薄麵皮包住後纏上粉條,粉條即繩子,意為把「朱」繩捆索綁,剁成肉醬。消息傳出,百姓心花怒放,都想去啃「朱」幾口,出出心中悶氣。就這樣,一傳十,十傳百,這家餐館生意興旺。一天,朱縣官也來吃「繩綁」,飯館師傅忙抓一把面撒在其上,蓋上籠蒸。因為味香撲鼻,縣官就問籠中是什麼吃食,師傅說是蒸肉,饞得縣官直流口水,大叫:「快快,把籠揭開,讓老爺吃點蒸肉!」這次,朱縣官吃了大半篦子蒸肉,之後又天天來吃。後來,他聽說這蒸肉的暗喻之意後,一氣死在衙門裡。此後,蒸肉慢慢流傳,成為重慶的獨特小吃。
湖北
「粉蒸肉」舊時盛行於沔陽州(包括天門、洪湖、潛江、沔陽現改名為仙桃),素有「蒸菜之鄉」之美譽,是著名的「沔陽三蒸」之一。而關於「沔陽三蒸」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沔陽三蒸」相傳始自元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友諒的故事。當時,陳友諒從家鄉沔陽率兵遠征采石磯前夕,為了犒慰兵勇,鼓舞士氣,令隨軍包廚按「征」字做一些家鄉菜肴,寓意取得遠征的勝利。聰明的廚師按「征」「蒸」同音不同字的意思做出了蒸魚、蒸肉、蒸圓子。陳友諒的夫人羅氏又乘興用現成青菜――商蒿洗凈切斷,用蒸魚肉的米粉加入調料拌勻蒸熟,送上餐桌,眾將士極喜食,讚不絕口。從此這一帶的老百姓紛紛效仿,在喜慶的日子裡,也用「三蒸」作為大菜宴請賓客,流傳至今。
江西
袁枚的《隨園食單》中關於粉蒸肉的記載「用精肥參半之肉,炒米粉黃色,拌面醬蒸之,下用白菜作墊,熟時不但肉美,菜亦美。以不見水,故味獨全。江西人菜也。」
在江西一帶,每年立夏這一天吃米粉肉是固定的傳統民俗,謂之「撐夏」。作為粉蒸肉的起源地,江西南昌松湖地區還保留了最為古法的粉蒸肉做法,用菜葉做墊。流行於於南昌新建和豐城地區的籠床宴則是獨具特色的以粉蒸肉為主角的傳統宴席形式,一籠床粉蒸肉有近桌子大,十分霸道。在江西米粉肉除了粉蒸肉,還有香椿粉鮓肉,粉糊肉,粉煎肉,粉薰肉,粉曬肉,粉酥肉,粉炒肉和粉燒肉等。這些表現形式的豐富性在別的省份是很少見的。
河南
明末清初崇禎皇帝微服南巡,到了鄭韓,在一次郊遊時,來到名嶺(封后嶺),天色已晚,加至腹中饑渴,天黑店遠,無法回店,於是便投宿在一姓丁的農夫小店,善良的丁氏夫婦,非常好客,把家中準備過年才吃的扣碗肉拿了出來,經過加工送於崇禎進食。崇禎食後大悅,當丁氏夫婦告訴他這是他們祖傳的粉蒸肉時,更是留戀剛才的味道,甜中帶咸;肥而不膩,回味無窮。
第二天,天亮走時崇禎對丁廚說到:「食之粉肉也,妙哉;來到鄭韓城不來封后嶺是一大遺憾也!不食丁氏粉蒸肉又是一大遺憾也!」隨後,崇禎告訴他們了自己的身份,並奉丁廚為御廚,和他一起進宮,從此丁氏粉蒸肉一直流傳之今。
杭州
粉蒸肉是杭州享有較高聲譽的一款特色名菜。它始於清末,相傳其名與西湖十景之一的「曲院風荷」有關。「曲院風荷」在蘇堤北端,此處荷花甚多,每到炎夏季節,微風拂面,陣陣花香,清涼解暑,令遊人流連忘返。
粉蒸肉是當時杭州菜館廚師,為適應夏令遊客賞景品味的需要,用「曲院風荷」的鮮荷葉,將炒熟的香米粉和經調味的豬肉裹包起來蒸製而成,其味清香,鮮肥軟糯而不膩,夏天食用很適胃口。後來隨著西湖「曲院風荷」美名的傳揚,粉蒸肉也聲譽日增,成為杭州著名的特色菜肴。
主料:豬肋條肉(五花肉)。
輔料:稻米、土豆、豆瓣、米粉、菜葉。
調料:醬油、米酒、黃酒、腐乳汁、花生油、薑末、花椒麵、蔥花。
流程:
1.將蒸肉米粉用溫水浸泡三個小時左右。
2.豆瓣剁細,蔥姜蒜切末。
3.五花肉洗凈切片。
4.鍋燒熱,放入花生油,油溫後下入豆瓣、蔥蒜炒香,炒出紅油後關火。
5.五花肉中加入醬油、米酒、黃酒、腐乳汁。
6.再加入薑末、花椒麵和炒好的豆瓣。
7.拌勻腌制1個小時,中途再攪動2次。
8.將泡好的米粉瀝干水分加入到腌好的五花肉中拌勻。
9.土豆洗凈去皮切塊。
10.在蒸籠底部鋪上菜葉,放上一層土豆。
11.土豆上面鋪上拌好的米粉肉,放進上汽的蒸鍋中蒸半小時。
12.蒸好趁熱撒上蔥花即可。